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陈元方候袁公
1、久而益敬.益做更加解2对地方上有权有势的人,施以德化.对弱势群体加一抚恤和优待.袁公认为.自己以前任邺令的时候,就是这么做的,所以问陈元方.你父亲是不是仿效我的做法啊?3陈元方回答~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学孔子,孔子也不学周公。”
2、扬州的吏民顺着他的笔划暗中观察,看出他仅仅是在写“咄咄怪事”四个字而已。大家这才知道,他是借这种方法来表示心中的不平。可惜的是,《世说》一书刚刚撰成,刘义庆就因病离开扬州,回到京城不久便英年早逝,时年仅41岁,宋文帝哀痛不已,赠其谥号为“康王”。
3、以:用....。“绥之以德”:用道德来安抚他们。
4、C.《谋攻》:“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
5、正行此事:做的也是这些事。这些事:指上文所说的,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政事第三之互不相师(原文)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译)陈元方十一岁的时候,去拜访袁公。袁公问道:“令尊在太丘,远近的人都赞扬他,他都做了些什么呢?”元方说:“家父在太丘,强者以德来安抚,弱者以仁来体恤,让他们安居乐业,时间长了,他们
6、缈落:三耳听雨朗读学习小课堂竹组成员,朗读爱好者。喜欢静,也喜欢朗朗的读书声。
7、如我们熟悉的成语“咄咄怪事”,就是源自于曾担任建武将军、扬州刺史的中军将军殷浩被废为平民后,从来不说一句抱怨的话,每天只是用手指在空中写写画画。扬州的吏民顺着他的笔划暗中观察,看出他仅仅是在写“咄咄怪事”四个字而已。大家这才知道,他是借这种方法来表示心中的不平。
8、袁公比较自负,所提问题很刁钻。对于年轻一辈的陈元方来说,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稍微不慎,或者让对方难堪,或者贬低了自己的父亲。其实袁公提出这样的问题,也并非真正想知道是谁学了谁,而是有意为难陈元方。
9、袁公说:“我曾经在邺县做过县令,也是用这种方法来治理百姓的。不知道是你父亲效法我,还是我效法你的父亲呢?”
10、陈元方年十一岁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suí)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zì)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yè)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11、陈元方候袁公,在《世说新语》里,直接介绍陈元方言行的有八条,分布在《德行》、《言语》、《政事》、《方正》、《规箴》、《夙慧》六门。
12、第二次回答是如下的: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13、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还有寡人,孤家等称呼。.
14、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
15、陈元方候袁公南北朝:刘义庆
16、陈元方十一岁的时候,去拜会袁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
17、陈元方陈纪,陈寔长子年十一时,候袁公不详。袁公问曰:“贤家君对别人父亲的敬称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实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suí,安抚之以德,弱者抚安慰之以仁,恣听任其所安安适,安心,久而益敬。”袁公曰:“孤王侯自称。此袁公当为王侯往者尝为邺县名令万户以上的县的首长,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效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筹画施为动静行动举止,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18、通过精读,掌握文章重要字词。在此基础上,重新回到课文,并能够准确将之翻译。
19、②这;这样。《齐桓晋文之事》:“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20、当然,因为刘义庆当时人在扬州,听说了不少当地的人物故事、民间传说,所以在《世说新语》中,也记载了一些发生在当时扬州的故事。如我们熟悉的成语“咄咄怪事”,就是源自于曾担任建武将军、扬州刺史的中军将军殷浩被废为平民后,从来不说一句抱怨的话,每天只是用手指在空中写写画画。
二、陈元方候袁公答语的巧妙之处
1、C.乃心在咸阳。——曹操《蒿里行》
2、阅读|写作|人生|百科
3、陈元方十一岁的时候,去拜访袁公。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是怎么治理地方的?”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我父亲更加敬重。”
4、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为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我父亲更加敬重。”
5、请大家在下方留言区提交自己答案。
6、言外之意就是:周公没有效仿孔子,孔子也没有效仿周公。也就是说:“家父没有效仿袁公,袁公也没有效仿家父。”我们才做过,相信我~~~~~~~~希望选中~~~~~~~~~~~
7、三耳听雨主播:爱尔兰咖啡、满天星、扬扬、新竹、勿悟、一叶、凉凉、小龙、风、蝶舞、仁娟、缈落、
8、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9、鉴赏袁公比较自负,问题刁钻。如「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稍微不慎则颜面尽失,想是袁公并非真正想知道是谁学了谁,而是有意为难陈元方。元方机智应变。如「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如此巧妙回答,既照顾了对方的尊严,又保存了自己的体面,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不损人也不损己,想袁公听了,定会暗暗点头称奇。
10、古文阅读|第2期《杨氏之子》
11、我以前曾经做邺县令,也正是这样做的。不知道是令尊效法我,还是我效法令尊?
12、履行:实施,实行。
13、机智应变。如「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如此巧妙回答,既照顾了对方的尊严,又保住了自己的体面,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不损人也不损己,想袁公听了,定会暗暗点头称奇。
14、卿:客气,亲热的称呼。
15、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
16、勾画文中的重点字词:重要的实词、介词、副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17、①你(的);你们(的)。《示儿》:“家祭无忘告乃翁。”
18、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还有寡人,孤家等称呼。
19、《文选•左思〈吴都赋〉》注引《吴越春秋》:“越有处女,出于南林之中,越王使使聘问以剑戟之事,处女将北见于越王,道逢老翁,自称曰(原作“素”,据今本改)袁公。问处女:‘吾闻子善为剑术,愿一观之。’女曰:4妾不敢有所隐,唯公试之。’于是袁公即跳于竹林,槁折堕地。处女即接末,袁公操本以刺处女,女应节入,三入,因举枝击之。袁公即飞上树,化为白猿,遂引去。”
20、恣:放纵、无拘束,这里指顺从。
三、陈元方候袁公断句停顿
1、下列哪句话中的“法”表示“效法、仿效”之意?()
2、卿:客气,亲热的称呼,有表示尊敬的意思在里面。
3、怎么样,这篇文章不难吧!
4、D.《察今》:“故治国无法则乱。”
5、译文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
6、从《陈元方舌辩袁公》这篇文言文中,可以得到的启发是:要想巧妙地回答别人的问题,要想使自己话令别人信服,就要刻苦学习,博览群书,博古通今。
7、本文转自:孙永河工作室
8、老父:对父亲的敬称。老,表示敬称的词头。老父(父亲)、老母(母亲)。家君(对自己父亲的尊称,谦词)。君(对对方父亲的尊称,谦词)
9、(↑点击上方三耳听雨朗读学习小课堂关注)
10、元方:机智应变。如“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如此巧妙回答,既照顾了对方的尊严,又保住了自己的体面,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不损人也不损己,想袁公听了,定会暗暗点头称奇。
11、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学孔子,孔子也不学周公。”
12、刘(liú)义(yì)庆(qìnɡ)〔南(nán)北(běi)朝(cháo)〕
13、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袁公说当初他也是这样做的,并问他究竟是“你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父亲”时,他以周公和孔子出现在不同的时代,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如出一辙的表现为依据推出结论: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巧妙地回答了袁公的问题。既不得罪袁公,又维护了自己的父亲。
14、⑤才。《祭十二郎文》:“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
15、A.《察变》:“此物能寒,法当较今尤茂。”
16、三耳听雨朗读小课堂阅评:小屋(组长)及全体管理、
17、因为刘义庆当时人在扬州,听说了不少当地的人物故事、民间传说,所以在《世说新语》中,也记载了一些发生在当时扬州的故事。
18、联系方式:QQ:970098840@qq.con
19、原文陈元方年十一岁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suí)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zì)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yè)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选自《世说新语政事》)本段译文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我父亲更加敬重。”袁公
20、CHENYUANFANGHOUYUANGONG
四、陈元方候袁公的意思
1、周公:周武王的弟弟。历史上的第一代周公姓姬名旦(约公元前1100年),亦称叔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汉族,因封地在周(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北),故称周公或周公旦。为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
2、B.《五蠹》:“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3、B.屠乃奔倚其下。——《聊斋志异·狼三则》
4、④竟然;却。《桃花源记》:“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了,周旋动静,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6、在这种情况下,陈元方机智应变。以周公、孔子类比袁公和自己的父亲,既照顾了对方的尊严,又保住了自己的体面。回答巧妙,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不损人也不损己。料想袁公听了,肯定会暗暗点头称奇。
7、周旋动静:这里指思想和行动。
8、⑦又。《庖丁解牛》:“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9、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
10、后期视频制作:大米粒、后期音乐制作:小屋、大米粒、音频录音:小屋、大米粒、秀雅、
11、第二次回答是如下的: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袁公说当初他也是这样做的,并问他究竟是“你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父亲”时,他以周公和孔子出现在不同的时代,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如出一辙的表现为依据推出结论: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巧妙地回答了袁公的问题。既不得罪袁公,又维护了自己的父亲。好处就是既不得罪袁公,又维护了自己的父亲。
12、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
13、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14、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袁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效法(学习)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
15、古文啊···看不太懂,是想找介绍旅游的吗?来我们桂林吧!除了市里的风景外还有周边县城也有挺多景点的,比如:龙脊梯田、龙胜温泉、阳朔山水都很不错呢!
16、译文: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为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我父亲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
17、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suí)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zì)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yè)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18、D项:代词,这样、如此。
19、袁公比较自负,问题刁钻。如「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稍微不慎则颜面尽失,想是袁公并非真正想知道是谁学了谁,而是有意为难陈元方。元方机智应变。如「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如此巧妙回答,既照顾了对方的尊严,又保存了自己的体面,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不损人也不损己,想袁公听了,定会暗暗点头称奇。
20、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五、陈元方候袁公中元方是个怎样的人
1、比较自负,问题刁钻。如「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稍微不慎则颜面尽失,想是袁公并非真正想知道是谁学了谁,而是有意为难陈元方。
2、注意上文中红色字体标注的字词,你能准确说出它们的意思吗?
3、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为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我父亲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学孔子,孔子也不学周公。”
4、通过元方的言行举止,让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坚持原则的人。通过友人的行为,让我们知道了知错就改。而友人又作为一个反面教材告诉我们信用的重要性。通过陈太丘的行为,让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守信用的人。
5、《袁公林墓工报告》记载:“袁公遗产不丰未忍轻动,而库币奇拙难在请求爰兴,段君忠枢工统筹议,发起微资萃袍卅年之谊,竟山陵一篑之功,群策群力集捐款银币二十五万元
6、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7、三耳听雨朗读学习小课堂总编:小屋编校:小屋(组长)扬扬、北冥、风、
8、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
9、周公: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姓姬名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为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周公解梦的周公就是他。
10、法:效法,仿效。也就是学习的意思。
11、古文阅读|第1期《矛与盾》
12、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元方说:“家父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袁公对元方的口才大加赞赏
13、⑨于是;就。《岳阳楼记》:“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14、陈元方年十一岁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suí)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zì)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yè)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选自《 世说新语 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