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忆山东兄弟古诗原文
1、这是诗人十七岁时在长安所作,少年之作而能戒除浮泛的雕琢,直指真情实感,确实是深知作诗的窍门。诗人的家乡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为“忆山东兄弟”。古人以九为阳数,九月九日也就是重阳节。
2、您好,《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古诗的诗意: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3、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
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里面的忆山东兄弟里的忆是是指:思念,回想,追忆的意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株儒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注释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民间很器重这个节日,在这一天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传说能以此避灾。忆:想念。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5、《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的意思: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古诗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6、独自漂泊在外作异乡之客,每逢佳节到来便加倍思亲。
7、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
8、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朝代:唐代作者:王维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9、“遍插”两个字写出了兄弟们相互插茱萸的热闹、欢乐,与后面的突然想起王维不在身边的难过形成强烈的反差。
10、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
11、“独在异乡为异客”是一个人独自在外的意思,“异客”就是现在常说的“游子”“外地人”。
12、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13、书写专家:张宇(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14、遥知兄弟登高处⑷,遍插茱萸少一人⑸。
15、译文: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扩展资料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16、“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少的人就是“王维”。这两句诗写的是这样一个场景:王维的兄弟在重阳节这一天说说笑笑,打打闹闹,去爬山,相互插着辟邪的茱萸,忽然有个兄弟说了一句:可惜摩诘不在啊。于是大家沉默了,大家伤感了。这不是在写兄弟想念王维吗?一般诗歌后两句才是重点,这首诗应该主要写兄弟想念王维吧?请你们讨论。
17、译文: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18、“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流传千古的思乡的佳句。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这是诗人十七岁时在长安所作,少年之作而能戒除浮泛的雕琢,直指真情实感,确实是深知作诗的窍门。诗人的家乡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为“忆山东兄弟”。古人以九为阳数,九月九日也就是重阳节。写节日的诗,忌落入俗套,这首诗高明就高明在避开俗套,把握住真性情。首句就用了两个“异”字,似乎脱口而出,却别有滋味地渲染出在异乡作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
19、盛唐的很多大诗人都有自己占据诗坛一席之地的那种绝活,我们现在熟悉的,王维擅长写山水田园诗,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样的诗,他以这样的诗在文学史上独具一格。同时他也善于写情,也写景。比如我们大家都知道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有名,也是王维的杰作。另外,他也善于写情,像今天我们讲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就是他写情的佳作,整个这个诗给我们的感觉是比较安静、比较祥和、比较从容。
20、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二、忆山东兄弟古诗原文作者
1、“独在异乡为异客”,长安对于王维来讲是他乡,在他乡当然就是个异客,没有亲戚,没有朋友,全凭自己白手起家来打拼,所以说“独在异乡为异客”。“独在异乡为异客”,强调的就是这个“异”字,这个“异”字就是要突出他的孤独、他的无助,才能引出下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即每次碰到过年过节的时候是我难熬的时候,因为我更加加倍地思念家乡的亲人、家人。
2、此诗原注:“时年十七。”说明这是王维十七时的作品。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3、此诗原注:“时年十七。”说明这是王维十七时的作品。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4、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5、改后的五言绝句意思似乎也表达清楚了,但思念之情总觉得没有王维的七绝表达得更充分,为什么会这样呢?比较阅读,小组讨论。
6、译文: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人皆携带茱萸是否发觉少我一人。原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7、释义:我独自一人在异乡做客人的时候,每遇到佳节良辰时总会更加思念起家乡的亲人。虽然我人在他乡,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阳节,故乡的兄弟们要登高望远,当他们在佩戴茱萸时,会发现只少了我一人。
8、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诗词
9、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说,后人亦称王维为诗佛,此称谓不仅是言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更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朝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王维不仅是公认的诗佛,也是文人画的南山之宗(钱钟书称他为"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并且精通音律,善书法,篆的一手好刻印,是少有的全才。
10、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又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
1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因身在异乡,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写下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以直抒思乡之情起笔,而后笔峰一转,将思绪拉向故乡的亲人,遥想亲人按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想念诗人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诗中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名句,打动了无数游子离人的思乡之心。原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译文: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12、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13、这首诗的作者王伟,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14、王维少年时就与胞弟王缙离开家乡蒲州到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客游。在诗歌创作方面的久负盛名,使他成为王公、驸马、达官贵人的座上清客,这使他有机会大量接触上层社会的生活,对世态炎凉和统治阶级的贪腐生活有了深刻认识,并且产生了深深的厌倦。
15、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16、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市),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17、每到重阳佳节,更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18、如果说平日里思乡之情可能不是感到那么强烈,那么,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是亲人们团聚的日子,大家在一起畅谈欢笑,而现在呢,诗人只身客居异地,在代表团圆的节日里不禁想到了家乡里的人和事、山和水等诗人在家乡时的美好回忆,种种回忆触发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并且越想越思念,以致于一发不可收拾。这句写得自然质朴,如娓娓道来,也写出了许多在外漂泊游子的真切感受,很具有代表性。
19、《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古诗的意思是:独自流落漂泊在异乡的自己只能是作为他乡的客人,一到重阳佳节就会格外思念家乡亲人,遥想家乡的弟兄们登高,插戴茱萸的时候,就唯独少了我一个人。
20、与其小一岁的弟弟缙幼年均聪明过人。十五岁时去京城应试,由于他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赋,所以少年王维一至京城便立即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有关他在音乐上的天赋,《唐国史补》曾有这样一段故事:一次,一个人弄到一幅奏乐图,但不知为何题名。王维见后回答说:“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叠第一拍。”请来乐师演奏,果然分毫不差(根据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七“书画”的考证,《霓裳羽衣曲》第三叠并没有拍,是散曲,白居易的句子“中序擘騞初入拍”也可以说明这一点。沈括精通音律,其言可信。王维工于音律,是正史所载之事,但这个故事却是编造的)。
三、忆山东兄弟古诗原文解释视频
1、一般来讲,人们写思乡都会写得比较忧伤,人们写思念都会写得比较纠结,但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我们在里面读不出来一点惆怅,也读不出来纠结,而感觉到的是一种蓬勃的生机。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表现了作者在他乡的思乡怀亲之情
3、从“遥知”这两个字可以看出这个场景是王维的想象,这还是说明这是王维在思念兄弟。
4、(老师可引导回忆望月思乡的诗句,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5、“独在异乡为异客”,开篇一句写出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之感。诗人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用了一个“独”、两个“异”字,可见诗人在外强烈的异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独,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在当时封建社会里,交通闭塞,人们都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地域之间的往来较少,所以不同地方的人们在风土人情、生活习惯、语言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诗人离开生活多年的家乡到异地生活,自然感到陌生而孤单。诗人平淡地叙述自己身在异乡,但是其中却包含着诗人质朴的思想感情。
6、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7、王维是唐代的大诗人、大画家、音乐家,还是一位造诣精湛的佛教徒。王维的这首诗写得比较早,当时他大概才只有十七岁,在长安所写。这里所说的“山东”不是指我们现在的山东,而是指华山以东。王维的老家在山西太原,具体来讲是在蒲州,蒲州的王姓是当时的大姓,也就说王维的家族在当时还是很有影响的。王维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来长安谋功名、求前途,他的才艺在唐代诗人当中算是比较全面的,他有几样绝活是同时代其他诗人望尘莫及的。
8、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9、《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10、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1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译文独自在他乡做他乡的客人,每到欢庆佳节时,就更加思念家中的亲人。我在遥远的异乡想象着,今天兄弟们登高的时候,大家插戴茱萸,就少了我一个人。(编辑本段)释义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民间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忆:想念。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异乡:他乡。倍:加倍,更加。遥知:远远的想到。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茱萸:又名越椒,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
12、⑸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13、他才华早显,既是诗匠,又精禅理。生在一个虔诚佛教的家庭里,据其《请施庄为寺表》云:“臣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王右丞集笺注》卷二有一篇《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文中述及了诗人同当代名僧道光禅师的关系时说:“维十年座下."可见王维确实也与佛家因缘不浅,其晚年更是过着僧侣般的生活。据《旧唐书》记载:“在京师,长斋,不衣文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采,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此时的王维俨然是一僧侣了。
14、诵读专家:方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指导)
15、“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遥知”这两个字说明“兄弟登高插萸”是王维的想象,这说明重阳节他太想念自己的兄弟了,身处异乡,他的心却想着和兄弟一起登高插萸。
16、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
17、讲解专家|康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18、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19、好,现在我们明白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王维因为要求取功名,一人远离家乡,因此有了思念。但你们认为这首写的是谁思念谁?
20、而这里面妙的是后两句:“遥知兄弟登高处,便插茱萸少一人”。茱萸,草本植物,实际上是中药,结红色的小果子。这里出现茱萸有何用意,又何以“遥知兄弟登高处”?这就牵扯到他这首诗的“每逢佳节”的“佳节”为何,而其实是重阳节。九九重阳吃糕饼,喝菊花酒,插茱萸,登高,这是唐人的风俗。
四、忆山东兄弟古诗原文
1、茱萸(zhūyú)是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2、本句释义:遥想兄弟们今天都在登高,遍插茱萸时少我一个亲人。
3、全诗的意思为: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4、(这个环节,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根据两首诗的差异来体会,在体会的基础上要多朗读。)
5、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6、九 月 九 日 忆 山 东 兄 弟
7、晋朝周处《风土记》说:“以重阳相会,登山饮菊花酒,谓之登高会,又云茱萸会。”因为这个节日风俗,是采摘茱萸(zhūyú朱娱)花枝插头,此俗在唐朝很盛行,比如王昌龄有“茱萸插鬓花宜寿”,白居易有“舞鬟摆落茱萸房”,朱放有“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萸”之类的句子。洪迈《容斋随笔》卷四摘录此类诗句甚多。
8、《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因身在异乡,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写下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以直抒思乡之情起笔,而后笔峰一转,将思绪拉向故乡的亲人,遥想亲人按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想念诗人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诗中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名句,打动了无数游子离人的思乡之心。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民间很器重这个节日,在这一天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传说能以此避灾。忆:想念。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9、(充分让学生讨论,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引导学生联系“遥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来体会。)
10、第11首丨第12首丨第13首丨第14首丨第15首
11、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念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的蓝田县辋川营造了别墅和在终南山上,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这首诗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主要内容是“言志”,写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诗中写景并不刻意铺陈,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来,而淡远之境自见,大有渊明遗风。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12、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忆:想念。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13、第06首丨第07首丨第08首丨第09首丨第10首
14、写节日的诗,忌落入俗套,这首诗高明就高明在避开俗套,把握住真性情。首句就用了两个“异”字,似乎脱口而出,却别有滋味地渲染出在异乡作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
15、《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该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16、原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王维(朝代)唐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翻译: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17、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学者蒙曼开玩笑说,这首“七言绝句”其实可以改成“五言绝句”,也就是每一句诗减去两个字,你们试试能不能改出来。
18、第16首丨第17首丨第18首丨第19首丨第20首
19、(教师补充说明:王维为什么会和他的家人分离呢?王维是山西蒲州人,蒲州在华山的东面,17岁的时候,王维跑到华山西面的长安去了,长安可是大城市,是京城,是当时的“首都”,王维到长安去学习、考试,求取功名。第一次一个人出远门,他算是尝到想念的滋味了,他想念在华山东面的他的家人,他的兄弟。诗中的“山东”不是指现在的山东省,而是“华山以东”。)
20、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文翻译: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作者是王维,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开元十九年(731年),王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五、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原文
1、(出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代:王维
2、讲解专家:康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3、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窗户前,
4、指的是他的的亲弟弟。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艺术力量。这种艺术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艺术概括。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5、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忆:想念。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市),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6、“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
7、久而久之,思乡怀亲之感不断袭扰他。特别是在他十七岁那年的“九”重阳佳节之日,达官贵人们都以家宴自娱,胞弟王缙也回蒲州去了,一种难以排遣的孤独感和思乡之情突然在举目无亲的诗人心中爆发,遂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了。
8、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9、▲点上方绿色小喇叭即可免费收听♬
10、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
11、此诗原注:“时年十七。”说明这是王维十七时的作品。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
12、独自远离家乡无法与家人团聚,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13、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
14、王维的这首诗里,有一句诗真的是说出了大家的心声,成了大家经常引用的俗语,哪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我们有很多传统佳节,在哪些节日里,我们特别会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15、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16、十七岁的王维离开了家乡,离开了亲人,在重阳节里思念着自己家乡的亲人,但他并没有因为这种思念而让自己的情绪变得低沉、变得消极、变得忧伤。因为在这个年龄里头远远有比思念亲人更重要的事情去做,这件事情就是王勃的诗里所说的“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他要争前途、他要奔前途,他有更美好和广大的前途在等着他,这恰恰是盛唐时代诗人们表达思念的时候一种特有的情怀,虽然思念并不忧伤,虽然纠结并不沮丧,虽然有离别但是并不因为离别而感到孤独,反而因为这种离别而对前途充满了更远大的追求。
17、王维这句诗里所提的佳节是什么节日呢?(九月九日重阳节)重阳节有什么习俗,你能从这首诗里看出来吗?
18、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文翻译: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19、春节。春节,每一个人都想回到家里,一家人团团圆圆。如果有特殊情况,不能回家,一定会感到遗憾、寂寞。
20、现在新建了粉丝群以供各位诗友交流,想入群的朋友,请在后台输入加群(不是在留言区回复喔)。
六、忆山东兄弟古诗原文
1、王维不但有卓越的文学才能,而且是出色的画家,还擅长音乐。深湛的艺术修养,对于自然的爱好和长期山林生活的经历,使他对自然美具有敏锐独特而细致入微的感受,因而他笔下的山水景物特别富有神韵,常常是略事渲染,便表现出深长悠远的意境,耐人玩味。他的诗取景状物,极有画意,色彩映衬鲜明而优美,写景动静结合,尤善于细致地表现自然界的光色和音响变化。例如“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青溪》)、“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以及《鸟鸣涧》、《鹿柴》、《木兰柴》等诗,都有体物入微之作。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插图选自清代光绪刻本《名家画稿》。并著有绘画理论著作《山水论》,《山水诀》。
2、是王维思念家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诗人王维直接地抒发了对家人地思念。
3、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茱萸可惜至少我一人。
4、遥想兄弟们今天都在登高,遍插茱萸时少我一个亲人。
5、重阳节要登高(爬山)。
6、遍 插 茱 萸 少 一 人。
7、小学生必背古诗《出塞》标准范读(含译文注释)
8、由于“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语极其精警,为人人心中所有,又为人人口中所未有,千百年来也就引起广泛的共鸣。不过,前两句毕竟是直赋心源,尚须曲折变化,才能余味无穷。于是本为诗人思念兄弟,却以“遥知”二句翻转一面,化出幻觉,写兄弟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
9、dú zài yì xiāng wéi yì kè
10、“重阳”之名称由来,得名于古籍《易经》中的‘阳爻为九’。在《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九月初日与月皆逢是谓“两九相重”,故说重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因此说重阳。明代张岱著《夜航船》云:“九为阳数,其日与月并应,故曰“重阳”。
11、“月是故乡明”的乡愁总是让人思绪万千,特别是在每逢佳节之日,我们更加思念自己的故乡和亲人。那么,身处异乡的王维也会如此么?
1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抒发身在异乡的游子适逢佳节对故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反映出人们的心声,引起人们的共鸣。全诗朴素无华,蕴藉深厚,用词精练,曲折有致,堪称千古绝唱。
13、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
14、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
15、你好,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你所说的这两句诗词是出自于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个是描写与重阳节相关的诗句,并不是中秋节。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节、菊花节等说法。
16、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17、你看,17岁的王维用质朴的语言写出了思乡之情,这首诗征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流传至今。其实王维还有一首思乡诗,也是语言极其质朴,但打动人,我们来读一读。
18、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一天上午,我孤独一人在他乡做客,人地生疏,感到寂寞。每遇到佳节,我就更加地思念家中的亲人。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哥哥、姐妹和弟弟一定登上每一座高山。我真希望也能登上每一座高山。真想一下子到兄弟们那里,跟兄弟们一起登上高处。但我看见兄弟们都插着美丽的茱萸,站在高高的地方,就单单缺少了我一人,兄弟们都高高兴兴的登上了高处。
19、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