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赠刘景文苏轼
1、《赠刘景文》宋代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是橙黄橘绿时。这首诗描写了荷败、菊残、橙黄、橘绿四种景物。
2、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佑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3、苏轼丨《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4、⑷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须记:一定要记住。
5、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6、(唐诗三百首18)王之涣《登鹳雀楼》
7、可是,不论是先谢还是后凋,它们毕竟都过时了,不得不退出竞争,让位于生机盎然的初冬骄子──橙和橘。至此,诗人才满怀喜悦地提醒人们:请记住,一年中美好的风光还是在“青黄杂糅,文章烂兮”(屈原《橘颂》)的初冬时节。这里橙橘并提,实则偏重于橘。从屈原的《橘颂》到张九龄的《感遇(江南有丹橘)》,橘树一直是诗人歌颂的“嘉树”,橘实则“可以荐嘉客”。橘树那“经冬犹绿林”、“自有岁寒心”的坚贞节操,岂止荷、菊不如,直欲与松柏媲美了。“菊残犹有傲霜枝”,后来就有人借用它比喻坚贞不屈的人。
8、(唐诗三百首8)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9、这首诗描写了:荷败、菊残、橙黄、橘绿出处:宋代苏轼的《赠刘景文》原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是橙黄橘绿时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中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10、(唐诗三百首53)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
11、(唐诗三百首15)张九龄《感遇其七》
12、菊残:菊花凋谢。犹:仍然。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13、一年好景君须记,是橙黄橘绿时。(亦有作“正是”)
14、菊残:菊花凋谢。犹:仍然。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15、(唐诗三百首28)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16、2)残菊犹有傲霜枝:菊,老苏自喻。“傲霜枝”:喻自己的骨气,节气,不服输的豪气,不会沉沦。
17、《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
18、赠刘景文/冬景作者:苏轼(宋代)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是橙黄橘绿时。由上可知,那是冬景,从霜字就可以看出来是冬季
19、3)一年好景君须记:“一年好景”:借喻,指当下的政治局势;“君须记”:老苏比刘老年少几年,此言发出,已是命令警告了。可见,老苏此时已经不再顾及什么人伦礼序了,这是强烈的暗示,保命第切不可莽撞!
20、⑶菊残:菊花凋谢。犹:仍然。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二、赠刘景文苏轼拼音
1、(唐诗三百首30)孟浩然《秦中寄远上人》
2、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
3、(原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是橙黄橘绿时。(注释)(1)擎:举,向上托。(擎雨盖:喻指荷叶)(2)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3):一作“正”。(译文)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4、一年好景君须记,是橙黄橘绿时。(是一作:正是)
5、那曾经碧叶接天、红花映日的荷花已经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残菊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依然劲节。朋友,你一定要记住:一年中好的光景,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深秋时节啊!
6、苏轼·赠刘景文(陈芳)
7、这首诗作于1090年(元祐五年)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刘季孙也在。两人过从甚密,交情很深。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赠此诗以勉励之。
8、按照常理,密友高迁应该是大喜事,作为一名大文豪,思想家,政治家,难道不懂春喜?且诗中的“君须记”那是特别强调之意。这不能不让人疑惑老苏赠诗的真实目的了。他在暗示什么?
9、黄绿:暗喻。一则苏门势力青黄不接;二则朝廷两党。
10、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11、(唐诗三百首50)綦毋潜《春泛若耶溪》
12、(唐诗三百首24)孟浩然《宿建德江》
13、(唐诗三百首29)孟浩然《春晓》
14、《赠刘景文》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于元佑五年(1090)在杭州任知州时送给好友刘景文(名季孙)的一首勉励诗,该作品是苏诗中的经典之作,脍炙人口。
15、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中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16、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17、(唐诗三百首21)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18、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19、(唐诗三百首57)王昌龄《长信怨》
20、文武初不分,西班不须换。
三、赠刘景文苏轼的意思
1、zèngliújǐngwén
2、(唐诗三百首3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3、然则作者嗟叹感喟之情仅此一句,第二句便将笔势劈空振起,转到了“菊残犹有傲霜枝”。残菊与枯荷,虽同为衰飒场面,却以“傲霜枝”三字写出了秋菊的孤高之态和贞亮之节,看似与第一句对文,有互文见义、相与呼应之势;事实却侧重在“傲”字上。“擎雨”之“盖”乃实写,不过说像伞盖一样的荷叶都已一干二净;而“傲霜”之“枝”的“傲”则以移情手法写出了菊的内在精神,示人以凛不可犯的气概。这就比第一句深入了,也提高了。
4、(唐诗三百首62)王昌龄《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5、4)是橙黄橘绿时:橙橘,同属一科目。老苏暗喻:苏门和朝党。
6、(唐诗三百首9)张旭《桃花溪》
7、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注释①刘景文:刘季孙(1033~1092),字景文,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宋仁宗嘉祐间,以左班殿直监饶州酒务,摄州学事(《石林话》卷下)。宋哲宗元祐中以左藏库副使为两浙兵马都监。因苏轼荐知隰州。仕至文思副使。七年,卒,年六十。博通史传,性好异书古文石刻,仕宦所得禄赐尽於藏书之费。事见《东坡全集》卷六三《乞赙赠刘季孙状》、《东都事略》卷一一○《刘平传》。刘景文的父亲刘皴是北宋的将军,所以也养成他豪放的个性。因此苏轼称他为“慷慨奇士”。②擎:举,向上托。(擎雨盖:喻指荷叶)③傲霜:不怕霜冻
8、①刘景文:刘季孙(1033~1092),字景文,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宋仁宗嘉祐间,以左班殿直监饶州酒务,摄州学事(《石林话》卷下)。宋哲宗元祐中以左藏库副使为两浙兵马都监。因苏轼荐知隰州。仕至文思副使。七年,卒,年六十。博通史传,性好异书古文石刻,仕宦所得禄赐尽於藏书之费。事见《东坡全集》卷六三《乞赙赠刘季孙状》、《东都事略》卷一一《刘平传》。刘景文的父亲刘皴是北宋的将军,所以也养成他豪放的个性。因此苏轼称他为“慷慨奇士”。
9、(唐诗三百首39)李颀《送陈章甫》
10、苏门六君子(按卒年排) + 乌台诗案时
11、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中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12、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是橙黄橘绿时。(是一作:正是)
13、(桃城政务)文健就成立桃城区都市休闲农业协会等事宜与企业家代表进行深入座谈交流
14、按赠诗: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15、⑴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16、(唐诗三百首34)孟浩然《留别王维》
17、⑸正是:一作“是”。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18、正是:一作“是”。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19、古诗词|小学古诗词,王安石《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