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说说网

芣苢和插秧歌(精选文案98句)

一、芣苢

1、一盏茶的情怀——湛江市第二期名师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研修班培训感悟

2、《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3、⑹袺(jié):一手提着衣襟兜着。

4、把握诗经的表现手法,理解诗歌内容,学会鉴赏诗歌

5、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芣苢》作品简介及赏析《周南·芣苢》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时所唱的歌谣,诗中写出了整个劳动的过程和场面,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6、我们的节日·中秋·湛江朗诵艺术沙龙102期活动纪实

7、⑸捋(luō):以手掌握物而脱取。

8、掇(duō):拾取,摘取。

9、以文学之名立树人之志——记第九届全国校园文学研究高峰论坛暨文学教育交流大会

10、红水东流化湛情深——大化高级中学莅湛回访交流记略

11、我想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诗句。读得很流利,还读出了古文的韵味——声断气连。

12、a.基本句式是四言,隔句用韵,间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

13、苏幕遮·燎沉香·周邦彦

14、cǎi cǎi fú yǐ bó yán jié zhī

15、这就是吟诵的特点,能充分表现出诗句的内涵美和音律美,也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诗句。

16、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17、整本书之思辨读写——2019年中学语文批判性思维教学现场会

18、诗意•中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暨湛江朗诵艺术沙龙公益活动100期大型诗文朗诵会后记

19、《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20、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是作者却很有用心,写出了芣苢越采越多,姑娘越采越欢、满载而归的过程,让我们读起来是越读越有味道。

二、芣苢和插秧歌

1、《诗经》在句式上有何特点?明确:作为配乐吟唱的诗歌,《诗经》在句式上斑斓丰富,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夹杂二言八言不等。《芣苢》中尤为明显,通篇短促的四字句显得节奏感鲜明,易于传诵吟唱,是构成全文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

2、《芣苢》一诗句式上的鲜明特点是什么?

3、《国风·周南·芣苢》是《诗经》中的一篇,为先秦时代华夏族民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即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这是一曲劳动的欢歌。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句,仅仅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其余一概不变,反复地表达劳动的过程,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也就表达出来,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4、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诗经》里的另外一首诗——《芣苢》。它描述的是两千多年前,一群女子采摘芣苢时的劳动场景。

5、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摘下来。繁茂鲜艳的芣苡呀,一把一把捋下来。

6、cǎi cǎi fú yǐ bó yán luō zhī

7、采采芣苡, 薄言掇之。 采采芣苡, 薄言捋之。

8、《国风·周南·芣苢》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又作“芣苡”。这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一说即车前草,一说为薏苡)时所唱的歌谣。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句,仅仅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其余一概不变,反复地表达劳动的过程,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也就表达出来,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9、⑶采采:茂盛的样子。旧解多作动词,但《诗经》没有以重叠词为动词的明确例证。

10、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掖起衣襟兜回来。

11、赋(铺陈)的表现手法。因为它主要铺陈了以下情景:我眼前出现的是在收获的季节里,妇女们戴着草帽,手持竹篮,在山上细心地采集野菜,口里哼着小曲,脸上浮现着笑容,一片祥和的景象。

12、那一世·仓央嘉措(信徒·何训田)

13、cǎicǎifúyǐ,báoyánduōzhī。

14、“诗意·中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暨湛江朗诵艺术沙龙公益活动100期大型诗文朗诵会

15、(2)用词上的特点。灵活多样的用词,把采摘芣苢的动作描绘得具体准确而生动,几个环节分置于三章之中,三章互为补充,在意义上形成了一个整体,一长三用,曼妙,无不体现出诗人敏锐细致的洞察力以及纯熟的语言驾驭能力。

16、采了又采车前子,采呀快点来采它。快快来采车前子,收呀快点收起它。

17、培养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18、《国风·周南·芣苢》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即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

19、正在采摘的女子采得更欢快了,手上也更加忙碌了,她们也和道——

20、我想你了,可是我不能对你说(艾米丽•狄金森)

三、芣苢原文及翻译

1、芣苢是古体诗,四言诗均属于古体诗。

2、你是我今生美的修行·白落梅

3、感谢《诗经》,感谢《芣苢》,让我们有了如此尽兴的体验。今天学的诗句和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吗?你有一双发现的眼睛。(蒹葭和关雎)

4、手上的芣苢越采越多,她们把芣苢装进了衣襟,把喜悦融进了诗里——

5、不知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这是方润玉评价诗经,周南芣苢的句子。有古文厉害的朋友帮我解释一下这句话吗

6、以此释《芣苢》诗,就觉得容易理解了。按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谚云:三月戴荠花,桃李羞繁华。”荠菜花实在说不上好看,只因荠菜是江南人所喜爱的野菜,对于穷苦人更是天之恩惠,故人们连它的花儿也生了偏爱。车前草较荠菜更为平常易得,想必很多年前,它更受老百姓的喜爱。如方玉润之说,想必每到春天,就有成群的妇女,在那平原旷野之上,风和日丽之中,欢欢喜喜地采着它的嫩叶,一边唱着那“采采芣苢”的歌儿。那真是令人心旷神怡的情景。生活虽是艰难的事情,却总有许多快乐在这艰难之中。

7、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8、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

9、芣苢是诗经国风周男中的一篇。“南”原来是一种很古老的乐器名称,后来才演变为一种地方曲调的专名,古书称作“南音”。

10、《芣苢》这一课所处的是新教材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劳动,而这一课的学习任务是体味古代人民热烈的劳动场面,并了解其中所体现的劳动的崇高与美丽。本课中劳动的美丽是多层的:第一层便是场面之美,采摘车前草时,并不是满眼都是车前草,车前草喜水多长在水边,采摘的场面中就会有更多的景物在周围,还会有潺潺的水流,这是田园牧歌似的场景;第二层是氛围之美,茂盛的车前草,女子们从初见时惊喜惊讶,到三五成群相互呼喊,想办法用衣裳把车前草带走,这轻松愉快的场景让人心神往之;第三层是精神之美,一句“劳力者治于人”会让人产生误解,农业劳动清苦且地位低下,而本文带给我们的是劳动的精神力量,三五成群,相互合作,这不就是劳动的智慧。

11、山雀子噪醒的江南·饶庆年

12、采采:采而又采。芣苢(fúyǐ):植物名,即车前草,其叶和种子都可以入药,有明显的利尿作用,并且其穗状花序结籽特别多,可能与当时的多子信仰有关。

13、⑼襭(xié):兜入衣襟扎并将衣襟系在腰间带子上。

14、cǎicǎifúyǐ,báoyányǒuzhī。

15、 《国风·周南·芣苢》是《诗经》中的一篇,是当时人们采芣苢(即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这是一曲劳动的欢歌。

16、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把一把捋下来。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

17、 采呀采呀采芣苢。一片一片摘下来。

18、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

19、采了又采车前子,一根一根捡起来。快快来采车前子,一把一把捋下来。

20、学生初中时期已经学过《蒹葭》《关雎》两篇,对《诗经》有了初步的认知,刚升入高一的学生结合课下注释便可以理解本诗,但鉴赏本诗的语言,欣赏本诗中欢快的节奏还需要老师点拨。

四、芣苢ppt优秀课件

1、打开课本,全诗共三章12句,四句一章。全文只变化了几个字,看着白板,把这四个字读一读。

2、综观《芣苢》一诗“采”“有”“掇”“捋”“袺”“”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是其特点,将劳动的`细节和劳动的过程真实地表现出来。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3、诗句不但要读流利而且还要读出节奏,表现节奏美。想想我们以前学习诗文的停顿节奏是怎样的?下面咱们就读给同桌听听看。

4、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代·辛弃疾

5、你看,风和日丽中,三三两两的女子,行走在田野,看到漫山遍野的芣苢,情不自禁吟起来:

6、袺(jié):提起衣襟兜东西。

7、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8、请同学们依据节奏再读。

9、 采呀采呀采芣苢,提起表襟兜起来。

10、⑷掇(duō多):拾取。

11、捋:这里读luō。表示顺着植物的茎杆,用手握住往梢的方向滑动,达到将叶子或籽实成把采集的目的。引申为“捋起袖子”、“捋起裤腿”等等。意义略同于“撸”。捋读lǚ时,也表示顺着从根到梢的滑动,但目的不同。前者表示从上面取得某些东西,后者表示使其顺畅,如:捋胡须、捋毛笔。诗经《芣苢》的薄言捋之,即快快地采集它(车前子),可见是前一个读音。

12、我们刚才诵读了这首诗,但是古人却不这么读诗,他们是吟诗,让我们一起来听听。

13、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

14、(入境)刚才你们看到了什么画面呢?看老师手中的各种各样的景物卡片,女孩们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采摘芣苢,天上有什么,地上有什么植物,请几位同学用老师手上的景物卡片来拼出你心中的芣苢采摘图吧。(这里可以涉及意境的概念)

15、⑹袺(jié洁):用衣襟兜东西。

16、遇人不淑:原指嫁了一个品质不好的丈夫,现指结交了品质不好的人。

17、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18、芣(fú)苢(yǐ):又作“芣苡”,野生植物名,可食。毛传认为是车前草,其叶和种子都可以入药,有明显的利尿作用,并且其穗状花序结籽特别多,可能与当时的多子信仰有关。这种说法与《山海经》、《逸周书·王会》以及《说文解字》相矛盾,但得到郭璞、王基等人的支持,宋代朱熹《诗集传》亦采此说。近现代学者如闻一多、宋湛庆、游修龄等则认为芣苢是薏苡,可以人工栽培,其果实去壳后即薏仁米。

19、“芣苢”即车前草,这是当时人们采车前时所唱的歌谣。

20、采 采 芣 苢, 薄 言 袺 之。

五、芣苢长什么样

1、以生活涵养语文,用语文化育生活

2、审校:孙梦霞/美编:李悦

3、注释采采:茂盛的样子。芣苢(fúyǐ):又作“芣苡”,野生植物名,可食。毛传认为是车前草,其叶和种子都可以入药,有明显的利尿作用,并且其穗状花序结籽特别多,可能与当时的多子信仰有关。这种说法与《山海经》、《逸周书·王会》以及《说文解字》相矛盾,但得到郭璞、王基等人的支持,宋代朱熹《诗集传》亦采此说。近现代学者如闻一多、宋湛庆、游修龄等则认为芣苢是薏苡,可以人工栽培,其果实去壳后即薏仁米。薄言:“薄”“言”发语词,无义。这里主要起补充音节的作用。有:取得,获得。掇(duō):拾取,摘取。捋(luō):从茎上成把地采取。袺(jié):提起衣襟兜东西。襭(xié):把衣襟扎在腰带上兜东西。

4、生命·和谐/陈劲·陈骏

5、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

6、《芣苢》是一首描写妇女们采摘芣苢的劳动歌谣,全诗洋溢着欢愉之情。

7、你这不叫繁体字,而是所谓的火星文,是有些人有意识找的错别字。根据其规律推定,对应的正确汉字应该是这样的:玩的就是跩看不惯的滚开多的就是朋友啪的撇开混的就是NB(不雅,用字母代替)不服?你来!

8、课外篇目(按作品音序排列)

9、中湖大道:千亩梅花香气四溢迎春来

10、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郭小川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

12、它是一种超越单调沉闷、划一呆板的努力,是一种新陈代谢的努普通百姓当然不会去深究这当中的道理,而是凭着直觉和天性去追寻自然的节奏变化,从中直接把握生命的自然律动,体悟生命律动与自然节律的同一。于是,就有了“杭育杭育”、“采采副仪”富于韵律感的声音,有了摇篮曲、小夜曲等。

13、留取丹心照汗青·卞毓方

14、分布于福建、浙江、安徽、江苏、山东、河北、河南、湖南、湖北、陕西、四川、云南,欧洲,大洋洲和亚洲其他地区也有。生静水池沼中。

15、学生和容易发现句式上的特点,有必要强调(采采)二字,感悟叠字的妙处。

16、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来采呀。

17、捋(luō):顺着茎滑动成把地采取。

18、我的南方和北方·赵凌云

上一篇上一篇:螳臂当车(精选文案88句)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foo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