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虎丘记翻译
1、剑泉深不可测,飞岩如削。千顷云得天池诸山作案,峦壑竞秀,可觞客。但过午则日光射人,不堪久坐耳。文昌阁亦佳,晚树尤可观。面北为平远堂旧址,空旷无际,仅虞山一点在望。堂废已久,余与江进之谋所以复之,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而病寻作,余既乞归,恐进之之兴亦阑矣。山川兴废,信有时哉!
2、②吾孰与徐公美?(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3、以下语句和选文所写节日不同的是(b)
4、袁宏道无意于仕途,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就中了进士,但他不愿做官,而是访师求学,游历山川。他曾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虎丘记》《初至西湖记》等,《晚游六桥待月记》便是他的著作之一。
5、出自袁宏道写的一本小说《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
6、两度游虎丘,见虎丘本色。
7、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8、(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9、正确、顺畅地翻译句子。翻译句子,第要内容正确,符合文意;其次,译出来的句子要表达准确,得体流畅。
10、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11、译文:所以善于用兵的人,是使敌人的军队降服,而不是用战争。
12、(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3、解析:出处《晏子春秋·谏下》,作者晏婴,译文:礼仪制度是人民遵守的纲纪。本句句末省略了语气词也字,这种句式很少见。本句礼仪制度和人民遵守的纲纪都是说的同一事物,所以是判断句。
14、这里曹的意思是班、组。分曹,分班、分组。分曹部署,就是按照班组安排。《楚辞·招魂》中有“分曹并进”的话。也是分组进行的意思。
15、所以我的建议是,语文教材当以文学发展的观念来编,文言文一本,白话文一本,翻译文学又是一本,各以时代先后来排列,每一个时代前照钱基博的办法加一个绪论,谈谈本时期的文学概况与重要作家和作品。不应该混在一起。这样一来,学生自然就有了文学史的观念,也知道自己所学的作品在文学发展的历史中占据一个什么样的位置。还有一种办法,是按照体裁来分,小说、戏剧、散文、诗歌各一个分册。这个办法现在已经有人做了,虽然没有列为国家教材,但在社会上取得了广泛的好评。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我想,不论是按体裁来编,还是按文学发展来编,都要比目前的按思想专题来编要更符合语文这一学科的专业特点和内部逻辑。
16、第6题考查课内文言名句的默写和课内外知识的链接。考的是对《醉翁亭记》相关内容的识记,并由本文的描写引起联想。注意提示“四季之景的句子”,所写语句不可多出或遗漏。
17、当然很多人会担心先秦两汉文字的古奥,是否很成阅读的障碍。钱基博认为先秦、两汉的文字,因为作者没有前人文字的积累因袭,因此没有多少隐晦的典故可寻,只需要随文注释,读一句就知道一句的意思。反而方便了解。即便是有些奇字僻字,也是查字典能够解决的。如此从源头读下来,再读到唐宋明清人的文章之后,就能对其运用经、子的字句及文化典故的来历大彻大悟了。所以我们在进行文言文的教学的时候不妨考虑一下这个问题。这一思路,虽显费劲,但或许正可以收到长期稳固的效果,毕竟我们教文言文的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古代优秀作品的方法技巧,同时获得思想。而不是蜻蜓点水,学点琐碎的皮毛。
18、⑧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李朝威《柳毅传》)
19、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20、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
二、虎丘记翻译及原文拼音
1、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例如:
2、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3、注:有的“者……也”形式是用判断句的形式表原因(实际上是因果复句),释为“之所以……是因为……”。例:
4、①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5、……,……。即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例:
6、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修饰语的省略)
7、这一点做法好,真正是为学生考虑,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素质教育。关键是实施的时候具体如何操作。在目下这样死板的备课制度下,显然很难完成。所以这一点的基础就是要解放语文教师,让他们独立备课,对课文教授的顺序有相当的自主权。当然,在编选教材时,我们也可以大致做到这一点,比如从高一九月份开始的课程,就可以按照大致的教授时间来安排相关时令的文章。
8、我的朋友徐声远作诗云:「独有岁寒好,偏宜夜半游。」说的真对啊! 创作年代:明代 作者:李流芳体裁:散文赏析:写作者两度游虎丘的感受,表达了作者悠闲的心境。一次是在秋天,对月色美、游人少、以红粉笙歌点缀的虎丘感到“亦复不恶”;对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及佛灯隐现林抄的虎丘感到“独往会心”。
9、课标对文言文阅读提出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中考文言文阅读材料的选取必须是“浅易”的,对“浅易”的理解应当是:文中多数字词属于常见的实词和虚词,即使有少数生僻字词,或选文中出现不常见的典故,也会安排注释以降低难度,让考生在初中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
10、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11、(雷辊)车轮转声,这里指雷的轰鸣声。
12、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13、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4、这一点值得注意。以前的语文教材都是全国统一的,在文言文的选择上自然无法照顾到地域的问题,但如今各地都有地方性的语文教材,因此钱基博所说的这一点完全可以实现。我们何苦要让学生读什么《石钟山记》,和江苏学生的生活经验八杆子打不着的地方呢?为什么不让他们读宋濂的《阅江楼记》或是袁宏道《虎丘记》《西洞庭》、苏舜钦《沧浪亭记》、王世贞《游摄山栖霞寺记》、宋荦《游姑苏台记》呢?这些都是我们江苏的名胜,近在咫尺,不论是学生学习还是教师的教学,都可以利用其便利资源,学生也会倍感亲切,学习效果自然会好。
15、吏吴两载,登虎丘者六。后与江进之、方子公同登,迟月生公石上,歌者闻令来,皆避匿去,余因谓进之曰:“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听曲此石上者,如月!”今余幸得解官称吴客矣。虎丘之月,不知尚识余言否耶?
16、②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17、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例如:
18、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
19、答案:《小石潭记》《桃花源记》《满井游记》与《游太和山日记》近似。《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与《庐山草堂记》近似。自此连逾山岭/桃李缤纷/山花夹道/幽艳异常。(“自此”后断一处不扣分)溯:逆流而上。蹊:小路。及:到,达到。旦:早晨。“竖”“张”“走”“介峰寺间”或“面峰腋寺”均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介于香炉峰(或“山峰”)、遗爱寺(或“寺庙”)之间,那地方美(或“好”),又是庐山之(或“第一”)。(境:地方;胜:美好的,优美的;绝:,极;甲:第一。重点看以上四个关键词,大意正确即可)
20、①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三、虎丘记翻译及原文
1、将文言语句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必须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从微观上,能把握句子中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即以理解实词和虚词为基础,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现象、词类活用,对常用的虚词、固定短语、修辞格以及特殊句式,都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二是从宏观上,善于联系上下文推敲判定,整体理解,不要断章取义。
2、《虎丘记》是袁宏道游记散文中的名篇,袁宏道任吴县令时曾六次游览虎丘,辞官后又故地重游,写出这篇《虎丘记》。
3、接着作者便纵横笔墨,挥洒出一幅中秋时节盛游虎丘的鸟瞰图。“倾城阖户,连臂而至”总写盛况。“而衣冠士女,下迨(dài)蔀(bù)屋,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是对这一盛况的渲染。后面三个排比间以夸张性的比喻渲染出一派人密、歌喧、酒酣交杂忘情游乐的声势。行文至此,中秋夜的盛况已然充分地表现出来。但作者还嫌不够,“远而望之”一句,由实景变成虚景,“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ɡǔn)电霍”,三重形象比喻极尽形容。作者仍嫌笔墨贫乏,索性又用“无得而状”来否定上面的比喻。
4、钱基博认为选文忌篇幅过长,长的不应超过四百字,短的一百字。然后长短相间,均匀搭配。以学生每周能够熟读背诵为准。他说,读古文而不背诵,是不行的。文言精炼,古人佳作大多不长,比如《桃花源记》才二百九十七字,周敦颐的《爱莲说》才一百十八字。长一点的也不过四五百字,这样的篇幅,便于学生熟读成诵。(见《吴江县立第一女子高等小学三年级预定二三学期国文读法教材说明书》)这样的考虑当然是很好的。这一点,我们目前的教材做得还是可以的。
5、 还有就是今年春天,和无际舍侄一起拜访仲和到此。
6、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7、今天是2021年9月21日,我是小纪。
8、第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9、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0、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1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12、③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史记《鸿门宴》)
13、(2)士女:士绅学子、妇孺歌姬。
14、②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
15、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16、2019年第18届古诗文大赛复习资料详解之提高篇(31)
17、⑨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18、写西湖春天的美景时,先写石篑多次对我说“急往观之”,“余(我)时为桃花所恋”,“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是直接写景,写出了春天的西湖美不胜收。
19、介词宾语提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20、②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四、虎丘记翻译文
1、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2、于是乎,那壮丽的自然丘壑竟化为酒场,鱼龙混杂,实在可恨。
3、刚开始陈设席位时,唱歌的人成百上千,声音如团聚在一起的蚊子,没法分辨识认。等到分队安排,争相以歌喉比高低;雅乐和俗乐各各陈献后,美和丑自然区别开了。不多时,摇头顿脚按节拍而歌的,只不过几十个人而已。一会儿,明月升到天空,月光照在石上尤如洁白的绢绸,所有粗俗的歌乐,不再发出声响,跟随着唱和的,只有三四个人。一支箫,一寸管,一人慢慢地打着歌板唱着,管乐伴着歌喉,声音清脆浏亮,使听的人深受感动。等到夜深,月亮西斜,树影散乱,于是连箫板也不用,一个人登场,四围的人屏住声息,声音如细而直上的毛发,响彻云端,每吐一字,几乎拖长达一刻之久,飞鸟听了为之回翔盘旋,壮士听了感动得流下眼泪。
4、虎丘离苏州城只有七八里。凡是有月亮的晚上,有花的早晨,有雪的傍晚,游人如织。中秋时节就更加繁盛。每到这一天,苏州城家家户户倾城而出,肩挨肩,人挤人,接踵而来。无论是官宦人家的男男女女,还是平民百姓,没有谁不是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很多人坐在厚厚的坐垫上,把酒放在路边。从千人石到山门,密密麻麻紧挨着的游客多如鱼鳞。檀木所制的歌板堆积得就像山丘,酒器里盛的酒如云彩一样奔泻不停。远远望去,就像无数大雁落在平坦的沙滩上,又像彩霞铺在江面上。即使用电闪雷鸣也无法形容那热闹的场面。
5、是居也,前有平地,中有平台,台南有方池。环池多山竹野卉,池中生白莲、白鱼。又南抵石涧,夹涧有古松、老杉,大仅十人围,高不知几百尺。修柯戛②云,低枝拂潭,如幢(),如盖(),如龙蛇()……其四旁耳目、杖屦可及者,春有锦绣谷花,夏有石门涧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阴晴显晦,昏旦含吐,千变万状,不可殚纪,故云甲庐山者。(选文有改动)
6、花事正盛才有游人之盛,运用了烘云托月的写法(第二段);在后生动地描写日出日落时朝烟夕岚的浓媚姿色,尤其是月下西湖的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妙不可言(第三段)。
7、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8、⑤惟兄嫂是依(韩愈《祭十二郎文》)
9、②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10、听者魂销。四座屏息。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11、(注解)①逾:跳过,越过。②山、陕:山西省、陕西省的简称。③“舂”:通“冲”,下坠。
12、①(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13、省略谓语为主是句子里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为主要补充出来。
14、(1)钱基博,《钱基博集·国文教学丛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
15、此类题不是简单的用代入法就能济事的,一定要弄清相互搭配的词语组成后表示什么意思,这个意思在文中是否说得通。
16、③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17、⑥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史记《鸿门宴》)
18、③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
19、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如:
20、布席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署,竞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妍媸自别。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比至夜深,月影横斜,荇藻凌乱,则箫板亦不复用,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五、虎丘记翻译及原文初中
1、第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2、③郑穆公使(人)视客馆。
3、钱基博从历朝作者中选出为经典的一百三十四家,均匀分布在四学年中。第一学年三十三家,第二学年四十七家,第三学年二十七家,第四学年二十七家。(以上见《中学校教授中国文学史之商榷》)
4、第7题考查句子翻译。这个句子特别要注意的地方有四点:其“介”字后面省去了“于”,翻译时要注意补上;其“其境”指代的是“那个地方”,说“草堂”反而不合适;其“胜绝”指“美好的”;其“甲”,是“第一”的意思。词语的意思理清后,再将句子的意思理顺。
5、在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上,遇见不会的词或者一下没想起的词大可不必紧张,联系上下文,结合故事(文章)的情节,理解(猜)出它的意思,把词带到文章中去理解,切记翻译不可脱离文章。如果选文下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的提示作用。
6、⑩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7、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8、选文要符合学生生理、心理发育的阶段特点
9、竹肉:《世说新语·识鉴》刘孝标注引(孟)嘉别传:“听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何也?答曰:渐近自然。”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肉指人的歌喉。
10、(2)徒见其浩然无涯()
11、一刻:古代用漏壶计时,一昼夜分为一百刻,清朝时改为九十六刻。
12、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话就省略了动词谓语“拜”的宾语“之”又如:“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这句话中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
13、译文:作战,靠的是士气。
14、高中文言文千词五星精解5
15、在这一短短一段,出现了很多普通学生无法了解的问题,如雅、颂,清庙,商、周、鲁颂,诗书六艺,他们之间的关系也令人感到陌生。还有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学生也不能简单靠注释就能明白其中的问题。所以如果不是从先秦两汉往下学,就处处都是障碍,即便由教材作了注释,讲授时候教师再加以解释,也脱不了生吞活剥的嫌疑,学生于这些问题始终不能通贯。
16、这一段是散文的开篇,先用“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的美妙景象进行烘托,表现出中秋之夜的虎丘格外热闹。
17、这是两位历史名人讴歌山水的妙笔精品。
18、判断句特点:判断人或事物的名称、类别或属性的句子。是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句子。上古汉语中,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而是在谓语后用语气词“也”来帮助判断。
19、⑥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0、(1)翼然临于泉上者()
六、虎丘记翻译
1、第1题考查文化常识。易错之处是误填他人的字号,误填朝代。如果了解欧阳修字号的来历就不会记错。所谓“六一”,即藏书一万卷、集录金石遗文一千卷、一壶酒、一张琴、一局棋、一醉翁,足以见他怡情书卷、涉趣棋酒的生活情趣。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
3、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4、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休(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5、②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6、第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7、今天教语文,确实也会讲一些作者生平之类的内容,当然还要让学生背出来参加考试。但都是零碎的,不成系统的。学生只能背出某篇文章的作者是谁,生活在什么朝代,写了哪些书,算作哪一个流派。都只是孤立地去看。问题还是出在教材编订上。
8、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9、找出侧面描写歌声的句子。
10、④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11、(钱基博、钱锺书父子)
12、①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