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戴礼记
1、《礼记》一书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
2、《礼记》二则选自《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作者简介:戴圣,字次君,西汉官员、学者、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梁国睢阳(今河南商丘市睢阳区)人。 生卒年不详,世称小戴,与叔父戴德同学《礼》于后苍,宣帝时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任九江太守,今本《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即《小戴礼记》传为圣编。《汉书》成书于汉建初七年(公元80年)。
3、《大学》和《中庸》都出自于《礼记》
4、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5、释义:骄傲不可滋长,欲望不可放纵,志向不可自满,高兴不可过火。
6、《小戴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划,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7、解析:虽然有美味的内食,但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虽然有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说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8、“礼”具有多元价值,适用于各个方面。“礼”可以“经国家”,也可以“序民人”;可以“正性情”,也可以“明是非”。总之,“礼”可以“节万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虽不是法律,但在某种意义上要高于法律,因为他根植于人的内心,是日常行为习惯,是价值判断标准,是辨别是非的尺子。
9、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10、注礼的过程和主要内容概括。
1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2、(2)子路(前542——前480):孔子弟子,鲁国卞(今山东省泗水县)人,仲氏,名由,一字季路。
13、《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14、《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三礼”之“五经”之“十三经”之一。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
15、注礼当代作用和现实意义。
16、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7、戴圣,字次君,西汉官员、学者、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梁国睢阳(今河南商丘市睢阳区)人。生卒年不详,世称小戴,与叔父戴德同学《礼》于后苍,宣帝时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任九江太守,今本《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即《小戴礼记》传为圣编。《汉书》成书于汉建初七年(公元80年)。
18、“大小戴注礼记”的历史性贡献
19、出处:西汉·戴德《礼记·檀弓下》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饥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20、西汉礼学家戴德将汉初刘向收集的130篇综合简化,一共得85篇,称为《大戴礼记》,后来其侄戴圣又将“大戴礼记”简化删除,得46篇,再加上《月令》、《明堂位》和《乐记》,一共49篇,称为《小戴礼记》。“大戴礼记”至隋、唐时期已散逸大半,现仅留传39篇,而“小戴礼记”则成为今日通行的《礼记》。戴圣,字次君,西汉官员、学者、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生卒年不详,世称小戴,曾选集战国至汉初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人所记的各种有关礼仪等论著,编撰成书。被称为《小戴记》或《小戴礼记》,即《礼记》。
二、小戴礼记
1、戴圣,字次君,周朝时期宋国君主宋戴公(子撝)的第二十三世孙,生于梁国睢阳县。 西汉时期官员、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后世称其为“小戴”。 汉宣帝时,戴圣曾被立为博士,参与石渠阁议,评定五经异同。终生以授徒讲学和著述为业,曾选集战国至汉初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人所记的各种有关礼仪等论著,编撰成书。
2、大部分人认为世间流传的礼记为《小戴礼记》。先秦学家在学习礼仪的同时,也做了一些关于李的参考资料,后来渐渐的变成了一本关于礼仪的记载。到了西汉时期,这些礼仪仍然被口述相传,但是却没有独自编程的一本书,从先秦到西汉时期,这些关于礼的记载都是由礼学士家世代传抄,但由于每个人的看法和眼光不同,所以总会将这些礼仪根据实事而有所删改。
3、《小戴礼记》亦称《小戴记》,即《礼记》,是古代一部重要的汉民族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
4、戴圣精心讲授“礼学”,授徒颇多,曾传其学于梁人桥仁、杨荣等,于是,今文礼学“小戴学”又有了“桥、杨氏之学”。小戴对于传播和发展《礼》学有一定贡献,《小戴礼记》被列为儒家经典,“三礼”之唐时被称为“大经”,明时已取代《仪礼》成为“五经”中的《礼》。该书在中国儒家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后人研究和发展儒家思想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5、使者曰:“醢之矣。”遂命覆醢。(《檀弓上》)有些篇章的结构看似开散,实以所表达的中心为主线,散而不乱。如:季武子寝疾,蟠固不说齐衰而入见,曰:“斯道也,将亡矣。士唯公门说齐衰。”武子曰:“不亦善乎!君子表微”及其丧也,曾点倚其门而歌。(《檀弓下》)
6、《小戴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小戴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徒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7、归:指女子出嫁。恶(wù):憎恶。
8、《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9、独:老而无子的人。
10、著作有《礼记》,为儒家经典著作之即《小戴礼记》传为圣编。《汉书》记载成书于汉建初七年(80年)。
11、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在其五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礼强烈地影响和制约着中国人的思想言论和行动。礼尚往来已然成为中国人日常的一种生活。送礼有诀窍,而这诀窍要先从“礼”的人文内涵讲起。
12、《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
13、《小戴礼记》曰: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往而不来,亦非礼也。所以“礼”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甚而有人认为,礼是人际交往的通行证。
14、〖戴圣〗字次君,西汉梁(郡治在今河南商丘)人.与叔父戴德及庆普等人曾师事经学大师后苍,潜心钻研。《礼》学。三人苦心钻研,各有所得,逐步形成自己的学说体系,成为今文礼学大师。戴德号称“大戴”,戴圣被称为“小戴”,二人合称为“大小戴”。
15、有些礼品可以在公众场合赠送,如表示祝福;而有些则在私底下赠送更有意义,如送给爱人。另外,“时机”也表现在受礼人的需求,所谓投其所好;比如朋友新店开业,就可以送一下表示招财进宝的礼品。
16、《学记》是中国古代一篇教育论文,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早的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一般认为是战国晚期思孟学派的作品,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乐正克。其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比较系统和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了中国先秦时期的教育经验
17、西汉初,河间献王得到孔门弟子和后学者关于礼学的著作共一百三十一篇。西汉晚期,刘向考校整理经籍,于上述书中检得一百三十篇,又检得《明堂阴阳记》三十三篇,《孔子三朝记》七篇,《王史代记》二十一篇,《乐记》二十三篇,共二百一十四篇。戴德删去其中重复的部分,合而辑之为八十五篇,这就是《大戴礼记》。戴圣又将《大戴礼记》加以删节整理为四十九篇,这就是《小戴礼记》,便是今天所看到的《礼记》。
18、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好的方法,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这样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19、解析: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
20、《大戴记》为汉人戴德所记,共八十五篇,今存三十九篇。《小戴记》为戴德之侄戴圣所编,共四十九篇。《礼》有《周礼》、《仪礼》、《礼记》及《大小戴》之别。汉初高堂生传《士礼》十七篇,即今之《仪礼》。其后自鲁壁中所出之古经,多三十九篇,据云亡于隋唐之际。又有李氏者得《周官》之书献于河间献王,是即今之《周礼》。高堂生之后有后苍者通《仪礼》,以授戴德、戴圣、庆普,遂有三氏之学。又刘向好《周礼》。始置博士,《周礼》遂亦行于世。戴德曾删刘向所纂录之古文二百余篇为八十五篇,是为《大戴礼》,而戴圣又削其书为四十六篇,是为《小戴礼》,即今之《礼记》。后马融又增三篇,共为四十九篇,自是《仪礼》、《周礼》、《礼记》称三礼,并行于世。
三、小戴礼记的内容
1、关于如今所流传的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分别是戴德和戴圣所编写的说法也没有证据可以作证,因为这个说法早是在郑玄的六艺论里面记载的,但实际上戴胜和戴德两人所著的篇章在《礼记》中均有涉及,并不是只有一个人。而且内容方面也与他们原本的原貌有所差别,所以应该是根据他们各自的记载又通过后人的改编才形成我们如今所认识到的礼记。
2、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礼记·檀弓下
3、《礼记》全书多以散文撰成,一些篇章饶具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严谨,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从思想内涵来看,《礼记》一书虽然篇幅不长,但其所涵盖的内容却包罗万象,涉及了政治、律法、哲学、历史等社会日常的诸多方面,其中,尤为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时期的政治思想。比如,儒家对学习、传统、教育的主张,以及学以致用和积极入世的家国关怀等。
4、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示推测。
5、《礼记》一书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成为士人必读之书。
6、注释(1)式:同“轼”,车前的伏手板,这里用作动词扶着车前的扶手板。
7、《小戴礼记》亦称《小戴记》,即《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
8、《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礼记》是儒家经典之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中孔子的一段话,是为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孔子是因为生活在一个动荡不止、变乱纷呈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一个理想社会,所以才有了这番言论。
9、《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
10、《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
11、注礼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12、闭:用门闩插上。
13、《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
14、(10)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5、戴圣,字次君,生卒年不详,祖籍梁国甾县(今河南省兰考县、民权县),生于梁国睢阳县(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西汉时期官员、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后世称其为“小戴”。
16、释义:如果能每天除旧更新,就要天天除旧更新,不间断地更新。
17、戴圣一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与叔父戴德及庆普等人曾师事经学大师后苍,潜心钻研《礼》学,成就卓著,史称戴德为“大戴”,戴圣为“小戴”,二人合称为“大小戴”。“由是《礼》有大戴、小戴、庆氏之学”。
18、释义:受了屈辱而知道耻辱的人,就近于勇敢了。
19、阍者就是阍人,守门人的意思。古代守城门中末的职位。
20、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无数古圣先贤、风流人物、仁人志士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思索、探求与总结。千百年来,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铸成了我们民族的品格,书写了辉煌灿烂的历史。《礼记》又名《小戴礼记》,由西汉戴圣辑录、编纂而成,是一部记述规章制度的书,也是一部关于仁义道德的教科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的人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
四、小戴礼记小戴是谁
1、与:通“举”,选举,推举。
2、“四书五经”详实地记载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活跃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实资料及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学思想。历代科举选仕,试卷命题无他,必出自“四书五经”足见其对为官从政之道、为人处世之道的重要程度。
3、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4、《大戴礼记》:《大戴礼记》原有八十五篇,但今仅存三十九篇。其余的四十六篇,即第一篇至第三十八篇、第四十三篇至第四十五篇、第六十一篇、第八十二篇至第八十五篇,至迟在唐代已亡佚。
5、《礼记》内容为孔子后儒家弟子撰写,由戴圣编纂而成的,叫《小戴礼记》,即通行本《礼记》。(戴德编纂的是《大戴礼记》)著名学者郑玄为其做了出色的注解。
6、在《礼记·礼运》中,孔子把“天下为公”作为社会的目标,在那个社会,人人都像爱自己一样爱他人。所以“礼”也是一种善意、爱心的表示。而大的善,就是对他人的祝福。
7、又称《小戴礼记》。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述的汇编,为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西汉戴圣编,今本为东汉郑玄注本,共有49篇。对于研究古代社会状况、礼法规范、文物制度、儒家思想有参考价值。
8、(6)舅:丈夫的父亲(指公公)。古以舅姑称公婆。
9、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反对把财物弃置于地的浪费行为,但并非据为己有;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10、礼节人情是“礼”的重要内涵,送礼重要的是礼所代表的情谊,根据想要表达的不同的情谊选择不同含义的礼品。一般情况,表示祝福含义的礼品为常见。
11、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12、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13、《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
14、此文在阐明“大同”社会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了“大同”社会的美好前景。这里人人都能受到社会关爱,安居乐业,且各尽所能,这里寄托着儒家崇高的社会理想。
15、释义:喜欢学习的人,就和聪明相去不远了。
16、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17、释义:礼所崇尚的是有施有报。只讲施而不讲报,这不合乎礼的要求;相反,只讲报而不讲施,也不合乎礼的要求。
18、《小戴礼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即对“礼”的解释。到西汉前期《礼记》共有一百三十一篇。相传戴德选编其中八十五篇,称为《大戴礼记》;戴圣选编其中四十九篇,称为《小戴礼记》。东汉后期大戴本不流行,以小戴本专称《礼记》。而且和《周礼》、《仪礼》合称“三礼”,郑玄作了注,于是地位上升为经。
19、当今的宣传手段多元,我们应该意识到借助更多、更先进宣传阵地的必要性。“感动中国”“美人物”以及评选“好人”等方式已经得到公众认可,其中体现出来的孝亲之礼、互助之礼等思想被很好地发扬光大。当然,我们还应该意识到媒体融合的趋势,找到更多元的平台,把“礼”的观念渗透到更多侧面,让公众日常明礼、点滴知礼、时时处处遵礼,增强“礼”这一概念的可见性和可用性。
20、《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五、礼记分为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
1、释义:用恩德报答恩德,这样做好事的人就会受到鼓励;以仇恨报答仇恨,这样做坏事的人就会受到惩戒。
2、《虽有嘉肴》出自《礼记》之中的学记《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如今所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小戴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3、《小戴礼记》: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孔子教授弟子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是中国古典文化中高哲理的载体。
4、原文: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有饥者,蒙袂、辑履,贸然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5、原文: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
6、《学记》是中国古代一篇教育论文,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早的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一般认为是战国晚期思孟学派的作品,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乐正克。
7、《小戴礼记》:《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
8、分(fèn):职分,指职业、职守。
9、礼初是表示对上天、对神的敬意。后来演化为对他人的尊敬。《礼记》有言:夫礼者,自卑而尊人。又如我们交际语言中自然会用“您”、“请”等谦语或敬语。可见自谦而敬人是中华礼仪文化的重要特色。
10、(11)识(zhì):同“志”,记住。
11、《礼记》一书的编定者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85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39篇。戴圣选编的49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成为士人必读之书。
12、《礼记·檀弓》的翻译:春秋时齐国发生饥荒,黔敖准备了食物放在路边,等候饥民过来就给他吃。有一个饥民走来了,黔敖冲着他喊道:“嗟!来食!”那个饥民瞪着眼睛说:“我正因为不食嗟来之食才饿成这个样子。”尽管黔敖向他道歉,那饥民仍然坚决不吃,后饿死了。
13、“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宝典。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包含内容极其广泛、深刻,它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14、(朝代)先秦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拓展资料:虽有嘉肴
15、使者曰:“醢之矣。”遂命覆醢。(《檀弓上》)有些篇章的结构看似开散,实以所表达的中心为主线,散而不乱。如:季武子寝疾,蟠固不说齐衰而入见,曰:“斯道也,将亡矣。士唯公门说齐衰。”武子曰:“不亦善乎!君子表微”及其丧也,曾点倚其门而歌。
16、表示尊敬是礼的重要内涵。所以送礼时在态度、言行上一般要显得谦虚。一般把所送礼说成“薄礼”。在礼品包装上也不宜太过张扬,简洁大方、精致、用心的包装就显得比较适宜。
17、白话释义: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提供食物给路过饥饿的人。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无力地拖着脚步,莽撞地走来。黔敖左手拿着食物,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那个饥民扬眉抬眼看着他,说:“我就是不接受那种呼喝的施舍,才落到这个地步!”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18、大小戴礼记如下:《大戴记》为汉人戴德所记,共八十五篇,今存三十九篇。《小戴记》为戴德之侄戴圣所编,共四十九篇。
19、前人据唐孔颖达《礼记正义序》引郑玄《六艺论》“戴德传《记》八十五篇,则《大戴礼》是也”之语。成书于西汉末,作者为礼学家戴德(世称大戴)。
20、送礼要针对受礼对象的习俗文化区别对待。在中国的习俗中就比较偏爱一些表示祥瑞、喜庆之物。
六、小戴礼记
1、关于《礼记》中各篇的作者,现在所能知道的是,《中庸》为孔子的孙子孔伋所作;《缁衣》为公孙尼子所作;《月令》为吕不韦所作,《王制》为汉文帝时的博士所作。其它各篇的作者和时代已不可考。
2、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
3、《大道之行也》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思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4、《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
5、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6、对上则顺着鬼神,对外则顺着君长,对内则顺着双亲,这样做了才叫做备。只有贤者才能做到备,能做到备然后才能做到必然得到鬼神赐福的祭。所以贤者的祭祀,不过是竭尽自己的诚信与忠敬,奉献祭品,行其”典礼,和之以音乐,稽之以季节,洁净地荐献而已,并不存心要神保佑赐福。这才是孝子举行祭祀时的心情。
7、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
8、贤者的祭祀,一定会得到鬼神所赐的福,但这个福,不是世俗所说的福。贤者的福,是备的意思。而备字咋讲呢?是一切事情都顺着理办的意思。无所不顺,这就叫备。其意思是说,对自己,按着良知行事;对外界,按着道理行事。忠臣的事奉国君,孝子的事奉双亲,其忠其孝都来源于一个顺字。
9、(9)苛政:繁重的徭役赋税。
10、亲:意动用法,以为亲,亲近。
11、其实关于礼记的作者到底是谁,如今还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过去人们认为李记是由先秦的理学家们一起著作的,但是现代的一些文学学家却认为,这有可能是在战国末期到汉初儒学家的作品,作者并非只有一人,因为著作的时代从战国延续到了汉代初期,所以这接礼记的内容应该是随着长期的传抄讲解,并且经过后人的加工,才变成了我们如今眼前的礼记。
12、《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13、不祈多积,多文以为富。
14、齐大饥的意思为: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
15、所以孝子的事奉父母不外乎三件事:头一件是生前好好供养,第二件是身后依礼服丧,第三件是服丧期满要按时祭祀。在供养这件事上可以看出做儿子的是否孝顺,在服丧这件事上可以看出他是否哀伤,在祭祀这件事上可以看出他是否虔敬和按时。这三件事都做得很好,才配称作孝子的行为。
16、(7)焉:于此,在此。(8)去:离开。
17、我们也应该看到,“礼”对于我们所追求的和平发展环境大有裨益。我们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在国际上推动“礼”观念的传播,宣传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理念,与各国加强沟通、增进了解,为营造崇“礼”、稳定的国际环境贡献一份力量。
18、所以,有大德的人,一定会承受天命.原文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
19、旨:味美。至道: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
20、文中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1、谓:叫做。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高准则。同:有和、平的意思。
2、嘉肴:美味的菜。嘉,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
3、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4、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的基本内容之一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进行挖掘,这给“礼”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契机。要使“礼”的思想更好地发挥作用,应该深挖其当代价值,跳出传统文化边界,把“礼”的内涵与外延扩展到更多方面,与更多优秀的当代思想文化成果相结合,与世界上其他优秀思想进行深度融合,拓展“礼”的概念范畴。通过研究,明确“礼”的重要性;通过创新,发现“礼”的普适性;通过融合,找到“礼”的独特性。把“礼”置于当代社会价值标准来发掘和考量,让公众入心入脑,以此来形成新风气,凝聚新共识,这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之也是增强文化自信的抓手之一。
5、释义:玉如果不加雕琢,不会成为一件好器物;人如果不学习,不会通晓道理。
6、《礼记》在儒家经典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礼记》在曹魏时期升格为“经”,并在唐代进一步升格为“五经”之取代了《仪礼》的地位;《礼记》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并列,被尊为“四书”之一。
7、《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的人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
8、《大戴礼记》是西汉中期戴德编著的礼制著作。原有八十五篇,但今仅存三十九篇。
9、《礼记》经注诸版本间之关系及其价值,认为现存版本可分两系统,一为《唐石经》———宋监本系统,抚州本、八行注疏本属焉;余仁仲本、纂图互注本及十行注疏本、闽、监、毛本属另一系统。清代校勘《礼记》的两部代表性著作《礼记注疏校勘记》、《抚本礼记考异》都未见到余仁仲本及纂图互注本,因而未能辨识十行本众多讹误的由来。今校余仁仲本,知十行本经注文本的底本是余仁仲本或类似余仁仲本的别本,十行本与抚本、八行本之间没有直接的继承关系。至于岳本,应视为这两种系统的混成品,实不足珍重。这种认识也推翻了十行本在经注、疏汇刻本的基础上附入《释文》而成的通俗概念。
10、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
11、直到东汉中期大多数关于礼的选编本都先后被时代淘汰只剩下西汉时期的戴德以及戴圣两人所编撰的书籍,为了区分两者留下的记载,于是就将戴德所编写的称为《大戴礼记》,戴圣所写称之为《小戴礼记》。经过东汉学家马融、卢植和郑玄相继的给礼记作注解之后,礼记的影响就越来越大了,后续变成了士子科举的必读经典书籍之一。
12、《小戴礼记》:《小戴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13、贤者之祭也,必受其福。非世所谓福也。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谓之备。言:内尽于己,而外顺于道也。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亲,其本一也。上则顺于鬼神,外则顺于君长,内则以孝于亲。如此之谓备。
14、孤:幼而无父的人。
15、《礼记》,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
16、“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思想之不仅是重要治国思想,也是百姓尊崇的价值规范。千百年来,因为“礼”的存在,我们能够以恢弘的气度、自信的神态、端庄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形成了包括政治、文化、社会、家庭伦理等方面在内的“礼”文化。
17、赏析:《虽有嘉肴》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18、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19、《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三礼”之“五经”之“十三经”之一。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
20、是故:因此,所以,这样一来。谋闭而不兴:奸邪之谋不会发生。闭:杜绝;兴: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