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唐太宗吞蝗
1、大唐统一全国的战争结束后,采取了一些安定民心的措施。接下来的十二句,就是通过自问自答的形式,解释了唐太宗取得以上成就的原因—得到了“民心”。
2、将要吞下去。周围的人忙劝道:"恐怕吃了要生病的!不能吃啊!”太宗说道:“我真希望它把给百姓的灾难移给我一个人!为什么要逃避疾病呢?”(说完)马上就把它吞了。
3、大意是:628年,京师地区闹蝗灾。六月间,唐太宗在皇家园林游玩时看到很多蝗虫,他顺手抓了几只,咒骂道:“老百姓靠庄稼活命,却让你们这些害虫给吃了!我宁愿你们吃我的五腑六脏,也不要你们吃老百姓的粮食!举起手把要把蝗虫吞下去,左右侍从连忙劝阻:“皇上,万万使不得,这东西不干净,吃了会得病的,龙体安康要紧。”唐太宗说:“我要为老百姓受灾,哪里还怕生什么病。”于是把蝗虫塞进嘴里吃了下去。那一年,蝗虫没有造成灾害。
4、则知不独善战善乘时,以心感人人心归。
5、贞观二年,京师大旱,蝗虫四起.唐太宗进入园子看粮食(损失情况),看到有蝗虫(在禾苗上面),捡了几枚蝗虫卵念念有辞道:"百姓把粮食当做身家性命,而你吃了它,这是害了百姓。百姓有罪,那些罪过全部在我,你如果真的有灵的话,你就吃我的心吧不要再降罪百姓了,”将要吞下去。周围的人忙劝道:"恐怕吃了要生病的!不能吃啊!"太宗说道:"我希望将灾难转移到我的身上,为什么要躲避疾病呢?”(说完)马上就把它吞了。
6、是时粟斗钱三百,蝗虫之价与粟同。
7、雌性成虫体长约34~48毫米,雄性成虫体长约28~37毫米,体形粗笨,表面长有粗而密的颗粒和隆线,体色一般为黄褐色、褐色或暗褐色。
8、蝗虫大起大疯狂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蚀吃唐太宗吞蝗的行为应该A(A肯定B否定),因为当政者要体察民情。
9、《七德舞》不是为了炫耀,也不是为了自夸。太宗的本意是为了陈述获取天下的经过,让子孙后世都明白江山得来不易。
10、民间有一种说法,认为蝗灾的出现是因为人类触怒了“蝗神”。
11、李世民一方面对徐懋功的才能欣赏,先后任用他为并州都督、兵部尚书;另一方面又对徐懋功怀着警惕之心,一面施恩,一面打压
12、每天可以在朋友圈看到精心挑选的名言美段!
13、蝗灾与水旱灾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自然灾害。中国古代一直有“旱极而蝗”的说法,也就是说,蝗灾多发生在大旱之年。蝗灾的持续时间虽然不如水灾旱灾长,但是,其瞬间的破坏力却往往使农作物消失殆尽。《旧唐书》记载,“兴元元年秋,关辅大蝗,田稼食尽”。唐代损失为惨重的一次蝗灾是唐德宗兴元元年、贞元元年、贞元二年连续三年的蝗灾,陕西、山西、山东等地都因此而发生饥荒。文宗时期伴随着蝗灾水、旱灾,持续五年之久,农业歉收,甚至颗粒无收,国家赋税相应减少,财政状况恶化,更为严重的影响是农民无法生存,不得不背井离乡,四处逃亡。
14、唐朝贞观十七年即公元643年,唐太宗李世民为怀念当初同自己一起征战天下的文臣武将,特敕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敬德(尉迟恭)、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绩(徐茂公)、秦琼等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这是帮助李世民横扫天下建功立业,开创贞观盛世的有功之臣。
15、这是一本看似记录皇帝日常生活的琐事的书籍,因为能够看见君臣谋国理政的细节,后来为各代皇帝所推崇。
16、太宗意在陈王业,王业艰难示子孙。
17、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唐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
18、蝗虫不是什么不能吃的东西,生吞蝗虫肯定也是有人做过的就像李世民。但是有条件也没人会去生吞它,况且古时候的人都把蝗虫当神虫,当发生蝗灾的时候都认为是上天要惩罚他们,都会祭祀。现在没有人对蝗虫有那种敬畏之心了,很多人都开始吃蝗虫,但也都不是生吞的,也就是把它当成一种烹饪而已。
19、中国古代讲究“入土为安”,死者若得不到妥善安葬,不仅是对死者的不敬,迷信的说法还会对其后代不利。所以收葬遗骸这件事办得很好,让所有人都很满意。
20、“文皇”说的就是李世民;而“一人有庆,兆民赖之”是古代专门歌颂皇帝的一个成语,大意是“一个人有福气,天下人都能分享”。
二、唐太宗吞蝗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1、你好,雄才大略的一代英主,盛唐开国之君唐太宗李世民仅仅活了50岁,享国23年,介绍李世民的文章比较通用的说法是因患痢疾而死,不过也有史家经考证,认为李世民的真正死因乃是服食丹药所致,太宗“服胡僧药,遂致暴疾不救”,此说也有一些间接的史料为证,何况唐承魏晋之风,服食丹药很流行,诸多唐帝均有此好。李世民服丹当非异事。
2、那时民间愚昧,视蝗虫为神虫,每每蝗灾来临,人民总是不做任何抵抗,任由粮食被毁,国民生产力严重受创。唐太宗旨在打破这一愚昧而且消极的传言,消灭神虫不可抗拒的神话,所以才有吞蝗之举,显示自己以身作则,以此来鼓舞人心。
3、对抗全球仍然广泛存在的饥饿问题
4、是全球食用广泛的昆虫之一
5、诗中还说了唐太宗和四位大臣的事。
6、也许,正因为唐太宗心里想着农民生活、生产之艰,才会迎来“贞观之治”和此后的盛唐时期,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繁盛时期。
7、这是因为,唐诗的繁荣并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而是和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有诸多密切关系,而“皇帝”当然是这一切因素里重要的。
8、在贞观二年的时候京城周围发生了蝗灾,时常关注民间疾苦的李世民很是痛心。于是亲自到田野里捉住几只蝗虫并对它说:百姓把稻谷当成生命,你却把谷子吃了危害百姓。如果你有灵的话就啃噬我的心脏,不要危害百姓。说完就把蝗虫给吃了,这一次的蝗虫没有成为灾害。
9、前五句是个引子,是说白居易在欣赏七德舞之后心生感慨,引出后面的内容。接下来的六句,可以理解为李世民的“大事记”。
10、这也就难怪贵为“天子”的唐太宗在蝗灾发生时,为了老百姓不再受蝗虫的祸害,冒着生病的危险生吞蝗虫了。然而这一吞,不仅使唐太宗名垂千古,也吞出一个“贞观之治”。
11、他们或是制定有利于诗人的政策,或是指定专人整理诗集,直接或间接地对唐诗的发展做出了各自的贡献。
12、诗作后几句呼应开头,指出大唐创业不易,后人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好河山。
13、中国历史上有“蝗虫过境,寸草不生”的说法。
14、魏征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谏臣,和唐太宗的私人关系好。魏征晚年病重,太宗担心他的病情,半夜梦到魏征前来辞别,惊醒后忍不住哭泣。天亮后得知,魏征果然已经在当晚去世了。
15、兴元兵后伤阴阳,和气蛊蠹化为蝗。
16、太宗吞食蝗虫,也成为后世百姓食蝗的滥觞。兴元元年(784)因旱致关中蝗灾,“百姓捕之,蒸暴,扬去足翅而食之”。百姓不但捕蝗,而且把蝗虫烹调为食,从科学上讲,这也是生物治蝗兼利用的有效办法之一。
17、大唐从公元618年开国到公元907年灭国,近三百年的历史。全盛时期的大唐是当时世界上先进也强大的国家。
18、闫文亮,文学爱好者、体育爱好者、资深记者、“资深家长”。20年记者生涯,北京晨报、竞报、北京商报。报道领域广泛。
19、唐太宗登基不久,就发生了一场大饥荒,也就是我们在本书一开始说到的那场“逢旱必蝗”,旱灾和蝗灾接踵而来,很多百姓不得不把亲生儿女卖掉,以便换取一点口粮保命。
20、七德舞,七德歌,传自武德至元和。
三、唐太宗吞蝗唐太宗是个什么样的人
1、¥WaA31cHkfCp¥
2、这位大人物,就是唐太宗李世民。这件事,就是中国历史上很有名的“李世民生吞蝗虫”的故事。
3、唐太宗李世民不仅亲自参与了统一全国的战争,而且开创了大唐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是唐朝乃至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之一。
4、唐代的灾害主要有水、旱、蝗、地震、风雹灾、瘟疫等几种形式。这几种形式的灾难对社会生活的负作用主要集中在对劳动力的损伤和农业生产的破坏上。其中,水灾、旱灾、蝗灾被称为唐代的三大自然灾害。
5、唐太宗吞蝗虫是历史上很著名的一个故事,其中运用了动作描写和形象描写来表现了唐太宗的爱民如子
6、二十有九即帝位,三十有五致太平。
7、棉蝗,雌性成虫体长约56~81毫米,雄性成虫体长约43~46毫米,头较大,前胸背板粗糙,中隆线高,体色青绿色或黄绿色。
8、按照《贞观政要》的说法,李世民吃蝗虫这件事传开了,老百姓深受感动。既然皇帝能吃,咱为什么不吃?于是,老百姓硬是把蝗虫灾害给吃下了。
9、捕蝗捕蝗谁家子,天热日长饥欲死。
10、时当盛夏,农田本应生机盎然,然而此刻,大家放眼四望,却满目枯黄。枯黄的不只是植物的秸秆和枝叶,空中、地面,蝗虫无所不在,密密麻麻,个大体肥—这正是中国古代令人绝望的灾难之一—蝗灾。
11、怎样算是“复习得法”呢?每天来做练习吧!
12、才让这种害虫变成百姓的盘中餐
13、老外之所以用“唐”来代表中国,原因可能有很多,但重要的两个,一是因为唐朝国力强大,二是因为唐朝和外部世界交流频繁。
14、这倒不完全是玩笑,时至今日,蝗虫真的变成了餐桌上的美食,在有的省份还成了像薯片、爆米花一样的休闲食品。
15、一虫虽死百虫来,岂将人力定天灾。
16、一百多年后,大唐又一次遭受蝗灾时,著名诗人白居易有感于地方官救灾不力,在诗里提到了唐太宗—“又闻贞观之初道欲昌,文皇仰天吞一蝗。一人有庆兆民赖,是岁虽蝗不为害。”
17、擒充戮窦四海清,二十有四功业成。
18、《政要》记载,贞观二年(628年)关中大旱,引发蝗灾,祸及京师(长安)。唐太宗李世民出宫视察灾情。当看到皇庄的蝗虫啃噬庄稼,眼看就要到手的收成几近毁灭。老百姓分幽怨不断,而官员们却无动于衷。李世民顺手抓起几只蝗虫就塞嘴里吃了。
19、在中国古代,皇宫里有大量宫女,她们虽然衣食无缺,但地位低下。关键是这些宫女在皇宫里虚度大好时光,大多错过了婚育年龄,以致孤独终老。唐太宗下令恢复三千名宫女的自由,让她们出宫寻找自己的幸福。
20、不要以为只有中国人才喜欢吃蝗虫
四、唐太宗吞蝗文言文翻译
1、我们知道,老百姓耕种庄稼,依靠天地自然的因素多。暴雨、冰雹、大风等自然灾害有时候避之不及。蝗虫会给农作物带来灭顶之灾,而在那个时代,科技很不发达,面对蝗灾,基本上没有什么办法。要把遍地的蝗虫吃光,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2、对,就是民间故事里的徐茂功。因为立了很多战功,他被赐姓为李,从“徐世绩”变成了“李世绩”。后来,李世民当了皇帝之后,因为要避讳“世”字,“李世绩”就又变成了“李绩”。
3、联合国粮农组织还鼓励全世界人们都来吃虫子
4、蝗虫占所有昆虫销量的13%
5、白居易的诗以通俗易懂著称,字面上的意思很好理解,但关键是这首诗的信息量太大,涉及很多重要人物,随便哪个人都可以写成厚厚的一本书。这里我们只简单讲解一下。
6、蝗虫的别称有很多,《农书》的作者王桢曾根据《春秋》统计出“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书‘大有年’仅而水、旱、螽蝗屡书不绝”,《周南·螽斯》等篇章也从旁佐证了商代晚期至春秋中叶这段时期螽类数目之多。阜螽、草螽、斯螽、蟿螽、土螽五种总名为螽。《说文解字》训螽为“蝗也”。
7、三千宫女回到民间,重获自由;四百死囚感恩,与家人团聚后又重返狱中。
8、魏征梦见子夜泣,张谨哀闻辰日哭。
9、据统计,中国古代平均每二十二年就会发生一次蝗灾,频率也算是很高了。
10、雄才大略的一代英主,盛唐开国之君唐太宗李世民仅仅活了50岁,享国23年,介绍李世民的文章比较通用的说法是因患痢疾而死,不过也有史家经考雄才大略的一代英主,盛唐开国之君唐太宗李世民仅仅活了50岁,享国23年,介绍李世民的文章比较通用的说法是因患痢疾而死,不过也有史家经考证,认为李世民的真正死因乃是服食丹药所致,太宗“服胡僧药,遂致暴疾不救,此说也有一些间接的史料为证,何况唐承魏晋之风,服食丹药很流行,诸多唐帝均有此好。
11、由于其低脂肪高蛋白的特性
12、元和小臣白居易,观舞听歌知乐意,
13、一人有庆兆民赖,是岁虽蝗不为害。
14、又闻贞观之初道欲昌,文皇仰天吞一蝗。
15、因为可食用昆虫有很多优点
16、如果您还喜欢这篇文章,请您在文末右下角点个“在看”,并将它传播出去!谢谢您!
17、太宗十八岁起兵反隋,率领大军平定了长安、洛阳两京;后来又平定王世充、窦建德,扫清四海,二十四岁立下赫赫战功;二十九岁登上皇位;三十五岁终使天下太平。
18、恭喜你依旧关注“魔都语文课代表”
19、荒谬归荒谬,但这个故事起码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唐代灾难之多、灾难之盛。
20、和孩子一起在唐诗中穿越历史
五、唐太宗吞蝗和说疫气
1、这个故事出自《贞观纪要》,应该是确有其事。当然,唐太宗如此做,肯定有作秀的成分,史家记载的时候,具体的细节可能会有夸张,尤其是后的结果“从此蝗虫不再成灾了”(“自是蝗不复成灾”)显然是荒谬的。蝗虫就是蝗虫,它们怎么可能因为唐太宗生吞了几只它们的兄弟就不再祸害百姓呢?
2、据说点在看的人会更好看哦!↓↓↓
3、蝗虫原本是胆子很小、喜欢独处的昆虫,单只蝗虫不足为患,但成群的蝗虫则具有很强的纪律性,行动高度一致,而且无所畏惧。
4、贞观二年,京城长安大旱,蝗虫四起。唐太宗进入园子看粮食(损失情况),看到有蝗虫(在禾苗上面),捉了几只念念有词道:“百姓把粮食当作身家性命,而你吃了它,这对百姓有害。百姓有罪,那些罪过全部在我(身上),你如果真的有灵的话,你就吃我的心吧,不要再害百姓了。”
5、中华稻蝗,雌性成虫体长约20~41毫米,雄性成虫体长约15~33毫米,头顶两侧在复眼后方各有1条黑褐色纵带,前胸腹板有1锥形瘤状突起,体色为黄绿色或黄褐色,有光泽。
6、蝗虫不仅直接造成灾害,它带来的饥荒还引起了人类无数次的战争。每当蝗灾后必会有饥荒,腐败官吏的贪赃枉法、不良商人的囤积居奇,就和民以食为天的基本愿望产生了剧烈的冲突,尖锐的社会矛盾就这样被激化。统治阶级的奢靡腐化、穷凶极恶,往往使得蝗虫成为社会矛盾的导火索,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保住统治地位,战争也就开始了。由蝗灾引发的战争在历史典籍中可谓“史不绝书”,仅《后汉书》便记载了许多。例如,汉帝因为蝗灾带来歉收,便派大将武力掠夺南越小国,将“蝗食稻”演变成为“蝗食人”的社会悲剧。
7、在古代农业社会,发生蝗灾是严重的事,意味着天下老百姓没有饭吃,流离失所,变成流民,甚至起来造反。在当时的科技条件下,对蝗灾基本上没有什么好解决的办法,只能眼睁睁看着灾难降临。
8、唐太宗:吃虫不是“贝爷”的专利,为了百姓疾苦,我也可以!(设计台词)
9、岂徒耀神武,岂徒夸圣文。
10、《唐诗里藏着故事②》与此前的第一本,大致是一个递进关系。这本书从故事的角度走近十二位唐代名家,通过五十个唐诗故事,让孩子身临其境了解唐代的风土人情、市井生活、政治生态,更好地理解诗人,再也不用为背唐诗发愁。
11、蝗虫喜欢把卵产在没有植物或者植物稀少的滩涂荒地里,所以在干旱年份,由于湖泊江河水位下降,露出大量低洼湿地,对蝗虫繁殖极为有利。
12、有人说过,中国的“一部二十四史,几无异一部灾荒史。”每次严重灾荒都会造成人相食啖、白骨蔽野,甚至千里无烟,荆棘载途,饥荒不仅夺去人命,还会引发疾疫流行,人民因此饱受痛苦。的确如此!历史上,中国一直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度,而我们中国人就是在同自然灾害的不断斗争中逐渐发展壮大的,并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唐代自然也不例外。
13、唐初,唐太宗李世民要给谏议大夫魏征纳妾,魏征不以为然。太宗究其原因,魏征回禀道:“即使承蒙圣意,家中发妻不会善罢甘休。”太宗说:“孤宣她进宫,当面要她答应。”太宗摆好一桌酒席迎候魏夫人到来,指着酒盏对魏夫人说:“孤意已定,要给魏大人纳妾。夫人若执意不允,你面前是一杯毒酒,赐你一死。”魏夫人闻言后,仰脖将“毒酒”一饮而尽。太宗看着魏夫人怔怔等死的神态,忙笑道:“孤赐你的本是一杯陈醋也。”此后,唐太宗不再提给魏征纳妾一事。然而,“吃醋”一词却成为人们形容“争宠”的一条俗语。
14、蝗虫是草食性昆虫,在气候正常的年份不会对于农作物造成危害。在某些蝗虫品种身上表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习性,比如沙漠蝗虫和飞蝗:散居者安静,而群居者则十分贪吃,总是蠢蠢欲动。群居蝗虫繁殖迅速,成虫大批量飞行时能制造蝗云,对农作物造成重大危害。蝗虫的幼虫不能飞,但它们的胃口同样很大!
15、首先是国力强大,国土面积空前扩大。由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纷纷表示臣服,李世民也被尊称为“天可汗”,意思是“可汗中的可汗”。
16、这是一本讲唐诗的书,为什么要讲李世民吃蝗虫的故事?
17、到北京日报出版社天猫旗舰店购买
18、贞观二年,京城一带大旱,蝗虫大起。唐大宗进园子察看庄稼,看到蝗虫,捡了几只诅咒道“人把稻谷•当作生命看待,而你却把它吃了,这是危害老百姓。老百姓有过错,责任全在我—。你如果有灵,只应来咬我的心,不要祸害老百姓。”说完就要吞食蝗虫。身边的大臣赶忙劝道:“这样恐怕要闹病的,千万不能。”太宗说:“我所希望的是把灾害移到我一个人身上,还怕什么疾病呢厂于是就吞吃了蝗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