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说说网

徐光启是哪个朝代的(精选文案68句)

一、徐光启

1、彼时的利玛窦,从广州刚来到江南地区,初步与上流社会的士大夫接触,蓄发留须,穿起儒服,一改原先的西洋僧人形象。虽然,利玛窦是以传教士的身份来到中国,但其角色正如魏浊安所说的已经超过了罗马天主教的代表,在西方受过高等教育的利玛窦,可以说是一个成功的文艺复兴文化使者。利玛窦不仅带来了宗教,还带来了文艺复兴的思想:回到罗马,恢复古代数学、哲学思想是其核心。两人的惺惺相惜,使徐光启更加注意提倡复兴汉学,回到汉代,回到五经本身。

2、终孙元化因部下叛变降敌,于1632年被朝廷处死。《明史》卷二四八载:“贼纵元化还,诏逮之。首辅周延儒谋脱其死,不得也;则援其师光启入阁图之,卒不得,同张焘弃市。”徐光启没能救下孙元化,他练兵造炮救国的梦想彻底破灭。

3、徐光启出生两年之后,“自然科学之父”伽利略在意大利出生。他们都为自己的国家带来了天文历法、数学理论和武器制造方面的革新,是不折不扣的近代科学先驱者。奇妙的是两位科学家的命运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伽利略在欧洲被认为是宗教异端,徐光启同样也被视为明朝官僚集团中的异类。为什么这么说呢?

4、与人们的一般印象不同,耶稣会澳门总院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教会组织,而是澳门洋人的高权力,而且有军队、有执法裁判权、有对洋人收取税收的权力。

5、1613年,徐氏以身体欠佳为由,告病前往天津,并在那里购置农田,致力于水稻试种。当时,水稻是仅产于中国南部地区的农作物,如果能够在北方试种成功,便可以避免因长途运输而造成的各种问题和费用。需要指出的是,徐光启虽然身居高官,业绩非凡,但却多次要求隐退、告假或”告病”,这里缘由何在?其中的奥妙不排除其他诸多原因的存在:在朝廷错综复杂的体制中,官僚派系之间的尔虞我诈造成形形色色的明争暗斗可以说,徐光启在朝中屡遭挫折,但基督宗教信仰对他起到了相当大的支持作用。

6、徐光启毕生好学,孜孜不倦,作为中国具的基督徒学者,他的研究从不停留于抽象的层面。在他与利玛窦于北京合作的初几年中,徐光启忧国忧民,针对国家在政治和经济上面临的重要问题发表了独到的见解。他主张加强北方边关的保卫,抵御满族”蛮夷”日益频繁的南侵。另外,徐氏也重视贯通中国南北的人工水道,关心人工大运河的有关问题。1607年,徐氏告还上海,为过世的父亲守制三年。在此期间,他邀请郭居静(LazzaroCattaneo)神父移居上海。可见,此时的徐光启已是一个成熟的基督徒。由此,在徐光启及其家人的倡议、支持和榜样下,基督徒团体在上海应运而生,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中国教会中稳固、重要的团体之一。

7、西班牙才是欧洲文艺复兴的中心,格里历也诞生于这里

8、三是“荫子入监”,这是父辈以卓越战功或者突出政绩或者崇高的职位,获得皇上赏赐的“荫一子入国子监”的特权;徐光启更是不可能存在这样的机会。

9、徐光启写了《测天约说》、《大测》、《日缠历指》、《测量全义》、《日缠表》、《农政全书》、《几何原本》、《勾股义》、《测量异同》、《甘薯疏》、《农遗杂疏》、《农书草稿》、《泰西水法》、《选练百字诀》、《选练条格》、《练艺条格》、《束伍条格》、《形名条格》、《火攻要略》、《制火药法》等。

10、博雅云课堂:打开孩子梦想的天空

11、崇祯元年,再次入京,官复原职,陆续进献历书多卷,即《崇祯历书》。

12、事实证明:骂义和团的人是灵魂卑贱的贱骨头

13、尽管晚明期间发生了一系列的动荡事件,但徐光启在仕途生涯的后几年中,不仅连升高职,官至”文渊阁大学士”,而且还取得了一项不可泯灭的重大成就。1629年,他作为礼部尚书,在钦天监计算日蚀再次有误的情况下,重提改革历法之事。他上疏自荐,亲自负责修历工作,并在耶稣会传教士的帮助下积极投入工作。当时,耶稣会特向中国派遣了多位优秀的天文学家,其中包括伽利略的好友邓玉函(JohannSchreck),二人同为灵采科学院成员。但是,邓在此后不久便离世,徐光启于是在1630年上疏《议修改历法请访用汤若望罗雅各疏》,奏请以耶稣会传教士中汤若望(AdamSchall)和罗雅各(GiacomoRho)顶替邓玉函在历法改革中的职务。

14、原来,唐文献是华亭人,徐光启的小老乡!华亭这个地方,恰恰是耶稣会传教的主要窝点。

15、1589年,徐光启27岁时,因乡试失败,感到羞愧交加。当时他到韶州(今广东韶关等地境内)在意大利传教士郭居静那里第一次见到十字架,并第一次听到耶稣的名字,耶稣为世人的罪流尽了圣洁的鲜血,献出了生命。这使在极度痛苦中的徐光启,得到极大的启发,敢于正视现实生活,克服消极愁怨思想。耶稣福音的种子,开始播种在他的心田里。

16、从中进士,到官至正四品,翰林出身的徐光启花了十四年时间。比起举人孙元化八年官至正四品,徐光启真是太冤了。

17、欧洲人沿着新航路将传教热潮带到了中国,但中国人并不接受,群众排外情绪高涨,朝中也有不少官员反感,认为传教士有颠覆国家的嫌疑,时任礼部尚书的沈榷曾连续三次上书攻击传教行为,并下令拆除教堂,遣返传教士,史称“南京教案”。

18、第不看儒经看兵法、购火炮。

19、农业社会极看重历法,这是因为时令节气、阴晴雨雪与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20、徐骥所提到的这些书名就很有意思。

二、徐光启是哪个朝代的

1、“炮兵救国”之事与愿违

2、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是容易被误解的,日本第一位接受西方传教士的大村纯忠,也给日本带来了开放港口、访问欧洲的近代化气息,然而他却被传统势力围剿,走向人生低谷。再次印证了,交流能够带来进步和创新。

3、徐光启思想上的如此转变,使他的后半生走上了积极主张经世致用、崇尚实学的道路。徐光启是明学术界、思想界兴起的实学思潮中的一位有力的鼓吹者、推动者。

4、从此,徐光启成为许多领域的先驱者,他系统学习西方科学,第一个把欧洲先进的科学带到中国,并对许多学科的发展创新作出重大的贡献,他是当时国际上重要的科学家之与培根、伽利略、笛卡儿等西欧学术名家同时代且并驾齐驱,在一些方面或有过之而无不及。

5、机会终于来了。1629年6月21日(崇祯二年五月朔)日食,钦天监预推失误,而徐光启用西法推测食分时刻却被验证。

6、有人记述徐光启当时的变化说他尝学声律、工楷隶,及是悉弃去,专习天文、兵法、屯、盐、水利诸策,旁及工艺数学,务可施用于世者。

7、徐光启墓毁于“文革”,修复以前,陈乐民几次到上海,“打听墓地所在,均未得要领,甚至连徐氏其人也少有人知”,陈于是猜想:这难道是与他昄依天主教有关?

8、徐光启不仅研究科学,对国事也关心。当杨镐四路大军差点在萨尔浒全军覆没的消息传到京城以后,满朝文武官员都大为震惊,大臣们纷纷呼吁朝廷挑选强将,增加兵力,征讨后金。徐光启一连向明神宗上了三道奏章,认为后金越来越强大,已明显与我明朝为敌,成为朝廷大威胁,若要挽救危险的局面,只有选出精干人才,训练新兵,才能抵抗住后金将来可能对朝廷的侵略,他自愿承担训练新兵的重任。明神宗知道他是个文官,又听说他也通晓军事,且有这般热忱,就批准他到通州招募训练新兵。

9、3年后,徐光启再一次来到南京,接受“洗礼”成为一名正式的天主教徒。“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利玛窦,没有西学的东渐,就没有明代的徐光启,也没有中西文化的第一次会通。”宋浩杰评价说。

10、在天文学上的成就主要是主持历法的修订和《崇祯历书》的编译,徐光启在《崇祯历书》中介绍了一些欧洲天文知识,并为中国天文界引进了行星、圆形地球、经度和纬度的概念。

11、是耶稣会士与徐光启、李之藻二人的关系太好、太密切吗?未必!

12、徐光启的第一个美德在他受洗时得到验证。当时,他虽已成婚22年,却仅育有一子。在当时的中国文化中,纳妾是繁衍子嗣的传统习俗,尤其是像徐氏那样身居高位的人,更需如此。耶稣会传教士们坚持遵循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严禁纳妾,这种做法常常成为决定性障碍,使真心希望受洗的人望而却步。但是,徐光启却甘愿接受罗儒望神父的要求,忠于的原配夫人,将自己的后代托付给天主。果然,他中悦天主,其独子终使得徐氏家族儿孙满堂。

13、徐光启在评论《几何原本》时说过:“此书为益,能令学理者祛其浮气,练其精心;学事者资其定法,发其巧思,故举世无一人不当学。”其大意是:读《几何原本》的好处在于能去掉浮夸之气,练就精思的习惯,会按一定的法则,培养巧妙的思考,所以全世界人人都要学习几何。

14、正如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主任江晓原所说:现在大家吃番薯,却不一定知道徐光启提倡农学引进番薯。当然,他们更不知道徐光启是上海地区第一个天主教徒。

15、徐光启8岁入私塾,20岁考中秀才,这在当时算是青年才俊了。第二年,徐光启参加了应天乡试,不料落榜。之后,他又参加了五次乡试,终在顺天府乡试中取得第一名。七年后,徐光启考上了进士,后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这对当时的读书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入仕起点。

16、#原汁原味的中国古代史126

17、1633年11月8日,徐光启在上奏《进缴敕印开报钱粮疏》当日逝世。死后,崇祯皇帝为其辍朝一日,以示哀悼。他的灵柩被运回他的家乡上海。如今上海的徐家汇,便是当初徐光启曾居住并从事农业试验、著书立说,后安葬的地方,也是徐光启家族世代汇聚地。

18、自明朝嘉靖三十二年到清朝乾隆十年,澳门的洋人发展到420余户,共3400余人,其白人是主人,黑人为奴隶。他们主要依靠贸易为生。耶稣会澳门总院才是他们的真正主人,其教长才是高首长,其下属,有一名军事指挥官,掌握着150名士兵;有一名财务官;有一名司法官。

19、《授时通考》成书乾隆七年(1742),是清政府组织编纂的。

20、无疑,4个世纪前徐光启接触西洋文化时的自信和温和态度是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徐氏在封闭的中华帝国师事洋人,且昄依天主教,足见其见识卓然不同于常人,允为中西文化会通第一人。”陈乐民亦评价说。

三、徐光启

1、万历四十四年,徐光启受召复史馆纂修官原职。但就在这一年阴历五月基督教遭查禁,这场危机使一批基督教徒在南京下狱。徐光启乃上疏皇帝驳斥攻讦传教士,此疏后来以《辨学疏稿》为名,他在疏中盛赞传教士为“圣贤之徒”。在查禁期间,大批传教士均在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及他们的亲友家中避难。

2、崇祯四年(1631),徐光启又当上了这一年科举考试的廷试读卷官、考选庶吉士读卷官,换句话说,崇祯帝把人才选拔权全部交给了徐光启。这些事,本属于宰相的权利。

3、第徐光启纪念馆,就位于光启公园的角落。

4、我们还能发现,李之藻也是享受着这样的待遇。李之藻之子李次虨在《名理探序》中说:

5、明朝末年,欧洲不具备诞生《几何原本》的基本条件

6、1604年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年:徐氏在赴京应试时考中进士,并随后考选翰林院庶吉士。他在京城重逢利玛窦,二人从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以礼相待,交往甚密。”保禄博士”成为一位卓越的天主教士大夫,与利玛窦展开积极的文化对话和合作,与耶稣会的几名传教士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以虔诚的基督徒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的生活。

7、机会终于来了。1629年6月21日(崇祯二年五月朔)日食,钦天监预推失误,而徐光启用西法推测食分时刻却被验证。崇祯严辞切责钦天监官员。在这种情况下,礼部奏请开设历局,修改明初开始推行的《大统历》。9月1日,崇祯皇帝正式下令修历,并命徐光启督领修历事务,李之藻协理修历。

8、徐光启之流为什么对耶稣会士“深信不疑”?

9、徐光启1562年4月24日在上海县法华汇出生,,字子先,号玄扈,徐光启毕生致力于数学、天文、历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勤奋著述,尤精晓农学。

10、徐光启在天文学上的成就主要是主持历法的修订和《崇祯历书》的编译。徐光启在数学方面的成就,概括地说,有三个方面,即(1)论述了中国数学在明代落后的原因;(2)论述了数学应用的广泛性;(3)翻译并出版了《几何原本》。徐光启一生关于农学方面的著作甚多,计有《农政全书》(大约完成于1525—1528年间,死后经陈子龙改编出版于1639年)、《甘薯疏》(1608)、《农遗杂疏》(16现传本已残)、《农书草稿》(又名《北耕录》)、《泰西水法》(与熊三拔共译,16l2)等等。徐光启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军事技术史上提出火炮在战争中应用理论的第一个人。

11、庞迪我告诉徐光启,西方人治病时,从来不对药材进行炮制,都是食用新鲜的药材,可以收到。徐光启认为,按照庞迪我所说,吃刚刚采来的鲜嫩药材,吃下去的都是药材的精英,能够透入脏腑肌骨之间。因此,徐光启根据自己常用药的配方,准备寻找相关的药材种子,自己种植,到时候全部吃新鲜药材。徐光启的常用药是什么呢?答案是:六味地黄丸、人参固本丸之类。

12、除此之外,让大叔更加心累的是香火问题,不孝有无后为大。徐光启只有独子徐骥,而徐骥倒是生养众多,但都是女儿,徐家的香火眼看要断绝。

13、李次虨说,自从李之藻加入耶稣会之后,无论李之藻到哪里,都有耶稣会士陪伴而行,因此,他自小就天天见到耶稣会士。

14、《三山论学记》的内容,无疑是伪造的。在此之前,叶向高已与耶稣会士密切交往至少二十年。这样的“论学”,何须等到福建才进行?其中讨论的大多是小儿科的内容,是完全不可能存在的。足以说明问题的事实是,天启四年(1624),叶向高带着耶稣会士艾儒略回乡,第二年叶向高的长孙叶益蕃建造了福州的第一家天主教堂三山堂,一家人公开亮明基督徒身份。

15、当然,耶稣会士也没有亏待叶向高,他们给叶向高送去了大批的昂贵礼品。例如,利玛窦死后,在叶向高的授意下,经过一批高官的运作,不仅解决了利玛窦的葬地,而且由朝廷提供安葬经费。钱和地,都是小事,重要的是政治意义,这标志着利玛窦赢得了盖棺定论,耶稣会获得了官方的公开认可。为了感谢叶向高及其属下的辛勤劳动,庞迪我给他们送去了一批精美的象牙雕。(8)

16、系列9:徐光启之流为什么对耶稣会士“深信不疑”?

17、2021年受关注的十大博雅课程

18、从徐光启开始,“几何”在中国才被当成一个专业的数学名词来使用。不仅是“几何”,现在我们所使用的“点”“线”“面”“角”等,都是在这次翻译中确定下来的。在此之前,我国虽也有《九章算术》等数学典籍,但并没有完善的数学体系,更缺乏专业的数学术语。徐光启堪称中西方科学交流的第一人,他所做的工作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一直影响我们至今。

19、1627年,崇祯皇帝即位,徐光启被启用,并且曾官至宰相,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研究,在自己长期从事农业试验和研究的基础上,总结许多农学经验,并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终于在1628年,完成了《农政全书》的编著。全书共60多卷,50多万字,分开荒、水利、荒政、蚕桑、牧养等12个类别,并且第一次对这些项目进行了系统、详细的阐述。

20、2007年11月,中外学者们在上海公开谈论“徐光启是一名天主教徒”,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承认历史,承认事实,这是政府建立政治信任的基础。

四、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1、徐光启活了71岁,去世前两个月官至“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在一般人看起来,似乎也可以算“位极人臣”、“福寿双全”了。然而实际上,徐光启一生可以归结为一个“苦”字:贫苦、困苦、劳苦、愁苦、痛苦。在传世的画像(明代作品)中,徐光启消瘦憔悴,眉目间流露出深沉的忧虑。

2、徐光启特别注重火炮的制造,曾多方建议,不断上疏,希望能引进火炮制造技术。徐光启还对火器在实践中的运用,对火器与城市防御,火器与攻城,火器与步、骑兵种的配合等各个方面部有所探求。

3、他首先和外国人利玛窦一起翻译了《几何原本》,又根据利玛窦口述翻译了《测量法义》。他的父亲去世之后,在守丧期间,他整理定稿了《测量法义》,并将《测量法义》与《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相互参照,整理编撰了《测量异同》;作《勾股义》一书,探讨商高定理;开辟双园、农庄别墅,进行农作物引种、耕作试验,作《甘薯疏》、《芜菁疏》、《吉贝疏》、《种棉花法》和《代园种竹图说》。

4、他一直致力于在生活实践中探索农业的发展。

5、叶向高去世后不久,艾儒略出版了一部书《三山论学记》,说是艾儒略通过对话彻底说服了叶向高,叶向高承认基督教义远比儒学高明。叶向高依靠儒学获得进士出身,官至首辅、名满天下、门生故吏遍布朝野,他说基督教义远比儒学高明,其影响力不言而喻。

6、这场考试,有“高考移民”的,有行贿受贿以权谋私的,有考试过程和考卷问题百出的。被曝光的,除了徐光启,还有九人。专门选拔了徐光启这个人才的考官焦竑,因为这场考试,从光环满头的翰林院修撰,被贬为福宁州同知,不久,又被降级,不得不回家养老去了,《明史·焦竑传》:

7、“法王”对澳门洋人拥有生杀予夺的权力。凡是不听招呼的,可以用刀砍死,可以用火烧死,还可以绑在炮口用炮弹将其碎尸万段:

8、一是已经出版“行于世”的,有《历书》一百三十二卷、《清台奏草》、《兵事疏》、《几何原本》、《测量》、《勾股》、《水法》、《简平仪》、《农遗杂疏》、《毛诗六帖》、《百字诀》;

上一篇上一篇: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精选文案113句)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foo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