个性说说网

石壕吏翻译改写(精选文案72句)

一、石壕吏翻译

1、虚实交映,藏问于答,是《石壕吏》又一艺术特色。

2、此诗如实地揭露了当时政治的黑暗。面对这一切,诗人没有美化现实,而是发出了“有吏夜捉人”的呼喊,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

3、且偷生:苟活。长已矣:永远完了。

4、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5、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6、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安禄山)史(史思明)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7、名篇名诵|肖雄咏诵刘禹锡《陋室铭》

8、(29)老妪(yù):老妇人。

9、(3)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10、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11、jí yìng hé yáng yì ,yóu dé bèi chén chuī 。

12、名篇名诵|吕中咏诵柳永《雨霖铃》

13、⑬[幽咽(yè)]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14、(21)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15、名篇名诵|陈道明咏诵苏轼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16、名篇名诵|姚锡娟咏诵柳永《望海潮》

17、唐肃宗乾元二年春,郭子仪、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各率所部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为安庆绪所败,六十万大军溃于邺城之下。郭子仪退守洛阳。朝廷紧急征兵拉夫。这时杜甫正从洛阳回华州司功参军任所,因途中亲见而作组诗《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后人简称为"三吏"、"三别"。

18、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19、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安禄山)史(史思明)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现在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在河南孟州市),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的一首。石壕,也叫石壕镇,现在河南三门峡东南。吏,小官,这里指差役。。

20、石壕吏里的吏,是指到石壕村抓壮丁的差役。“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开篇就点出了题目。石壕吏就是指在石壕村碰到的官吏。

二、石壕吏翻译改写

1、赏析古典诗文,聆听先贤心声,感受如画意境!古诗文赏析,与你一起感受中文之美!

2、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

3、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4、听妇前致词④:三男邺城戍⑤。一男附书至⑥,二男新⑦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⑧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⑨。有孙母未去⑩,出入无完裙⑪。老妪⑫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5、点击上方雷声视角蓝字,关注雷声视角,因为有你,这里更精彩。

6、诗人虚实交映,藏问于答,不写差吏的追问,而只写老妇的哭诉,从哭诉中写出潜台词、画外音,将差吏的形象融入老妇的“前致词”中,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诗人写老妇的哭诉,语言朴实无华,一个典故也不用,很切合老妇的口吻,且随着内容的多次转韵,形成忧愤深广、波澜老成,一唱三叹,高低抑扬的韵致,使沉郁顿挫达到。

7、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8、完裙:完整的衣裙。“裙”古代泛指衣服,多指裤子。

9、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10、点击此处查看/隐藏全部注释

11、更多雷声音频节目,请点击雷声在喜马拉雅开设的个人电台网址:

12、您也可以登陆学习平台↓

13、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朝河南府巩县(河南郑州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集为《杜工部集》,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14、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15、《石壕吏》译文傍晚投宿于石壕村,在夜里有官吏来捉人。老翁翻墙逃走,老妇走出去应对。官吏喊叫的声音是那样凶,老妇啼哭的情形是那样凄苦。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三个儿子都服役去参加围困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托人捎了信回来,其中两个近刚战死了。活着的人暂且偷生,死的人永远逝去。家中再也没有什么人丁了,只有个吃乳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所以儿媳妇没有离开这个家,但进进出出没有一条完好的裙子。老妇我虽然身体衰弱,请允许我跟丛您夜归。赶紧应付河阳需要的劳役,现在还赶得上做早炊。”入夜说话的声音也已经消失了,但好像听到低声哭泣抽咽。天亮后我继续赶前面的路程,只能与逃走回来的老翁告别。

16、名篇名诵|咏诵苏轼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7、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18、《石壕吏》的体裁是五言古诗,其主题是: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19、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里说:“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今驱尽壮丁,及于老弱。诗云: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惨酷至此,民不聊生极矣!当时唐祚,亦岌岌乎危哉!”就是说,“民为邦本”,把人民整成这个样子,统治者的宝座也就岌岌可危了。诗人杜甫面对这一切,没有美化现实,却如实地揭露了政治黑暗,发出了“有吏夜捉人”的呼喊,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

20、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三、石壕吏翻译简短

1、《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此诗在艺术上的一大特点是精炼,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

2、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愤怒,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

3、首句“暮投石壕村”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因为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

4、lǎo wēng yú qiáng zǒu ,lǎo fù chū mén kàn 。

5、逾:越过;翻过。

6、(19)存:活着,生存着。

7、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

8、名篇名诵|肖雄咏诵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9、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10、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请:请求。从:跟从,跟随。

11、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

12、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13、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14、而老妇的陈辞,更是催人泪下。就是这样一位老妇,竟然真的被带走了。这或许是那位老翁"逾墙"时不曾料到的吧?

15、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16、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17、石壕吏拼音版:

18、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人)天亮临走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老妇已经被抓去服役了)

19、(45)独:唯独、只有。

20、且偷生:苟活。且:苟且;姑且。

四、石壕吏翻译成故事

1、名篇名诵|孙道临咏诵白居易《琵琶行》

2、名篇名诵|薛飞濮存昕咏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4、一开头,只用一句写投宿,立刻转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题。又如只写了“老翁逾墙走”,未写他何时归来;只写了“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只写老妇“请从吏夜归”,未写她是否被带走;却用照应开头、结束全篇、既叙事又抒情的“独与老翁别”一句告诉读者:老翁已经归家,老妇已被捉走;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就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了。

5、河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原河南省孟县),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6、五言古诗《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查看精彩图册作品名称:《石壕吏》创作年代:唐朝安史之乱时期作品出处:《全唐诗》文学体裁:五言古诗作者:杜甫

7、《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8、《石壕吏》译文傍晚投宿于石壕村,在夜里有官吏来捉人。老翁翻墙逃走,老妇走出去应对。官吏喊叫的声音是那样凶,老妇啼哭的情形是那样凄苦。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三个儿子都服役去参加围困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托人捎了信回来,其中两个近刚战死了。活着的人暂且偷生,死的人永远逝去。家中再也没有什么人丁了,只有个吃乳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所以儿媳妇没有离开这个家,但进进出出没有一条完好的裙子。老妇我虽然身体衰弱,请允许我跟丛您夜归。赶紧应付河阳需要的劳役,现在还赶得上做早炊。”入夜说话的声音也已经消失了,但好像听到低声哭泣抽咽。天亮后我继续赶前面的路程,只能与逃走回来的老翁告别。

9、一何:何其、多么。苦:凄苦。

10、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1、译文:傍晚我投宿于石壕村,在夜里有官吏来捉人。老翁爬墙逃走,老妇走出去应对。

12、lì hū yī hé nù !fù tí yī hé kǔ 。

上一篇上一篇:青玉案元夕(精选文案70句)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foo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