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史记陈涉世家
1、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2、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胜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3、在秦王朝的残暴统治下,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二世元年七月大泽乡九百人走投无路的命运,正是全国劳苦大众处境的缩影,这也是大泽乡的星星之火能点燃全国范围农民起义燎原烈火的原因。
4、四更山鬼吹灯啸,惊倒世间儿女。
5、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
6、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
7、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杂诗》)
8、语出《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毛传:“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因此用它指读书人。
9、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0、 苦秦:苦于秦(的统治)。
11、(6)怅恨久之:因失望而叹恨了很久。怅,失意,不痛快。
12、《史记·陈涉世家》载,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胜少有鸿鹄之志,后起义大泽乡。后来就以“鸿鹄”比喻远大志向。
13、 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秦始皇死后,他的小儿子胡亥继位,称为二世。
14、任昉《述异记》讲述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有几个小孩在下棋唱歌。过了一会儿,小孩催他回去,他发现斧头柄已全烂了。
15、这是按传主的地位和影响划分的。
16、该出版社解释,在三科统编教材编审过程中,为避免不必要的交叉重复,三科编写组根据学科特点,统筹安排道德与法治、语文和历史的相关内容。陈胜、吴广起义是初中历史必须讲述的内容,因此,初中统编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秦末农民大起义》一课专列“陈胜、吴广起义”,详细介绍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并引述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17、攻陈县时,那里的郡守和县令都不在,只有守丞带兵在城门洞里同起义军作战。(守丞)不能取胜,兵败身死,起义军才进城占领了陈县。过了几天,陈胜下令召集当地管教化的乡官和才能出众的乡绅一起来集会议事。
18、 唱(chàng):通“倡”,倡导。
19、如今假使我们这些人冒充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向全国发出号召,应当有很多人来响应的。”吴广认为(这个见解)很正确。(二人)于是去算卦。那算卦的人知道他俩的意图,说:“你们的事都能办成,能建功立业。
20、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史记陈涉世家读书笔记
1、不过你们还是去问问鬼神吧!”陈胜、吴广很高兴,(又)捉摸这“问问鬼神”的意思,终于悟出:“这是教我们先在众人中树立威信啊。”于是用朱砂在绸条上写了“陈胜王”三个字,再把绸条塞进人家网起来的一条鱼肚子里,士兵买鱼回来烹食,发现了鱼肚子里的绸条,本来已经觉得奇怪了。
2、《史记》是部立传体通史,是二十四史之首,是中国文学史和历史学上的伟大巨著。全书共130万字,包括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其中的陈涉世家是30世家中一篇,专门记录王侯将相。
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
4、东晋谢安辞官隐居东山。后指隐居。
5、有强烈的反抗精神,远大的抱负,敏锐的洞察时局能力,出色的领导才能。我们老师讲的,很准的!
6、相传古代有位男子叫做尾生,他同一位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
7、指军营,《史记》记载,汉文帝时,汉军分扎霸上、棘门、细柳以备匈奴,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
8、文中还通过典型细节的描写,对起义的过程、浩大的声势以及起义领袖的精神面貌,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展现,从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9、 徇:指率军巡行,使人降服。
10、不作死就不会死,为什么不明白
11、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12、 宜多应者: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宜,应当。
13、 举大计:发动大事,指起义,举,行,实行。下文的“举大名”意思与此相同。
14、《陈涉世家》选自《史记》,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三十世家,十二本纪,七十列传,十表,八书。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
15、起义军(首先)进攻大泽乡,占领该乡后接着进攻蕲县。攻克蕲县后,就派符离人葛婴带兵攻取蕲县以东的地方。(陈胜自率主力)攻打、苦、柘、谯等县,都拿下来了。一路上收编人马,等打到陈县的时候,已有战车六七百辆,马一千多匹,士卒几万人。进攻陈县时,郡守和县令都不在城中,只有守丞带兵在谯门中应战。
16、将军田臧等人一起谋划说:“周文的军队已经溃散,秦国的军队早晚就要到来,我们包围荥阳城久攻不下,如果秦国的军队到来,一定会被打得大败。不如留下少量的部队,足以守住荥阳就可以了,把其余精锐的军队全部拿来迎击秦军。现在代理王吴广骄横,又不懂用兵权谋,这样的人无法和他商量议事,不杀了他,我们的计划恐怕会被搞坏。”于是他们就假冒陈王的命令杀掉了吴广,把吴广的头献给了陈王。陈王就派使者赐给田臧楚令尹的大印,任命他做上将军。田臧就派部将李归等人驻守荥阳城,自己带了精锐的部队西进到敖仓迎战秦军。双方交战时,田臧战死,军队溃散。章邯领兵趁机到荥阳城下来攻打李归这些人,打败了他们,李归等人战死。
17、秦始皇死了以后,他的余威还震慑着远方。然而陈涉是一个用破瓮作窗户,用草绳拴门轴的穷苦人家的子弟,是耕田的人,是供人役使的人,是被征发戍守边境的人。他的才能比不上一般平常的人,既没有孔子、墨子那样的贤明,也没有陶朱(范蠡)、猗顿那样的富有,置身在戍卒的行列之中,兴起在乡野之间,带领着疲乏散乱的戍卒,统率着几百个人,转身攻打秦国,砍下木棍做武器,高举竹竿为旗帜,天下的人就像风云那样迅速汇集起来,像回响那样应声而起,挑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他。崤山函谷关以东的英雄豪杰一齐起来,就把秦王朝推翻了。
18、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宋·秦观《踏莎行》
19、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20、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三、史记陈涉世家翻译及原文
1、”所以将他列入本纪,可算一个特例。
2、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
3、他见到嵇康的哥哥嵇喜,就以白眼相待,见到嵇康就用青眼,后以“青眼”指对人喜爱或器重。
4、第二部分(第2段)写起义的筹划过程,表现了陈胜、吴广的斗争决心和政治远见。
5、常将冷眼观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
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乐府《长歌行》)
7、我就静静地看你......
8、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 陈胜、吴广起义军
9、隔着屏幕看都疼!女子暴力抗法,将民警手指掰折成45度
10、阳城人邓说领兵驻扎在郏城(原文作“郯城”,据《史记索隐》《史记正义》改。今河南郏县),被章邯部将所带的一支部队击败,邓说率军溃逃到陈县。铚人伍徐率兵驻扎在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也被章邯的军队击溃了他。伍徐的军队都溃散逃到了陈县。陈王杀了邓说。
11、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2、他等了很久,不见女子到来,这时河水猛涨,淹没桥梁,尾生为了坚守信约,不肯离去,抱住桥柱,淹死在水里。后比喻坚守信约。
13、 指目: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意。
14、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5、《陈涉世家》本文是记这次起义的领袖陈涉、吴广的传记.文中真实、完整地记述了爆发这次农民大起义的原因、经过和结局,从中反映了农民阶级的智慧、勇敢和大无畏的斗争精神.
16、 亡:逃跑,逃走。
17、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唐杜牧《赠别》
18、(7)若:代词,你,指陈胜。
19、乡官、乡绅都说:“将军您亲身披着战甲,拿着锐利的武器,讨伐诛灭残暴无道的秦王朝,恢复建立楚国的江山,按照功劳应当称王。”陈胜于是被拥立为王,对外宣称要张大楚国。在这时,各郡县中吃尽秦朝官吏苦头的百姓,都起来惩罚当地郡县长官,杀死他们来响应陈胜(的号召)。
20、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四、史记陈涉世家原文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2、 社稷:“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后来社稷就用来做国家的代称。
3、(3)阳夏(jiǎ):今河南太康县。
4、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