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诗文赏析
1、②用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及效果;
2、③写出这样的语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3、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4、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5、炼字(动词)分析题的表述:词语含义+手法+该字与诗题的关系+表达效果或作用。
6、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7、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因春宵梦酣,天已大亮了还不知道,一觉醒来,听到的是屋外处处鸟儿的欢鸣。诗人惜墨如金,仅以一句“处处闻啼鸟”来表现充满活力的春晓景象。
8、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
9、结构方面的对比:对比是指在作品中把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互矛盾的两方面并举出来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适于突出形象特征,揭示形象意义,对于主题的表达也易产生犀利、深刻的效果。寓意方面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古抒怀、意在言外,等等。
10、“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三句承上“坠”字写杨花离枝坠地、飘落无归情状。不说“离枝”,而言“抛家”,貌似“无情”,犹如韩愈所谓“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晚春》),实则“有思”,一似杜甫所称“落絮游丝亦有情”(《白丝行》)。咏物至此,已见拟人端倪,亦为下文花人合一张本。
11、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12、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
13、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行踪。
14、此诗是一首投赠之作,通过描述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湖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而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
15、这组诗是咏古迹怀古人进而感怀自己的作品。作者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从夔州出三峡,到江陵,先后游历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对于古代的才士、国色、英雄、名相,深表崇敬,写下了《咏怀古迹五首》,以抒情怀。
16、此诗没有采用直接叙写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过“春晓”(春天早晨)自己一觉醒来后瞬间的听觉感受和联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气息,表达自己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
17、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
18、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就是远隔天涯也像近在比邻。
19、词的流派:豪放派、婉约派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深远。代表人物:刘永、姜夔、秦观、李清照。
20、此诗表达作者在秋夜对隐居朋友的思念之情。前半首写作者自己,即怀人之人;后半首写正在临平山学道的丘丹,即所怀之人。
二、古诗文鉴赏
1、自闲始觉时光好,春去犹余物色妍。
2、写景: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3、简简单单一句话,道尽了古今多少人的愿望。就像那首歌,“我能想到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其实啊,人生在世,求什么呢,若有一个人,愿意与你生死相随,这一生,也就够了。
4、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轻轻地敲柴门,久久没有人来开。可是这满园的春色毕竟是关不住的,你看,那儿有一枝粉红色的杏花伸出墙头来。
5、上阕首句“似花还似非花”出手不凡,耐人寻味。它既咏物象,又写人言情,准确地把握住了杨花那“似花非花”的独特“风流标格”:说它“非花”,它却名为“杨花”,与百花同开同落,共同装点春光,送走春色;说它“似花”,它色淡无香,形态细小,隐身枝头,从不为人注目爱怜。
6、针对以上麻烦,建议多查参考书,在自己充分理解的前提下,才能谈得上鉴赏二字。
7、和现代汉语差不多,大致是:听,说,读,写;四方面。首先听主要是了解作品创作的弦外之音(多指古诗,特别是借物言志或抒怀的。)其次说主要是针对古诗文的口语表达方面,古诗文中常常用到的是文言表达方式,要把其化为现代白话的表达方式,再次是读,读从字面上讲就是把子都认识就可以了,其实不然,读要求比较高,不但要读得来也就是认得到字还要理解这句话的断句和语气,更重要的是还原作者创作室的情感。后才是写,我们所说的写不是创作,而是写读后感。
8、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9、主旨情感类: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的领悟。
10、“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这三句由杨花写到柳树,又以柳树喻指思妇、离人,可谓咏物而不滞于物,匠心独具,想象奇特。
11、③研读诗作,形成自己的看法;
12、(公式)诗歌意境的体味的表述: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主观感受(营造的氛围特点)+交融的感情。
13、(说明)此公式是对未知情感的分析。
1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15、作品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16、其四是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够引起许多联想,从而给人以哲理的启示和精神的鼓舞。“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春色在这么一“关”一“出”之间,冲破围墙,溢出园外,显示出一种蓬蓬勃勃、关锁不住的生命力度。后人更赋予这两句诗以生活的哲理:新生事物一定会冲破重重困难,脱颖而出,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这两句诗也便获得了新的生命,流传不绝。
17、一是形式,是近体诗,古体诗,词牌,散曲,还是哪一种格式?古诗词的格式要求相比于今天的现代诗要复杂得多。有些朋友喜欢一开口就说意境——意境更重要是没错的,但是你首先得看是什么东西的意境对不?
18、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9、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结合全诗分析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
20、这两首诗都写到了…,各有什么寓意?
三、初中古诗词鉴赏
1、但人们由此可以知道就是这些鸟儿的欢鸣把懒睡中的诗人唤醒,可以想见此时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体味到诗人对春天的赞美。
2、(公式)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表达作用。
3、雄伟的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遥望蜀地,穿过迷茫的风沙好像能望见泯江的五个渡口。
4、这和创作诗歌的时候是一样的,诗人写诗,无非是有内容要表达,然后选择一种合适的体裁抒发。
5、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6、你说因为生活不得意,回乡隐居在终南山旁。
7、①找出诗词中描写形象的相关语句。
8、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9、注意品味各种语言风格:古诗词中对词句的考查往往由字面到内涵的深入解说,因此了解各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很重要。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庄重、严肃与诙谐、风趣;形象、生动与质朴;简练与缜密;含蓄与明了;犀利与平和;细腻、委婉与豪爽、热烈。
10、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11、品味炼字类:诗歌中的“某”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某”个字或词用得好,好在哪里?“某”字能否改为“某”字?你欣赏哪个字或词?请赏析。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炼词语的感悟能力。
12、第自然就是看内容,以及内容的拔高——意境了。这其中还包括了各种修辞手法对意境的凸显,也就是说咱们先看写的是什么,然后就要看写得好不好了。
13、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句话出于《论语》,意思是说,人如果不讲信誉那怎么可以呢?2西汉·司马迁《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诺。”,一诺千金的由来。3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回:“但不知可有‘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字样没有?”
14、如果能够用到“鉴赏”古诗,那么这个人的文字功底一定不会差。我认为如果能够鉴赏古诗,一般要理解诗歌的诗眼典故,更要知道诗人在创作这首诗的背景,这样才能理解诗人创作的初衷与表述的精妙!明写与暗示的婉转。
15、⑷无情有思(sì):言杨花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
16、八月洞庭湖水暴涨几与岸平,水天一色交相辉映迷离难辨。
17、赏析:这是一首成功的凯歌,直抒胸臆,雄豪自放。全诗充满着一种王霸之气,成王者可以呼风唤雨,无所不能。几年兼并战争的胜利,造就了刘邦的王者气魄,但很难彻底清洗他原本市井流氓的无赖习气,处处表现了他志满意得,狂妄自大的心理特征。
18、讲解专家:李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19、X一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它运用了…的修辞,写出了…
20、①先找准描写的特色(细节描写、白描、正面与侧面描写;景物描写的特色还须考虑动静、虚实、上下、远近、高低等顺序);
四、优秀经典古诗词鉴赏
1、②结合所在诗句分析诗眼的表达作用;
2、注意关注诗歌题目:诗歌的题目很重要,往往可以透露出重要的线索。如试题为“约客”,作者约人,对方迟迟没有来,环境上“家家雨,处处蛙”的渲染,约了客人,怎么不来?突出了作者等待的焦虑。
3、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二句)、颔联(四句)、颈联(六句)、尾联(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4、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
5、整天都在寻觅一切清冷惨淡,我不由感到极度的哀伤凄凉。乍暖还寒的秋季难以调养。饮三杯两盏淡酒怎能抵御它、傍晚之时来的冷风吹的紧急。向南避寒的大雁已飞过去了,伤心的是却是原来的旧日相识。
6、欢迎加入一棵树初中语文教师群
7、这首诗在写作上有很多好处。其一是写春景而抓住了特点,突出了重点”。陆游《马上作》云:“平明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用“杨柳”的金黄、嫩绿来衬托“红杏”的艳丽,可谓善于突出重点。叶绍翁这首诗应是从陆游诗中脱胎而来,用一“出”字把红杏拟人化,更是抓住了春景特点,突出了重点。
8、在赏析时,第一步简要描述一下诗中描绘的景象和边塞将士的生活;第二步就是道出将士们的思乡之情和保家卫国的英雄气魄;第三步就是以诗人的立场表达其自身的情感,通常是对将士们的敬意。
9、常见的表达技巧有:(1)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借物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2)表现手法:小中见大,化虚为实,虚实结合,托物寓理,以动写静,声色结合,多角度描写,以乐写哀,对比映衬等。(3)修辞手法:如对偶、比兴、拟人、夸张、双关等。
10、雨雪晴后夕阳微光染亮树梢,长安城中傍晚反增阵阵轻寒。
11、①准确找到诗眼字或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