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说说网

杨氏之子课文笔记(精选文案56句)

一、杨氏之子

1、品读文本,体会儿童聪慧。

2、我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

3、大家看禽这个字在甲骨文中是这样的,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下面像只鸟)

4、师:没错,就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5、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6、(如:哈尔滨王氏之女十一岁,爱跳舞……)

7、情景创生,激情促趣

8、第一组:根据“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这句话,想象杨氏之子的模样,相貌描写一定要体现出他的聪明。第二组想象场景:“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第三组续写“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日:‘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提醒主客之间后续的对话,一定要通过对话描写表现杨氏之子的聪慧。

9、于是孔君平想逗逗这个孩子(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10、刘义庆是刘裕的侄子,在诸王中颇为出色,自幼就被刘裕所知,称赞其“此吾家丰城也”。他“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刘宋宗室,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著有《世说新语》,志怪小说《幽明录》。为中国古代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11、师:同学们,听懂了这个故事吗?

12、《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13、解题,触摸文言样式

14、师:那大家现在就发挥一下你们的想象力,想想当时的孔君平应该会有着怎样的神态?

15、另外,报名了1v1就可以加入班群,和同学一起探索考编的奥秘!

16、(读通了古文,根据学习方法的提示自读、猜想,对意思也有了一定的理解,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已是水到渠成。到此完成了对古文第一层面的解读,使学生能够真切地看到自己在课堂上的进步:从读不通到能读通,再到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概说这个故事,步步晋阶。)

17、乃:就;于是。

18、在梁国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儿子今年九岁,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的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19、生:从孔君平说的话“此是君家果”,他拿杨氏之的姓氏来调侃,他马上就能反应过来了,所以看出来他甚聪慧。

20、你也想逆袭成为别人眼中的强者吗?

二、杨氏之子课文笔记

1、译文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很聪明。有一次,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刚好他的父亲不在家,孩子被叫了出来迎接客人。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不假思索地答道:“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啊PS:这是故事中的重点部分。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孩子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

2、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风趣幽默的语言是指人的语言诙谐,令人笑意横生,妙趣连连。风趣的语言除了生动有趣、使人发笑之外,往往还能让读者在一笑之余有所回味。此前,三年级上册已经安排过“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等语文要素,本单元再次聚焦语言,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风趣,是对语言感受力要求的进一步提升。围绕语文要素,课后题在编排上也有所体现与侧重,《杨氏之子》这一课的课后练习“借助注释了解课文的意思,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杨氏之子的机智。”则重在引导学生通过主客对话的内容,感受杨氏之子的机智。

3、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我从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4、师:杨氏之子回答中为什么只说孔雀是您家的鸟儿,不说麻雀、喜鹊?

5、(设计意图:对于文言小故事的阅读,如果只是停留在知其事、解其意的层面是不够的,只有进入语言文字内涵的感悟与运用才是语文课根本性教学任务。故事本身只有一个,而语言却赋予其缤纷的色彩。这就是一个故事值得反复讲、多人讲的魅力所在,也是言语之艺术所在。分成三个层次理解杨氏之子的言语智慧,在一次次颇具深意的分角色朗读中一次次深入理解文本的智慧。不仅让孩子在读中一步步深入了解杨氏之子的智慧,更是让孩子明白言语思维的方向与方式,而这一切的获得都蕴藏在无痕的、有趣的学习活动中。)

6、预设:“为设果”“孔指以示儿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三句难懂,前两句指导孩子补充文中缺失成分理解意思,第三句抓住“未闻”“家禽”两个关键词理解意思。

7、译文: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聪明。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于是便叫他出来。他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8、注意指导多音字“为”、“应”的读音。

9、师:那你说说,未是什么意思?嗯,没有,那闻呢?

10、为设果,果有杨梅。谁为谁设果?联系上下文自然知道,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看起来孩子很有礼貌,很会招待客人。

11、(设计意图:由于孩子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是有距离的,不是很熟悉文言的表述的。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的文言特点,理解课题关键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进行仿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消解了学生对文言文的恐惧心理。)

12、师:刚刚大家和同桌交流了文言文的意思。你读懂了哪句话?可以说给大家听听。

13、让练习成为习惯,让课堂拥有温度

14、师:“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句话又是什么深意呢?

15、读懂,感知文言故事

16、(2)聚焦杨氏子的言行,感悟“有礼地回答”是“智慧”的体现。

17、莎士比亚曾说——“幽默和风趣是智慧的闪现”。

18、读孔君平,生读杨氏之子,师边读边加上动作以及疑惑神态,生模仿加动作读书,激发对话兴趣。

19、①指名交流杨氏之子说的话的意思。

20、师:她读完了,大家说他读的怎么样?

三、杨氏之子思维导图

1、指名说说课文的意思。

2、《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世说新语》全书共一千多则小故事,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杨氏之子》编在“言语”门。由此可见,作者讲述这个故事是要表现人物之间的言语机智,主要不是来刻画一个“聪惠”的儿童形象。题目为编者所加,给人错觉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其实这应该是描写对话场景的一篇小古文。

3、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4、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5、译文: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的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6、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7、《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而《杨氏之子》则讲述了南北朝时期梁国一户姓杨人家中一个聪明的九岁男孩的故事。

8、在梁国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儿子今年九岁,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的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9、生:我读懂了“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就是指梁国姓杨人家的儿子九岁,聪慧。

10、师:赵老师上完了四节课,口干舌燥,端其杯饮之。

11、教师先请两位学生读课文,第一位读得磕磕绊绊,第二位读得比较流畅。然后提问: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通过逐句理解意思后把握文章内容。

12、过渡:读到现在,我们知道了杨氏之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板书:甚聪惠)

13、B.让学生畅谈发现后点拨:这组对话体现了辩驳的一个重要方法:“按照其观点继续推敲,发现后面结论是错误的,证明其错误。”“杨梅与杨氏同有一个杨字,可划为一类,是一家人。”这是孔君平的逻辑,由此推出一个结论:“孔雀与孔君平同有一个孔字,是一家人。”这个结论成立吗?“未闻”,没听说过,显然不对,因此,孔君平的逻辑推理也是错误的。双方论辩,杨氏子完胜。

14、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

15、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本课描述了杨氏之子的聪明,把杨氏之子巧妙的回答描写得惟妙惟肖,幽默风趣。

16、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聪明。有一天,父亲的朋友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上一篇上一篇:现代小短诗4句自创(精选文案93句)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foo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