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陶侃惜谷
1、重视农耕、爱护农业生产和农民有较深的感情。
2、(19)戏贼人稻:为了游戏而破坏农民的庄稼。(20)陶侃:史称陶侃为荆州刺史,在所辖的长江中游地区,甚至“道不拾遗”。这显然与他的爱惜民力,重视生产有关。(21)出:外出。(22)持而鞭之,而:表转折连词。
3、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诘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选自《资治通鉴》)
4、⑸“还有什么事吗?”史密斯小姐问。
5、⑶那是三年级的圣诞节。按照习惯,每个孩子都送给史密斯小姐一件礼物,并且兴高采烈地围在她周围,等着她一件件地打开。挤在这堆包装精美的礼物中,有一个用旧包装纸笨拙地包着的小盒子──这是泰迪的礼物。史密斯小姐打开一看,有一只旧的假宝石手镯,上面的装饰有的已经破裂。和它在一起的,是一瓶快用完的香水。让泰迪想不到的是,史密斯小姐高兴地戴上了手镯。并且把剩余地香水高兴地喷向空中。“多好啊!”她笑着。孩子们也快乐地笑着:“多好啊!多好啊!”
6、陶侃惜谷陶侃(259—330),字士行,溪族,原籍东晋鄱阳郡(今江西波阳县东北)人,后迁居庐江郡寻阳县(今江西九江),东晋著名的军事家。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有许多少数民族。陶家迁居的庐江郡是盘瓠蛮即溪族杂居的地方。溪族因杂处五溪之内,又称溪族。陶侃的相貌与汉人有所不同,因此曾被人骂为“溪狗”,史书上也说他“俗异诸华”。可见,他是少数民族。陶侃的先辈,史书上记载不详。其父陶丹,是吴国的边将,官至扬武将军。扬武,系杂号,地位不高。陶侃先世无显赫仕宦可以溯记,年轻时又当过寻阳的“鱼梁吏”,说明其家属于“寒门”这类社会地位很低的阶层。晋灭吴后,中原人称江南人为“亡国之余”,江东士族在政治上也受到中原士族的排抑。像陶侃这样
7、阅读第(1)段,把文中的拼音写成汉语:huǎnghū()(1分)
8、✦云:说。✦聊:随便。✦耳:罢了。
9、④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了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一群孩子围着村里的粮食保管员学狗叫。保管员说,谁学得像,豆饼就赏赐给谁。我也是那些学狗叫的孩子中的一个。大家都学得很像。保管员便把那块豆饼远远地掷了出去,孩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这情景被我父亲看到眼里。回家后,父亲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也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都是一样的,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因为我知道山珍海味和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并不一样!但我也感到了他们的话里有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也是人的风度。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10、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诘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11、因此老百姓都勤恳地耕地,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12、本文表现了陶侃重视农耕,爱护农业生产,关心爱护农民的思想品格。
13、陶促L(259〜334年),字士行(或作士衡),汉族,本为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后徙庐江浔阳(今江西九江西)。中国东晋时期名将,大司马。初为县吏,渐至郡守。永嘉五年(311年),任武昌太守。建兴元年(313年),任荆州刺史。后任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陶侃精勤吏职,不喜饮酒、赌博,为人称道。是我国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是一代名将,在东晋的建立过程中,在稳定东晋初年动荡不安的政局上,他颇有建树。他出身贫寒,在西晋风云变幻中,竟冲破门阀政治为寒门入仕设置的重重障碍,当上东晋炙手可热的荆州刺史,而颇有治绩。《晋书》、《世说新语》等史书中,记载着不少有关他的趣闻逸事。他还是个有争议的人物,赞扬的、贬斥的,以及为他辩诬的人都有。
14、陶侃,字士行。本为鄱阳郡枭阳县人,后徙居庐江郡寻阳县。东晋时期名将。陶侃出身贫寒,初任县吏,后逐渐出任郡守。永嘉五年,任武昌太守。建兴元年,任荆州刺史。官至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封长沙郡公。咸和九年,陶侃去世,年七十六。获赠大司马,谥号桓。
15、(1)巡游(2)说B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
16、(原文)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译文) 陶侃曾经到郊外去游览,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问:“拿这些东西干什么?”那人说:“走在路上我看见它,随便拔一把罢了。”陶侃大怒说:“你既然不种田,竟然还糟蹋人家的稻子!”就把那人抓起来,抽了一顿鞭子。陶侃爱护庄稼而执法严,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注释)
17、江西九江,古称浔阳,陶渊明故里。1700多年前,这里曾经生活过一位伟大母亲,她贤德智慧,教子有方,被历代奉为教子育儿的典范。她就是东晋名将陶侃的母亲湛氏,与孟母(孟子母亲)、欧母(欧阳修母亲)、岳母(岳飞母亲)一起被誉为中华“四大贤母”。
18、一周内没有刊发的文稿,作者可自行处理;
19、A.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B.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20、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诘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二、陶侃惜谷文言文及翻译及注音
1、作品发表后,点击阅读量达不到188人次以上,下一次赐稿不予采纳;
2、(3)何为:即“为何”,指干什么。
3、⑻几年后,离任的史密斯小姐收到了泰迪寄来的第一封短信:“亲爱的史密斯小姐,我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了,如果您能参加我的毕业典礼,我将感谢。爱您的泰迪。”
4、陶侃曾经外出游览,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没熟的稻穗,陶侃问:“拿这些东西干什么?”那人说:“我在路上看见的,随便拔一把罢了。”陶侃生气地对他说:“你既然不种田,竟然还毁坏人家的稻谷!”于是陶侃就把那人抓起来用鞭子打。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5、赞扬。本文表现了陶侃重视农耕、爱护农业生产和对农民有较深的感情的特点。
6、持:拿 (道理) 这个故事体现了陶侃爱民如子,珍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正直的特点。作者介绍:陶侃(259—330),字士行,溪族,原籍东晋鄱阳郡(今江西波阳县东北)人,后迁居庐江郡寻阳县(今江西九江),东晋著名的军事家。
7、阅读本文,你认为令泰迪改变的原因是:
8、☆☆好消息!好消息!☆☆
9、这个故事体现了陶侃珍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正直、重视农耕,爱护农业生产,保护农民利益的品质。
10、从听觉、视觉、嗅觉方面描写母亲捶打野菜的情景,构成了一幅有动作、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劳动场面。
11、唐德宗时,陶侃成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之一。宋徽宗时,位列武庙七十二将。
12、陶侃(259年-334年7月30日),字士行(一作士衡)。本为鄱阳郡枭阳县(今江西都昌(1))人,后徙居庐江郡寻阳县(今江西九江西)。东晋时期名将。
13、鞭:名词作动词,抽打。
14、陶侃曾经外出游历,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没熟的稻穗,陶侃问:“拿这些东西干什么?”那人说:“我走在路上看见的,随便取来玩玩罢了。”陶侃生气地对他说:“你既不努力种田,竟然还为了玩乐而破坏农民的庄稼!”于是陶侃就把那人抓起来用鞭子打。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15、除了这几篇广为人知的作品,今儿我们主要还是想聊一聊陶渊明跟家风家教相关的诗词、家书,肯定涨姿势。
16、陶侃生气地说:“你既然不种田,还随意戏弄别人的庄稼!”于是把那人抓住用鞭子抽打。
17、(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8、陶侃,字士行,鄱阳郡人。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曾祖父,长沙县陶公庙陶真人陶淡的祖父,以军功封为长沙郡公,加督交、广、宁、江八州军事,拜大将军。陶侃雄毅明断,勤于吏职,常言“民生在勤”,“大禹圣人,犹惜寸阴;至于我辈,当惜分阴”,因而深为百姓爱戴。评曰:“古之人有行之者,陶侃、克林威尔、华盛顿是也。陶侃运甓习劳,克将军驱猎山林,华盛顿后园斫木。盖人之神也有止,所以瘁其神也无止,以有止御无止则殆。圣人知之,假是以复其神,使不瘁也。”民国诗人邓振声有《陶侃》诗赞曰:“八州建节气如云,爱惜光阴到寸分。讨贼却因儿激励,留宾难得母殷勤。斋中百甓心何壮,壁上三公血有文。翘首武昌门外柳,令人长忆一匡勋。”
19、“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据说史上有风骨的辞职理由,可以追溯到江西九江人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事实上,陶渊明不仅以其高节品格、隐逸诗歌名动天下,他的高祖母陶母、曾祖父陶侃都以“贤”“廉”闻名,他本人还是一个十分注重家教的人。陶氏一族在繁衍生息中一直注重教育子孙,培育优良门风,他们的家风教育是一个成功典范,对整个民族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20、陶侃惜谷《晋书》 (原文)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译文) 陶侃曾经到郊外去游览,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问:“拿这些东西干什么?”那人说:“走在路上我看见它,随便拔一把罢了。”陶侃大怒说:“你既然不种田,竟然还糟蹋人家的稻子!”就把那人抓起来,抽了一顿鞭子。陶侃爱护庄稼而执法严,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三、陶侃惜谷体现出陶侃是个什么样的人
1、曾经;鞭打;你因此老百姓都勤恳的耕种。(意近即可)作者对陶侃的态度是赞扬,表现了陶侃爱民如子,珍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正直的特点。(意近即可)
2、作者对陶侃的态度如何?本文表现了陶侃的什么特点?
3、(11)鞭:名词作动词,用鞭子打。
4、赐稿无题材限制。古诗词、七言绝句、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五言律诗、美诗美文等均可。必须原创且没有公开包括裸发各个文学群及朋友圈,必须做到一稿一投,专稿专投;
5、⑷聚会结束了,学生们离开了校园,偌大的教室里只剩下泰迪还站在那里,不肯离去。
6、是司马光以为君亲政,贤明之道为出发点所编写成的一本巨著,所谓“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
7、文章第一段,母亲捶打野菜情景是多哪些角度进行描写的?(3分)
8、陶侃曾经外去游览,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没熟的稻穗,陶侃问:“拿这些东西干什么?”那人说:“走在路上我看见它,随便拔一把罢了。”陶侃十分生气地说:“你既然不种田,竟然还糟蹋人家的稻子!”陶侃(就把那人抓起来)拿鞭子抽他。(陶侃爱护庄稼而执法严)因此老百姓都对农副业肯下苦力,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9、⑴小男孩泰迪曾有一个虽不健全却很幸福的家,他和妈妈快乐地生活在一起,幼儿园在他的鉴定中这样写道:“泰迪是一个聪明可爱、很有前途的孩子。”一年级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他的妈妈生了重病。泰迪每日里神思huǎnghū,变得对什么事都心不在焉。二年级时,残酷的死神终于夺走了泰迪的妈妈。随着妈妈的去世,泰迪的心仿佛也被带走了。那一年他留给老师的印象是:接受能力差,反应迟钝。泰迪全变了,浑身脏兮兮的,乱蓬蓬的头发,挑衅的目光。没有人愿意理他。
10、看了本文,你有何感想?(2分)
11、读了《陶侃惜谷》想到的名言有: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世界是我们的,粮食是世界的。论吃还是家常饭,论穿还是粗布衣。一粥一饭汗珠换。节约光荣,人见人赞;浪费可耻,谁闻谁恶。食不过佳,充饥则可;身不过华;遮身则可。有荒节约度荒,天荒节约备荒。一粒米,千滴汗,粒粒粮食汗珠换。粗茶淡饭,细水可长流。节约粮食,人人有责。节约粮食,人人有利。
12、这个故事体现了陶侃珍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正直、重视农耕,爱护农业生产,保护农民利益的品质。节俭是中华名族的优良传统。珍惜劳动果实,则是农民辛勤劳动的尊重。陶侃用他的实际行动传承了这一美德,并因此换来了一方百姓的丰衣足食。作为青少年,我们更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应该珍惜粮食。作者对陶侃态度是赞扬,表现了陶侃爱民如子,珍惜粮食和人民的劳动成果,正直的特点。本文表现了陶侃怎样的思想品格?答:本文表现了陶侃重视农耕,爱护农业生产,关心爱护农民的思想品格。
13、陶侃出身贫寒,自幼饱尝生活的艰辛,所以特别重视劳动,格外珍惜劳动成果。有一次,他外出时,看见一人手持一束未成熟的稻穗。便问:“用此何为?”那人答:“行道所见,聊取之耳!”走在路上看见它,随手玩玩罢了。他听了大怒,说:“汝既不田,而戏践人稻。”你自己不耕种土地,为什么还要随便糟蹋别人的庄稼!陶侃就让下属把他捉拿住,进行了严肃的教育惩罚。这就是“陶侃惜谷”的典故。由于陶侃重视农耕,珍惜粮食,在他的管辖地,百姓都勤于务农,家给人足。
14、①拿②用鞭子打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赞扬。本文表现了陶侃重视农耕、爱护农业生产和农民有较深的感情的特点。(译文)陶侃曾经到郊外去游览,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问:“拿这些东西干什么?”那人说:“走在路上我看见它,随便拔一把罢了。”陶侃大怒说:“你既然不种田,竟然还糟蹋人家的稻子!”便命令衙役捉拿那个人并鞭打他。陶侃爱护庄稼而执法严格,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15、陶侃曾经外出游玩,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还未成熟的稻穗,陶侃问:“你为什么用这个呢?”那人说:“我走在路上看见的,姑且取来玩玩罢了。”陶侃生气地说:“你既然不种田,还随意戏弄别人的庄稼!”于是把那人抓住用鞭子抽打。因此老百姓都勤恳地耕地,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16、⒀“亲爱的史密斯小姐……”
17、表现了陶侃爱民如子,珍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正直的特点。
18、解释下列句中加括号的词的含义。
19、贼:毁害,毁坏,损害,伤害。
20、晋书原文: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译文:陶侃曾经到郊外去游览,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问:“拿这些东西干什么?”那人说:“走在路上我看见它,随便拔一把罢了。”陶侃大怒说:“你既然不种田,竟然还糟蹋人家的稻子!”就把那人抓起来,抽了一顿鞭子。陶侃爱护庄稼而执法严,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四、陶侃惜谷文言文及翻译
1、陶侃惜谷《晋书》(原文)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译文)陶侃曾经到郊外去游览,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问:“拿这些东西干什么?”那人说:“走在路上我看见它,随便拔一把罢了。”陶侃大怒说:“你既然不种田,竟然还糟蹋人家的稻子!”就把那人抓起来,抽了一顿鞭子。陶侃爱护庄稼而执法严,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2、《陶侃惜谷》出自北宋司马光创作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3、既写《归园田居》也写教子家书
4、作者对陶侃态度是赞扬,表现了陶侃爱民如子,珍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正直的特点。
5、答:本文表现了陶侃重视农耕,爱护农业生产,关心爱护农民的思想品格。
6、第二段中“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一句,表现出母亲怎样的生活态度?(2分)
7、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8、作者对陶侃态度是赞扬,表现了陶侃爱民如子,珍惜粮食和人民的劳动成果,正直的特点。
9、公元318年,琅琊王司马睿即皇帝位,改元太兴,东晋开国。此时的晋朝据长江中下游以及淮河、珠江流域地区,北方地区沦为敌手。中原大地狼烟阵阵、满目疮痍,白骨满地,黎民哀泣,尤如修罗地狱,魔刹道场。东晋政权在此情况下也是危如累卵,朝廷重臣个个心思浮动,或趋炎附势,以求富贵,或醉心清谈,言皆玄远,或拥兵自重,伺机谋反。陶侃与他们截然不同,性情忠毅刚正,反对虚妄时俗,“勤于吏职,恭而近礼”。《晋阳秋》记载:“侃勤而整,自强不息。又好督劝于人,常云‘民生在勤……岂可游逸,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又老庄浮华,非先王之法言而不敢行。君子当正其衣冠,摄以威仪,何有乱头养望,自谓宏达邪?’”
10、“截发留宾”:卖头发置办菜肴招待客人。在一个风雪漫天之日,陶侃的朋友,鄱阳孝廉范逵在陶家寄宿,但陶家一贫如洗,没法招待客人。陶母就撤出睡觉用的草垫子,亲自铡碎,拿来喂范逵的马;又暗中把头发剪下来,卖给乡人,置办菜肴,招待客人。范逵知道这件事后,深为感动,叹息说:“不是这样的母亲,生不出这样优秀的儿子!”
11、你说的典故应该是,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欲何用?”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不田,而贼人稻!”令吏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作,家给人足。陶侃之所以要鞭笞那个手持半熟稻的人,原因在于那个人自己没有劳作,反倒以毁坏他人的稻谷为乐,不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12、第三段中“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有何作用?(4分)
13、(8)不田:不种田。田:名词作动词,种田。
14、陶公性检厉,勤于事。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后正会,值积雪始晴,听事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后桓宣武伐蜀,装船,悉以作钉。又云,尝发所在竹篙,有一官长连根取之,仍当足。乃超两阶用之。
15、赐稿上注明作品标题、作者姓名、作品内容及300字以内作者简介,醒目处标明原创专投桃花源文轩;
16、“执而鞭之”中的“之”字用法是。
17、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