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说说网

三峡注释+原文+翻译(精选文案60句)

一、郦道元的三峡

1、有时朝发(于)白帝(省略了介词“于”)

2、良多趣味(良,古义:很、甚。今义:良好。)

3、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

4、古义:有时。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

5、纵览历史,三峡的形象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中不断地立体起来。从魏晋时期郦道元对三峡雄奇壮丽、清幽秀美的自然风光的描写,到唐宋文人依托三峡或是抒发离愁别绪或是怀古伤今,再到新时代下三峡精神的总结提出。三峡的形象就像从一维发展到二维,再到如今的三维,含义愈加丰富,逐渐变成中华民族的象征符号之一。

6、第二段开始写水。作者按照自然时令,先写水势大急的夏季。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描写水势之险恶、水位之高、水流之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通过对比、夸张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之迅疾。

7、全文共4个自然段。划出生字、难词、精彩句子。

8、“绿”“清”“素”等是从视觉角度描绘,“高猿长啸”“哀转久绝”是从听觉角度描绘,“林寒涧肃”“属引凄异”是从感觉的角度来写。

9、《三峡》到底是不是郦道元的亲身见闻?我的结论是:郦道元极有可能没有去过三峡,并不是亲身见闻。原有有两点:第文献考证证明:《三峡》这段文字是郦道元引用南朝刘宋侍郎盛弘之所著的《荆州记》一书。我刚好有一本王国维校勘的《水经注校》(上海人民出版社,页1068)指出这段话出处是《荆州记》:

10、《三峡行舟调》(HITA&游九州音乐企划)

11、(素湍)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湍,急流。

12、(怎么学)交际能力迁移(能说会道,八面玲珑)

13、2.虽乘奔御风。古义:即使

14、交给孩子自学的钥匙,点亮家长陪伴的灯塔,搭建师生共舞的平台,折断孩子依赖的拐杖,成就孩子“得天下”的梦想。祈祷有一天,孩子们在家长的陪伴下,漫步在漫山遍野的语文枫林,拾起一片片火红的枫叶,我心安然:此生无憾矣!

15、这是一篇描绘三峡之景的游记散文。

16、(生成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从释词、句式、文化常识、译法等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17、“二维”的三峡被寄予了文人墨客的思想情感,变得更加生动。“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这两句就是在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放还路过三峡时所作,于他而言,“三峡”就是异地,“峨眉”便是家乡,许是头上的那轮明月,又或许是三峡两岸的猿鸣,亦或是见到故友的激动勾起了李白对家乡的思念。在三峡这一陪体的衬托下,诗人心中的思念与酸楚表现得就更为强烈。与李白诗中将三峡作陪体不同,杜甫在《咏怀古迹·蜀主窥吴幸三峡》中将三峡作为主体来借古咏怀,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与家国之恨。历史上有关三峡的诗词不胜枚举,三峡就像一个“打卡圣地”一样吸引着迁客骚人。同时,这些迁客骚人对三峡的“解释”让三峡的形象完成了从“线”到“面”的跨越,使其形象更加丰满。

18、小帆课堂:三峡·郦道元

19、全文四段,即是四幅挺拔隽秀的水墨山水画。

20、第三段写春冬时三峡情景:水退潭清,风景秀丽。以“春冬之时”领起,很自然地转换了描写对象,时易则景异,镜头中摇出了另外一种景象。白色的急流回映着清光,绿色的水潭倒映着景物的影子。

二、三峡注释+原文+翻译

1、《水经》的原作者有说是东汉的桑钦,也有说成书于三国、魏晋等等.......成书年代、作者一直存在有很大争议(这就是另一个复杂问题,另文再谈)。

2、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这时候早晨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3、《三峡》是一篇明丽清新的山水散文,其记述了长江三峡的雄伟险峻,描绘出三峡各具特色的四季风光,展现出了长江图中一帧挺拔隽秀的水墨山水画。全文结构严谨,布局巧妙,浑然一体,其用语言简意赅,描写则情景交融,生动传神。

4、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5、巧的是,北宋《太平御览·卷地部峡》恰恰有引用《荆州记》中描写三峡的原文:

6、④空谷传响: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7、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8、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9、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0、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1、我们不知道郦道元注解的《水经》原本是什么样子。因为这本《水经》已经散佚。

12、山水、山水,一般呢都是山在前,水在后,因此作为一篇描写山水之作,郦道元首先从空间入手,也是先写山后写水。开篇即用“自三峡七百里中”起笔,简要交代了描写对象,并介绍了其总体的长度。接着作者便把笔墨用来描写三峡的山,用“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山之连;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山之高;再进一步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进行侧面烘托,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三峡的雄伟而又峭拔的整体气势。

13、(属引)接连不断。属,连接。引,延长。

14、(10)不以疾:没有这么快。以,认为。疾,快。

15、②哀转久绝,“转”通“啭”鸣叫。

16、2.绝沿溯阻绝(断绝)哀转久绝(消失)

17、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

18、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19、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阙通:缺;重岩一作:重峦)

20、(生成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从语调、语气、语速等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三、三峡原文翻译及注释

1、认真听讲的孩子偶尔成绩好,认真自学的孩子永远成绩好。(王金成)

2、清荣峻茂(水清,形容词)

3、同学们读到这里有没有想到郦道元他为何要将冬春二季放在一道来写呢?那绝不是为了精简篇幅,而是要从对比中体现趣味,冬季水竭,才会出现“素湍绿潭”,春天物鲜,始有草木“荣茂”。本节所写与上节所述意趣迥异,你看夏水急猛,春水潺潺;夏水多险,春水多姿,这也就是作者所说的良多趣味。这不仅给简单的写景加注了活力,更与一般古人所认为的“以临惧相戒”的思想感情大相径庭。

4、(12)则:副词,就。素湍: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素,白色的。湍,急流。绿谭:碧绿的潭水。

5、(怎么学)牢记通假字

6、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结合。

7、(1)熊依洪主编.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大观(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第364页.

8、(怎么学)类型感知(浏览扫描,明确方向)

9、有小山出水中。山皆美石,上生青丛,冬夏常蔚然。其旁多岩洞,其下多白砾;其树多枫、柟、石楠、楩、槠、樟、柚。草则兰芷,又有异卉,类合欢而蔓生,轇轕水石。

10、(怎么学)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11、文中表现夏水湍急的句子是:

12、王命:皇帝的圣旨。宣:宣布,传达。

13、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14、至于夏水襄(xiānɡ)陵,沿溯(sù)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5、这就跟《竹书纪年》一样,这本书在宋代靖康之乱中散佚,但是,古代学者经常引用,后世学者通过这些转引将其拼凑起来。

16、自非亭午夜分(如果,连词)

17、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8、(18)每至:每到。晴初:天刚放晴。霜旦:下霜的早晨。霜,名词用作动词,下霜。

19、至—至于夏水襄陵(表示另提一件事)

20、(作者)郦道元(朝代)南北朝

上一篇上一篇:关于杜甫的诗有哪些(精选文案65句)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foo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