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孙权喻吕蒙读书
1、(上山捕捉老虎是容易的,开口求人帮助是很难的)
2、金钱和权利,不等于才能与气质。
3、中心就是:“读书是人生一等一的大事。每一个典故所说的故事全都与读书有关,其中既有不读书的坏处,也有读书的好处。总之就是读书可以明志,可以增长
4、凡是顾炎武外出旅行,都用马、骡子载着书跟随自己。到了险要的地方,就叫退役的差役打探所到之处的详细情况,有时发现所到之处的情况和平日里知道的不相符,就走向街市客店中,打开书本核对校正它。有时直接行走地平坦的大路上,不值得停下来考察,就在马背上默默地诵读各种古代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偶尔有什么遗忘了,就到客店中打开书仔细认真地复习。
5、希望你们不要因为工作就不读书了,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呀!”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从此他开始抓紧时间读书,每天不管工作有多忙,他都坚持读书,不久之后,他就读了很多书,比一般人读的都要多。
6、富贵之中刻苦读书,更为难得。
7、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
8、人的才略、眼界、气质来自于知识。
9、匡衡很勤学,但没有蜡烛,邻居有蜡烛却照不到(他的房间)。匡衡于是就在墙上打了一个洞用来引进烛光,用书映着光来读书。当地有一大户人家叫文不识,家里十分富有,书又很多,匡衡就给他家作雇工,辛苦劳动而不要求报酬,主人感到奇怪,就问匡衡,匡衡回答说:“希望可以读遍主人的书。”主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匡衡)终于成了大学问家。
10、泰山: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位于山东省中部,隶属于泰安市,有“五岳之首”“五岳之长”“五岳之尊”“天下第一山”之称,是古代帝王告祭的神山。
11、后来,有一次,孙权赞扬吕蒙时说道:“天下有几个人到了老年还能像吕蒙那样坚持读书学习,自强不息呢?一个人有了富贵荣华之后,更要看重节义,认真学习,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而不能沉溺于财富之中,这样就不容易堕落。吕蒙的这种行为真是我们的榜样啊!”
12、揭发:将坏人坏事揭露出来。揭露:揭发隐蔽的事,使之暴露。
13、文徵明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满意,一定三番五次地改写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14、(凡是在外奔波求生的人,都是没有福气的)
15、译文: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手握权柄,不可以不读书。”吕蒙辩护说,不是他不读书,而是军中事情太多,没有时间。孙权说:“我岂是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去当教书匠?只不过希望你大略有个印象,知道历史就够了。如果说没有时间,谁能比我更忙,我还常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裨益。”吕蒙才开始求学。
16、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17、积善有善报,积恶有恶报。
18、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会稽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遂为通儒。
19、(参考答案)揭发截至界限禁止精细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身先士卒以身作则不刊之论不易之论参差不齐良莠不齐顶礼膜拜五体投地
20、孙权劝学成功的做法,是很值得借鉴的。作为国家元首,孙权带头学习,率先垂范,所以他有资格劝人学习,身教和言教相结合,一次劝诫就改变了一个人一生的行为和命运。现在,国家元首亲自倡导阅读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潮流。从这个角度看,孙权的做法对推进全民阅读特别是各级领导阅读有着十分典型的借鉴意义。
二、孙权喻吕蒙读书注释
1、一是以做博士为目的,悉心研究、仔细研读儒家经典;二是以了解历史为目的,采用浏览的方法增长见识。
2、“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你吕蒙已从普通一兵提拔为大将了,责任重大,不可不学啊!孙权指出学习对于为将者的极端重要性。其实,不仅是掌权者,就是普通百姓也要读好书。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已把全民阅读视为国家综合实力的核心要素之孙权作为一位封建君主,在1800年前就提出“不可不学”的观点,确实难能可贵。
3、一天,继任周瑜职务的鲁肃经过吕蒙驻守的地方。
4、欧阳询曾经在赶路的途中,见到一块古碑,是晋代书法家索靖写的。他驻马观碑,许久才离开。可是没走多远,他又返回碑前,下了马伫立着,仔细观赏。等到累了,就把皮衣铺在地上,坐下来细心揣摩。又看了许久,他还舍不得离开。于是,他就留宿石碑旁。就这样一连三天,他才恋恋不舍地离去。
5、有一次,孙权对吕蒙和另一位将领蒋钦说:“你们担任的官职很重要,应该多读点书,增长自己的见识,这样才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吕蒙听了,很为难地说道:“可是我工作很忙,恐怕没有时间读书了。”
6、投稿邮箱:120156131@qq.com,请注明“原创”字样。
7、翻译: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像我?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
8、此二词都表示崇拜之意。但前者偏重崇拜;后者重在敬佩。
9、没有知识的富贵,只不过是皮囊和俗气罢了。
10、相比之下,我们还能有多忙呢?
11、(艺术特点)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12、此二词都有亲自做出榜样之意。前者侧重于在关键时刻自己带头去做,走在群众的前头;后者仅指自己作出榜样。
13、《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创作的一篇记叙文,文题为后人所加。此文既记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之后大有长进的故事,也赞扬了孙权、吕蒙认真学习的精神,并告诫人们学习的重要性。此文简练生动,首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更是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了人物的风采。
14、既在矮檐下,怎敢不低头。
15、翻译:晋平公问师旷说:“我七十岁了,想学习(音乐),恐怕已经晚了。”师旷说:“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学呢?”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却戏弄他的君王的呢?”师旷说:“盲眼的我怎么敢戏弄大王呢?我听说,年轻时喜欢学习,好像初升太阳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日中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点燃蜡烛的光亮。(拥有)蜡烛的光亮,与摸黑走路比,哪一个更好呢?”平公说:“说得好啊!”
16、“截至”后面带时间宾语。“截止”后不带时间宾语。
17、近日,一位清华贫困生的自白广为流传,感动了无数人。每月只花400元,省吃俭用完成了自己的本科学业;读研期间靠兼职有了稳定的收入,却每个学期都拿出3200元,资助了4名家乡希望小学的孩子……没有卖惨,没有抱怨,一个贫困学子艰难的求学之路就这样被平实讲述出来。
18、“孙权利用“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威逼利诱”的方法,以自身的体会来开导吕蒙.,使吕蒙心服口服,自己用功,努力学习。
19、(艺术特点)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词虽不多,风格高峻豪放,感慨深沉,别具一格。
20、其繁忙并不是不读书的理由。
三、孙权喻吕蒙读书文言文翻译
1、三国时期,吴军大将吕蒙年少时不爱学习,后来听从孙权的劝告,“笃志不倦”地博览群书,学问大进。此文即是司马光根据这一史料整理改写而成。
2、译文: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后来,鲁肃路过寻阳,跟吕蒙谈论,不由大吃一惊,说:“你今天的才识智略,已不是当年吴郡时代的吕蒙。”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刮目相待,大哥发现得未免太迟!”鲁肃遂拜见吕蒙的娘亲,结交成为好友,然后告辞。
4、读书目的:“见往事耳。”(大意:了解历史。)
5、孙权要吕蒙读书,是因为他掌握军队大权,“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他要求吕蒙对书籍”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即要求了解历史,吸取经验教训。
6、这份强大力量将希望的曙光传递。心怀感恩,推己及人,这些曾经淋过雨的人感恩给予他们的每一把伞,更是尽己所能将这份馈赠传递下去。他们的故事让无数正在努力改变命运的莘莘学子获得鼓舞,而他们也让自己成为别人向阳之路上的一份力量。就像这位清华学生在自白后所说的:“我接受了这一切,那么我就该做出相应的回报,匹配我的德行,去资助像我一样的孩子,我想这就是未来我要做的。”
7、翻译:凡是顾炎武外出旅行,都用马、骡子载着书跟随自己。到了险要的地方,就叫退役的差役打探所到之处的详细情况,有时发现所到之处的情况和平日里知道的不相符,就走向街市客店中,打开书本核对校正它。有时直接行走地平坦的大路上,不值得停下来考察,就在马背上默默地诵读各种古代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偶尔有什么遗忘了,就到客店中打开书仔细认真地复习。
8、翻译: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应该重新别眼相看。大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看法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辞别。
9、(自古以来,忠臣是不怕死的,怕死的决不是忠臣)
10、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1、翻译:欧阳询曾经在赶路的途中,见到一块古碑,是晋代书法家索靖写的。他驻马观碑,许久才离开。可是没走多远,他又返回碑前,下了马伫立着,仔细观赏。等到累了,就把皮衣铺在地上,坐下来细心揣摩。又看了许久,他还舍不得离开。于是,他就留宿石碑旁。就这样一连三天,他才恋恋不舍地离去。
12、(从前为之奋斗的许多事情,过去以后也只是一场空。这是宣扬“与世无争”的人生观)
13、文徵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14、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
15、此二词都有受到影响不知不觉发生变化的意思。但前者指经常耳听目视而受到影响;后者指人的思想、性格受环境或他人的感染、影响,在不知不觉中起了变化。
16、(自己家没有好的运气,却埋怨社会不行)
17、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8、令许多网友动容的不是他每顿饭精打细算的拮据,而是他深陷困境仍自强不息的坚韧,是对一路走来所有帮助过他的人的感恩,更是他竭尽全力去帮助他人、将这份希望传递下去的温柔与善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清华的校训。
19、一次,学识丰富的鲁肃和吕蒙在一起讨论国家大事。在谈话中吕蒙充分运用自己平时在书中学到的知识,说话有道理,鲁肃连连点头,心里佩服他的学识。
20、柳永——落拓不羁,终身潦倒——歌妓生活,羁旅行役——语言通俗,音律谐婉
四、孙权喻吕蒙读书原文及翻译
1、亲身体验,以为大有益 孙权首先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和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2、(喜欢在人们面前说人是非的人,便是爱招惹是非之人)
3、翻译: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担任要职,不可以不学习!”
4、我的屋子里,有的书堆在木箱上,有的书陈列在前面,有的书放在床上,抬头低头,四周环顾,没有不是书的。我的饮食起居,生病呻吟,感到悲伤,忧愁,愤怒,感叹,不曾不与书在一起的。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子女不相见,而刮风,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天气)变化,也不知道。偶尔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好像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说:“这不是我说的鸟窝吗?”于是邀请客人走近看。客人开始不能够进入,已进屋的,也不能出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确实啊,这像鸟窝。”
5、宗悫(què)乘风破浪
6、翻译: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7、(人生经历)(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李璟第六子,961年即位,史称南唐后主。即位后对宋称臣纳贡,以求偏安一方。生活上则穷奢极欲。975年,宋军破金陵,他肉袒出降,虽封作违令侯,实已沦为阶下囚,后被毒死。他精于书画,谙于音律,工于诗文,词尤为五代之冠。
8、(思想内容)前期词多写宫廷享乐生活;后期词反映亡国之痛,题材扩大。
9、(有钱有势的人不用说话,别人就会按你的眼色行事。没钱的人即使说话也没人听)
10、(人生经历)(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崇安(今属福建)人。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11、翻译:赵广是合肥人,本来是李伯时家里的书童。李伯时作画的时候就侍奉在左右,时间长了就擅长画画了,尤其擅长画马,几乎和李伯时所作的一样。建炎年间,他落在金兵手里。金兵听说他擅长画画,就让他画掳来的妇人。赵广毅然推辞作画,金兵用刀子威胁,没得逞,就将他的右手拇指砍去。而赵广其实是用左手作画的。局势平定以后,赵广只画观音大士。又过了几年,赵广死了,如今有地位的知识分子所藏的李伯时的观音画,大多是赵广的手笔。
12、王安石——主张革新,辞官退居——关注民生,抒发性情——长于说理,精于修辞
13、吕蒙(178年—220年),字子明,东汉末年名将,汝南富陂人(今安徽阜南吕家岗)。
14、(他心情十分沉重,但却默默无言)
15、(艺术特点)前期词作风格柔靡;后期词作意境深远,感情真挚,语言清新,极富艺术感染力。
16、出处:出自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17、吕蒙听后很受震动,开始笃志读书。军务之余孜孜不倦,读书很多,甚至超过了一些专门的儒生。
18、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19、此二词都有“不整齐”的意思。指人时,前者侧重指水平,后者指好人坏人本质有区别;指物时,前者指高低长短大小不后者指好事坏事混在一起。
20、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吗?我只是让你泛览书籍,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哪个像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很有好处。”
五、孙权喻吕蒙读书原文
1、孙权听了,开导他说:“当年,汉朝的汉武帝不管工作有多么忙,每天都一定会挤出一些时间来读书,我的工作也很忙,但我平时只要有时间,就会读一些史书和兵书,这对我的工作很有帮助。
2、读书方法:“但当涉猎。”(大意:粗略地阅读。)
3、吕蒙说:“读书人(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这件事为什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4、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勤能补拙看事物要以发展的眼光,认识到人的进步
5、翻译:匡衡很勤学,但没有蜡烛,邻居有蜡烛却照不到(他的房间)。匡衡于是就在墙上打了一个洞用来引进烛光,用书映着光来读书。当地有一大户人家叫文不识,家里十分富有,书又很多,匡衡就给他家作雇工,辛苦劳动而不要求报酬,主人感到奇怪,就问匡衡,匡衡回答说:“希望可以读遍主人的书。”主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匡衡)终于成了大学问家。
6、从前多少事,过去一场空。
7、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担任要职,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借口推辞了。孙权说:“我难道要您研究经典成为博士吗?只要您广泛阅读,见识从前的事情罢了,您说事务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读书,自己觉得有很大的收获。”于是吕蒙开始学习。到等鲁肃经过寻阳时,跟吕蒙一道议论军事,惊讶地说:“您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地的阿蒙!”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应该重新别眼相看。大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看法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辞别。
8、张溥与“七录斋”
9、行宫:古代京城以外供帝王出行时居住的宫室,也指帝王出京后临时寓居的官署或住宅。
10、于是,鲁肃专门拜见了吕蒙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
11、有钱能解语,无钱语不听。
12、(艺术特点)词采清丽,画面鲜明,风调悠扬。
13、翻译:我的屋子里,有的书堆在木箱上,有的书陈列在前面,有的书放在床上,抬头低头,四周环顾,没有不是书的。我的饮食起居,生病呻吟,感到悲伤,忧愁,愤怒,感叹,不曾不与书在一起的。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子女不相见,而刮风,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天气)变化,也不知道。偶尔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好像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说:“这不是我说的鸟窝吗?”于是邀请客人走近看。客人开始不能够进入,已进屋的,也不能出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确实啊,这像鸟窝。”
14、欢迎原创投稿,打赏全归作者,阅读量大另有稿酬。
15、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和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16、吕蒙十五岁跟随姐夫从军,英勇善战,功劳很多,但文化不高,不爱读书。
17、ROUND2文言训练(翻译句子在相应的括号内解释加粗字用法及意思)
18、古代著名诗人概述
19、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20、这篇自白看哭了很多人,有网友说:“他把自己活成了光,又让自己成为了别人的光”。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是在各自生活的荆棘中努力前行的微弱个体,摸爬滚打中我们难免自顾不暇,但总有一些人让我们看到了身为一个普通人的光亮和璀璨。近年来,从中科院博士黄国平“将苦难写成诗”的论文致谢,到肖清和《一个放牛娃的博士论文后记》,再到这位清华贫困生的自白,这些直抵人心的文字凝聚起了在贫困中仍向阳而生的强大力量,这份力量值得我们点赞!
六、孙权喻吕蒙读书
1、孙权喻吕蒙读书文言文为《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创作的一篇记叙文。文中记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之后大有长进,赞扬孙权,吕蒙认真学习的精神,并告诫人们学习的重要性。
2、贫穷之时发奋读书是可贵的。
3、(花有重新开放的时候,人却不能重新回到少年时,要珍惜年华)
4、孙权现身说法,以身作则。告诉吕蒙自己的事务也特别多,但是还是一直坚持读书。并且一语道破读书的重要性,告诉吕蒙学习的方法、目的和作用。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激励吕蒙用心学习。
5、张溥小时侯喜欢学习,所读的书必定亲手抄,抄完了,朗诵一遍,就(把所抄的)烧掉;再抄,象这样六七次才停止。右手握笔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有了茧。冬天皮肤因受冻而开裂,每天用热水浸好几次。后来命名读书的书房叫“七录”……张溥作诗和写文章快。各方来索取的,(张溥)不用起草,在客人面前挥笔,马上就完成,因为这样所以(张溥)的名声在当时很高。
6、翻译: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天不死。匈奴以为神奇,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归汉。同时把他的部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等分别安置到别的地方。苏武迁移到北海后,粮食运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
7、这份强大力量的背后有无数的点滴善意。无人浇水花不开,每一条勇毅奋进的路上,都汇聚了太多的支持与帮助。这份善意有父母不惜一切供孩子读书的深爱,有学校全方位为学生提供帮助的关爱,更有国家和社会从政策到行动对寒门学子的扶持,这些馈赠都是一条条并不平坦的求学路背后强有力的后盾。
8、当下有多少人是除了金钱权力之外再没有多少令人折服的东西了!
9、起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不进一步去学习!”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钻研经史典籍而成为学问渊博的学者吗?只是应当广泛地学习知识而不必去深钻精通.你说要处理许多事务,哪一个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呢?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东吴名将鲁肃路过寻阳,与吕蒙研讨论说天下大事,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吕蒙可相比的了!”吕蒙说:“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
10、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1、这段史实令我产生不少感慨。
12、(家有贤妻孝子日子就得太平,做丈夫和父亲的麻烦事就少,心情也好)
13、翻译:到等鲁肃经过寻阳时,跟吕蒙一道议论军事,惊讶地说:“您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地的阿蒙!”
14、有人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15、此二词都有不能改变之意。但前者强调不可磨灭,不可更改;后者重在论断正确,不可改变。参差不齐良莠不齐
16、报应有早晚,祸福自不错。
17、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18、翻译: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19、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20、ROUND1近义词辨析
1、读书的目的,见往事
2、少年时依附姊夫邓当,随孙策为将,以胆气称。邓当死后,吕蒙统领其部众,拜别部司马。孙权统事后,渐受重用,从破黄祖作先登,封横野中郎将。从围曹仁于南郡,破朱光于皖城,累功拜庐江太守。
3、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
4、后来,鲁肃路过寻阳,跟吕蒙谈论,不由大吃一惊,说:“你今天的才识智略,已不是当年吴郡时代的吕蒙。”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刮目相待,大哥发现得未免太迟!”鲁肃遂拜见吕蒙的娘亲,结交成为好友,然后告辞。
5、(思想内容)部分诗歌反映人民的疾苦生活,揭露社会的黑暗,现实意义较强。诗中较多的是抒写个人生活情绪以及亲朋间题赠应和的作品,思想内容较贫弱。词作多表现男欢女爱、离别相思、歌舞宴乐等内容。词作意境深隐幽婉,语言清新通俗。
6、董遇谈“三余”勤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