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饮酒赏析
1、“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中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4)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点,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称为“自然哲学”,它既包含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又深化为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统一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直接面对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
2、通过这些饮酒诗,后人可以清楚地把握到诗人的思想脉膊。陶渊明的一生,是矛盾痛苦的一生。壮志末酬的苦闷,岁月虚掷的感慨,时局多变的惶惑,劳苦生活的煎熬,无时不在折磨着诗人。
3、“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4、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
5、作者:魏晋陶渊明的《饮酒其一》
6、陶渊明借助这两句诗在说,人生必定是要归得,而且要归于山水之间。
7、傍晚山气朦胧,夕阳西落,鸟儿相伴飞回山林。
8、所以,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
9、归于何处,归于山水之间。
10、“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表明诗人虽然生活于人世,但并无世俗的交往。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扰的烦恼?因为内心摆脱了世俗的束缚,那么就能远离世俗的喧嚣。这四句托意高妙,寄情深远。体现出作者认为的个体生命应该成为独立的精神主体,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关系的追求。
11、这个南山偶然就看到了吗?
12、遗世情:遗弃世俗的情怀,即隐居。
13、作者不甘寂寞,但又看不到出路。他想尽情地发泄内心的孤愤,却又顾虑重重。于是,他借酒消愁,以期获得心灵上的慰藉,把自己从矛盾痛苦中解脱出来。
14、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15、(3)泛:浮。意即以菊花泡酒中。
16、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闲适心情。
17、中国酒业协会酒与社会责任促进工作委员会
18、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19、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20、多囊肾、肾囊肿等肾脏疾病的康复还需要体内良好的“四周”环境。而常喝酒可使血压升高;饮酒过多,会使细胞中的结合水丧失;肌肉中肌酸代谢亢进,使血肌酐升高;酒精分解时可以产生酸性物质出现代谢性酸中毒,表现为恶心、食欲不振、精神抑郁,头痛等症状;长时间的饮酒会导致贫血、血小板功能紊乱,发生各种出血;会导致胃肠吸收不良,营养缺乏导致机体对维生素BB2和叶酸利用率降低,维生素B6排出增加;还会导致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等。这些是饮酒对全身的危害,对多囊肾的康复都不利。酒类、特别是白酒,对于多囊肾患者来讲应戒掉,酒类对肾脏的刺激性特别大,它可以直接刺激多囊蛋白活性,加快囊内液分泌,加速囊肿生长。因此,告诫广大多囊肾患者:请不要再饮酒!。
二、《饮酒》解析
1、与之相比,“望南山”就不同。
2、(4)壶自倾:谓由酒壶中再往杯中注酒。
3、“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中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点,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称为“自然哲学”,它既包含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又深化为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统一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直接面对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
4、第言出成障,我为什么不说,因为很多人不明白,真正的道理来自自己的生命经历,很多人把获取道理的途径定位到知识上,如果我把自己的生命体验变成知识的话,就会有人误以为我所说的知识就是他的生命,就会把我的生命误以为他的生命。每个生命的存在都是有意义,也就是宇宙的一个点,也就是进入宇宙大道的一个通道,你的生命证明到存在的一个方面。言出成障,就像我曾经说过的,有些人从来没有恋爱过,但却把爱情讲得头头是道。哪来的?知识。所以他就以为别人说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而他所经历的爱情非爱情也。其实,你所经历的爱情才是真的爱情。
5、“采菊东篱下”四句,古人对此评价甚高。张戒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景物在目前,而非至闲至静之中,则不能到,此味不可及也。”那么,张戒所说的“味”是什么呢?为何说“此味不可及”呢?
6、所以,大隐隐朝市。能够抵挡住所处时间空间的势,能够抵挡住来自于外界、来自于自己的比较,这才叫大隐。
7、翻译:衰荣没有固定在,彼此相互共存的。邵先生瓜田中,难道像东陵时!寒冬酷暑有代谢,人的思想总是这样。乐观的人明白他会,我将不再怀疑。忽然给一杯酒,日夕畅饮着。
8、“飞鸟相与还”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9、常萍:赏析陶渊明《饮酒》诗
10、王维则不同,王维十六岁出来打天下,十七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名满天下,诗、画、乐独步当时,王宫贵胄无不虚席以待,所有的名利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拥有了,因而明白了这些东西对他的意义。当他放弃的时候,不再有不安,不再有躁动,不再有不甘。
11、彼哉晋楚富,此道未必存。
12、赤峰市青少年宫网站网址:
13、以山气代空间,以日夕代时间。
14、原文: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
15、只是不同的是,他有着非凡的骨气,不为功名所累,不为世道所污,孤高自许,目下无尘,遗世独立,心有一念,此生便义无反顾……在某种程度上堪称后世文人的精神领袖,特别是遭遇困境的人都从他的诗篇中得到巨大的精神养分。
16、人生太惊喜了,原来遥远、深远、高远的东西,都不在远处,而在自己的身边。
17、问我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呢?自己的思想远离尘世,心所在的地方也就变得安静了。
18、陆游写饮酒的诗篇很多,有侧重写因感慨世事而痛饮的,如《饮酒》、《神山歌》、《池上醉歌》等;有侧重因愤激于报国壮志难酬而痛饮的,如《长歌行》、《夏夜大醉醒后有感》、《楼上醉书》等;有想借酒挽回壮志的,如《岁晚书怀》写“梦移乡国近,酒挽壮心回”;而此诗则侧重蔑视权贵而痛饮。开头奇突豪放,中间细致优美,结尾以壮气表沉痛,笔调虽灵活多变,跌宕起伏,但感情基调仍不失豪壮洒脱。
19、有专家估计,高血压患者中大约有5%〜10%是由喝酒引起的。酗酒是引发高血压、中风的主要危险因素之因此,一定要禁止酗酒。但少量饮酒有扩张血管,消除疲劳的功效。因此,适量饮一些葡萄酒、黄酒对人体有一定的好处。因此要限制饮酒。
20、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三、饮酒诗歌鉴赏
1、这也是诗人无意中看见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诗人在此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
2、第得意忘言,领略到深刻的道理,那一瞬间的喜悦已经让我忘言。
3、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4、《饮酒》组诗共二十二首,前有小序,说明全是醉后的作品,不是一时所写,并无内在联系,兴至挥毫,独立成篇。他的一生喜欢的一个是美酒,一个是菊花,这两点都突出,这两点在《饮酒》其五中都有生动的体现。
5、这种哲学可以称为“自然哲学”,它既包含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又深化为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统一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直接面对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
6、我李商隐,有才有德,而今不过九品,而我身边的同僚、我童年的玩伴,现在已是轻裘肥马,所有世界上痛苦的事都不可同语。
7、(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辨,辨识。
8、“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9、“见”字表现出悠闲不经意,体现出与自然融为一体,而“望”字是有意的向远处看,体现不出物我合一的境界。
10、“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末两句,诗人言自己的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诗里的“此中”,我们可以理解为此时此地(秋夕篱边),也可理解为整个田园生活。所谓“忘言”,实是说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贱、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11、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12、所以,从他的诗篇中,不难想到,无论是“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还是令人梦寐的“桃花源地”,而这样的地方似乎没有古今中外之分——人格高贵,人心自在——何处不是“神仙地”?
13、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14、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路,然而没有烦神去应酬车马的喧闹。
15、是从东篱而来,采菊东篱下是很近的日常生活,高远的东西是从日常生活中来的,而且是悠然发现的,也就是顿悟。
16、结庐:建造住宅居住。
17、(1)写一个悠闲自得的诗人形象。“采菊”的动作不是一般人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俗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18、“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机的天真意趣。
19、过量饮酒对人的危害是全身性的。过量饮酒可以引起心脑损害、消化系统损害、生殖系统损害、泌尿系统损害;能毒害肝脏,损害肝功能,加重肝脏负担,使肝细胞受损变性,终导致肝硬化。医学上把因饮酒所造成的肝脏病变,称之为酒精性肝病,简称“酒精肝”。现在,主张适量饮酒。对于一个体重为60千克的男性来说,每天允许摄入的酒精量应该限制在60克以内。饮酒的时间在下午2点以后饮酒比较安全。为了您和家人的幸福,饮酒时要慎重,请把持住安全底线。
20、隐山水之间叫小隐,原因很简单,山水之间,旷野通达,所以心易静。而朝市不同,由于在人群当中,你会不由自主地比较。
四、
1、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2、第时潮。时潮的另一种解释叫"势"。在人群当中,感受强烈的就是时潮——势。很少有人能改变、阻挡、逃出这样一种势,人就像被一个巨大的黑洞吸引,不由自主,这就是时潮。
3、何能尔)为什么能够这样。尔,如此、这样。
4、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5、物我相见悠然,人闲逸自在,山静穆高远。辛弃疾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充分理解到了陶渊明的诗意。
6、(相与还)相伴而归。
7、举觞酹先酒,为我驱忧烦。须臾心自殊,顿觉天地暄。
8、“见南山”恰恰就是这种境界的艺术化、审美化。用语言表述出来就是“无心”,也就是他在《归去来兮辞》中所说的“云无心以出岫”,像云一样“无心”,就是没有目的。
9、陈州一位高官的小孩生了病,昏睡不醒有一天了。很多医生都当做惊风来治,要么想要用艾草来针灸,要么想要用大惊丸或水银饼来医治。小孩的父亲说:“这个孩子平时并没有得过什么病,怎么会得惊风病呢?于是就请张从正来为小孩看病。张从正先给小孩两手都把了脉,发现小孩脉象平和,于是就说:“如果是惊风病,脉象应该强劲而汹涌。现在小孩脉象平和,所以并不是惊风病。”张从正悄悄问小孩的乳母说:“你在二天之前喝醉过酒没有?”乳母回答后,他就突然笑起来了,说:“夫人吃午饭时煮厂酒,喝了三罂就睡着了。陈酒味道甘醇容易进入膈,因此酒气充满乳汁,小孩吃了这样的奶也就醉了。”于是用甘草、干葛花、砂、仁贵、贯众煎出汁水,给小孩喝了,小孩于是立刻就醒了。
10、全诗抒情明快优雅,节奏自由流畅。起句以愁比雪,构思新颖巧妙,飞雪如酒,好花赏怀,极富于诗意和浪漫色彩。这种名士风流式的行为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审美效果,陆游以此入诗,包含着对于“美在生活”这一命题的初步认识,使之更增添无尽的历史文化意蕴。一切闲愁,一切不平与愤懑,都如同轻盈的雪花,飘飞进金樽清酒后,转瞬便化作潺潺甘泉,诗人扬眉舒目,将其一饮而尽,正所谓“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室内酒酣气热,室外春风流莺,这种生活态度是多么的旷达,而又富有诗情画意。陆游的醉酒是一种酣畅淋漓的解脱,解脱之后的清醒,清醒之后的超俗。他雄视千古、傲岸王侯的精神气质,不计前嫌、渴望进取的生命意志都在饮酒中得到充分张扬。
11、见:看见(读jiàn),动词。
12、后二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实际的意思,是说人与自然的和谐,根本上是生命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表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
13、顿悟就有瞬间的喜悦,而且还是惊喜。
14、“流莺”两句为第二层,补足上文,表自然景物使人“对酒”想饮之意,并下层作过渡。“流莺有情”,在“柳边”的“春风”中啼叫,承接上文的“好花”,显示花红柳绿、风暖莺歌的大好春光。春光愈好,即愈动人酒兴,写景是围绕“对酒”这一主题。这一层写景细腻、秀丽,笔调又有变化。
15、然后把这些联到一起,归鸟要归得适当,归鸟要归得适时,归鸟要归得惬意。
16、诗人从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是万物运转、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则吗?是对远古纯朴自足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吗?是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吗?是直率真挚的品格吗?诗人都没有明确地表示,只是含蓄地提出问题,让读者去思考,而他则“欲辨己忘言”。如果结合前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来理解,“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当然,这个“真意”的内涵很大,作者没有全部说出来,也无须说出来,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17、(1)前二句诗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请你说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中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18、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尔:如此、这样。
19、gdjy@1com
20、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五、
1、第夫复何言。陶渊明曾经说过一句话,欲言无与和。我想说,但是没有人能听懂。
2、中间四句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诗人酒后微醺,在自己的庭园篱下采摘菊花,偶然间抬头望见南山,目光与南山相会,心有相通之感。
3、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4、那么,排斥了社会的价值尺度,人从什么地方建立生存的基点呢?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叫作“自然哲学”,它一方面强调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重视人和自然的统一与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是面对着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的。从本源上说,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人们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在虚幻的、毫无真实价值的权位、名利中竞争、追逐不已,生命才充满了一得一失喜忧无常的焦虑与矛盾。因而,的生命,只能在归复自然中求得。
5、“采菊”两句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山气”两句的景物描写则寄托了诗人与山林为伍的情意,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欲求的心境。诗中表现自然景物,因其没有主观意识,所以平静充实。
6、为什么心中没有名利,因为心中有他更想要的东西。
7、(2)裛(yì意):通“浥”,沾湿。
8、远:这里作动词,使远。
9、但是,返朴归真是有时间的,在这里他用了日夕,也就是说一个人在暮年的时候,所有的都经历了,所有的都感受了,所有的都拥有了,你才有资格返朴归真。
10、相与:相交,结伴。相与还:结伴而归。
11、所以陶渊明说,人的一生一定会回到自己的原点,会向往返朴归真,但是要想归得惬意,归得心安,就必须先飞出去,必须先经历世间万物。如果所有的都经历了,所有的都得到了,也就该回归了,那时间是日夕时。
12、心中有则有,心中无则无。
13、悠然,不期然,不期然即偶然无准备的。
1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四句叙写诗人归隐之后精神世界和自然景物浑然契合的那种悠然自得的神态。东篱边随便采菊,偶然间抬头见到南山。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15、(真意)指人生的真正意义。
16、经典的古文诗篇联通古今,让我们可以通过诗篇回溯至千年以前,去感受那种恬淡自然的诗情画意,让人不禁向往其描述的“神仙之境”。
17、所谓“忘言”,实是说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贱、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
18、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19、2022届专升本辅导班开始报名啦!
20、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六、饮酒赏析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将“见”改为“望”不好。“见”字表现了诗人看山不是有意之为,而是采菊时,无意间,山入眼帘。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千古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诗人悠然自得、寄情山水的情怀。
4、这里边有隐居生活的真正乐趣,想要辨识却不知怎么表达。拓展资料:人物介绍
5、(无车马喧)没有车马的喧闹声。指没有世俗的交往。
6、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7、我来吧:结庐在人境,(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而无车马喧。(却没有感觉到世俗的纷扰)问君何能尔,(请问先生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精神超凡脱俗,地方就自然偏僻安静了)采菊东篱下,(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悠然见南山。(无意间看到了庐山)山气日夕佳,(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相与还。(众飞鸟一起结伴回巢)此中有真意,(这里边有隐居的真正乐趣)欲辩已忘言。(想说出来却早已忘记该怎样用语言表达。
8、「问君」二句:设为问答之辞,意谓思想远离尘世,虽处喧嚣之境也如同住在偏僻之地。君:陶渊明自谓。
9、「山气」二句:意谓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