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诗歌鉴赏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
2、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3、古代神话中,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暮春啼鸣,口中流血,其声哀怨悲凄,动人肺腑,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如:唐代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4、首联写诗人去年新年,在荆州看到梅花遍地开放如同漫天飘飞的雪花,今年新年,在幽州看到雪花漫天飘飞宛若遍地盛开的梅花,去年今岁,处境不同,暗示了诗人一年来的仕途遭遇。
5、如: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6、所记叙的事情和生活细节隐含着诗人的思想感情。
7、《古典诗词鉴赏》61《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欧阳修
8、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的。
9、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10、典故式。诗人为了达到一种含蓄曲折的表达,借典故来抒发感情。
11、宋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2、情和境是鉴赏诗歌的极为重要的境界至于某一个字,某一个词,用得好,那属于古人推敲炼字。心领神会就可以,产生共鸣,获得享受就行。谁非要写出说出长篇大论的鉴赏解释,那都是穿凿附会,写得越多,注水越多。
13、依依不舍的留恋。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
14、“连”与“人”相携,织出一张烟雨迷蒙的愁网,并以“孤”为动力,加之冰心玉壶的绝妙比喻,作者高洁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脱颖而出。
15、④使用方言,口语化,通俗易懂(老舍,赵树理,贾平凹,何立伟《白色鸟》)
16、抒情抒情,即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
17、物象与意象有何区别?
18、(整体感知)《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作品。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极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用笔自然,写景鲜明,情感真切,情景交融,风格壮美,极富韵致,历来广为传诵。
19、诂价古代诗歌的怃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20、语言不留雕琢的痕迹,率真朴素,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
二、古代诗歌鉴赏方法
1、客行在碧色苍翠的青山前,泛舟于微波荡漾绿水间。
2、正面(侧面)描写直接(间接)描写细节描写;细描与白描
3、遥遥西向长安日,愿上南山寿一杯。
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5、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盛今衰的感慨。
6、(4)归纳要全面。有的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不是单一的,考生在分析概括时要理清思路,把握要点,逐一分析,不能遗漏信息或以偏概全。
7、陶渊明因不愿为五斗米而向乡里小儿折腰,遂辞官归隐,后喻指屈身事人。
8、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9、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10、这首诗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有近景,有远景,有实景,有虚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11、十九位名作家名句选萃100句(句句经典)
12、指的是作品中点睛传神之笔。它有两种表现形式:
13、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如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高洁的品质。
14、通过精读赏析,把握古代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段。
15、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16、如“行客”“归鸿”等意象就蕴含着漂泊在外,思念家乡之情。
17、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18、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良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19、坚持在诵读中把握诗歌抒发的感情。阅读鉴赏诗歌,需要从讽诵开始,读准诗歌的节奉,读对诗歌的韵律,读出诗中的辞气。
20、三山旧是神仙地,引手东来一钓鳌。
三、古代诗歌鉴赏心得体会
1、南方的一种植物,又叫“相思子”。古人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2、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3、多感觉(视、触、听、嗅)写景
4、在这里读懂中国:南方周末十年新年献词
5、“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
6、⑻设问,一问一答,富有情趣;反问,增强说服力,发人深醒。
7、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前四联重在对景物的描写:绿树葱茏、水清谷幽,透露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鱼闻鼓而出、鸟傍人而飞的动人景象,如此秀的美风光寄托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深沉热爱。其次是思乡的惆怅。由“未归”“惆怅十年”“独”等词可以看出,作者十多年在东南沿海抗倭,久未归乡。此时,作者有多么热爱祖国就会有多么思念家乡,这是一种融小我于大我,心怀家国的情怀。
8、“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
9、古人寄信,将信结成双鲤形状。后因此将其比作书信。
10、除首联外,其他三联一般仄起平收。
11、例如南宋前期的诗人,生活在战乱频繁的年代,目睹甚至亲历山河破碎、人民流离的痛苦,便胸怀收复中原的宏愿,有的还参加抗金斗争,其作品大多抒慷慨愤世之情,高唱爱国热情;而南宋后期大势已去,只能感喟哀时,低吟黍离之悲了。
12、借古讽今: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乱来讽喻当朝。
13、人世飘零、世事变迁、历史沧桑
14、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15、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16、《古典诗词鉴赏》36谢灵运《登江中孤屿》
17、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鸿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绝唱。
18、现实主义:注重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精确细腻地描写想象。
19、反映国事民生,政治上有“美刺”(歌颂与讽刺)作用;揭露当时政治的黑暗和人民的苦痛;体现出对社会、对政治、对人民的强烈正义感和责任感。
20、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四、古代诗歌鉴赏教案
1、(2)《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和《绝句(其一)》中的“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句都写到了“花鸟”。
2、孤蓬、浮云、长亭、南浦等表达离愁别绪,明月、杨柳、芳草、鸿雁、杜鹃等表达思乡怀人,落花、流水、夕阳等表达时光流逝、美人迟暮,梅花、菊花、荷花、青松、翠竹等隐喻正道直行、坚贞孤傲的君子,等等。
3、内容上起承转合:起——或以景起,或以事起,或直抒胸臆,或比兴寄托,或写景,或抒情,或叙事。承——承接上文,引出下文,根据情路、景路、理路,将上下文紧紧联系,上下关联,前后呼应转——转折、转换,由情转到景,由景转到情,由彼转到此,由此转到彼,由事转到理,由理转到事,由物转到人,由人转到物,或顺势而转合——结尾,结束全文。往往是诗文的精华之所在,是作者抒发情感、表达志向的重要环节。
4、⑧贬词褒用,褒词贬用,反语,反讽
5、答题时,先分说后总说。
6、对比:既是修辞手法,又是写作手法
7、思家思乡的意象:月亮、莼羹鲈脍、双鲤、捣衣、促织、捣衣、鸿雁
8、不学孙吴与《六韬》,敢将驽马并英豪。
9、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10、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11、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12、古时字写在竹简上,先用火烧竹简,使其干燥,叫“杀青”;因烘时竹简出水如汗,故又叫“汗青”。后指书稿、史书。
13、“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14、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15、(3)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如杜甫《春夜喜雨》中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中包含着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16、思想感情:吊古伤今,昔盛今衰,借古讽今,物是人非,怀才不遇,感时伤世,壮怀激烈。
17、节日名,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传说晋国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举火,只吃冷食。该节由此而来。
18、D.诗的后四句是“抒怀”,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漂泊无定的感情。
19、②衬托(映衬、反衬、烘托)③渲染(三次或三次以上描写铺排)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20、对诗歌的怃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何出准确的审美判断。
五、古代诗歌鉴赏题及答案
1、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2、(2)体悟要深入。作者写诗歌一般不是单纯地为了叙事、咏物,而是“赋诗言志”,要抒发某种主观感情、人生体验或对家国世事的认识与感悟。因此,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时一定要由表及里,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的形式,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暗示信息,深入体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前提条件。
3、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4、④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繁简。
5、常见意象:长亭、杨柳、夕阳、酒、秋、渡口(津)、舟、帆、流水等。
6、比喻悲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7、②句式选择(长句短句,整句散句,整散结合,其他反问句、感叹句等句式)
8、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9、诗和文后面分别有《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这样,将诗、文相对集中编排,有助于认识诗歌和散文各自的文体特征,掌握诗词格律的基础知识。同时,通过文学史知识介绍,能将已学过的作家作品贯串起来,获得对古代诗歌和散文发展概况的大致了解。
10、《古典诗词鉴赏》65《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11、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12、前两句为一幅画,着意表现平远的画面,诗人连用了两个“”,来描写清江的开阔绵长和天空的广阔无边,又连用了两个“一村”,来表现平野的广阔和村落的连续不断。后两句中的另一幅画,作者则重点描写山川寂寥,点出的景物更疏少,只有渔翁、小舟和大雪,这和雪后四望皎然、茫茫一片的景色是完全吻合的。作者用精练的语言,用节省的笔墨,把诗情画意准确而生动地表现出来,可谓为山水传神写照。
13、宋岳飞《满江红·遥望中原》:“叹江山如故,千村落寥。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14、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15、D.尾联采用设问、比喻和衬托的手法,将自己漂泊不定的形象比喻为沙鸥,且用广阔天地衬托沙鸥,更突出沙鸥的孤独,直接表达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伤感之情。
16、既然说不同,拿出同样其它作品来比较分析作品对各时代的参考和影响价值鉴别。
17、抓情感语“情感语”是指古诗标题或正文中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语言。
18、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19、《古典诗词鉴赏》11《诗经·唐风·山有枢》
20、离愁别绪——依依不舍的留恋情深意长的勉励坦诚心志的告白
六、古代诗歌鉴赏
1、你认为巧妙在哪里?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2、掌握我国古代诗歌的语觊特点和常见的表现手法。
3、这首诗紧扣题中“新年”发感慨,表心愿,娓娓道来,意脉相联,轻松自如。当然,像尾联这样的文字也多少存在为官君侧心过切而不惜媚上之嫌。
4、唐李白《长干行》:“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5、二描写手法①对比:勾画……的生活画面,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表达了对生活、会的……思考。
6、原指《诗经》的《国风》和《楚辞》的《离骚》,后泛指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指文采。
7、苏轼:政治上屡遭挫折,但豁达豪迈,词风豪放
8、《古典诗词鉴赏》49《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
9、宋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10、指囚犯。如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响,南冠客思深。”
11、意象可以分成哪些类别?
12、⑦高山流水——也作“流水高山”。明唐寅《世情歌》:“清风明月用不竭,高山流水情相投。”辛弃疾《谒金门》:“流水高山弦断绝,怒蛙声自咽。”
1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14、D不是“直接”,是间接,借景抒情
15、杜鹃是凄凉、哀伤的象征。
16、“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7、比较鉴赏诗歌的内容与情感答题要点
18、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9、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为一体,凸显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20、残夜将去,旭日初升海上;一年未尽,江南已初入春。
1、做有情怀、有温度的自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