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望庐山瀑布李白
1、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赏析的是李白的名作《望庐山瀑布》。
2、请君听我明日歌。明日复明日,
3、唐诗宋词古诗词唐诗宋词查询,古诗词分享!
4、一天一首古诗词小国带您学古诗
5、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6、“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像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
7、九天:极言天高。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高层,九重天,即天空高处。一作“半天”。此句极言瀑布落差之大。
8、那么我们就来仔细看一看这首诗他都要到底好在哪?诗的题目啊,有一个“望”字,“望庐山瀑布”,所以全诗也都围绕着“望”来展开,什么是“望”呢?首先是远望、瞭望、遥望,这才能充分领略瀑布的全景;其次,这个望是刻意的,他不是瞥了一眼,也不是瞅了一下,他是专心的、他是主动的,他不是偶遇,也不是简单的邂逅。所以,整首诗虽然短小,但其中有一些曲折微妙之处啊,显示作者的这个独具的匠心与精巧的构思。
9、明日无穷老将至。晨昏滚滚水东流,
10、《望庐山瀑布》是李白看到庐山瀑布的时候写的。一般认为是公元725年(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前后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庐山时所作。吴小如教授认为,李白这两首诗体裁不内容也有一部分重复,疑非一时之作。詹锳先生在《李白诗文系年》中根据任华《杂言寄李白》诗,认为第一首五古为李白入长安以前(开元年间)所作。另有人认为第二首七绝作于公元756年(唐玄宗天宝十五年)李白到庐山的夏秋之交。《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该诗大意;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11、那么我们就来仔细看一看这首诗它到底好在哪儿?诗的题目有一个“望”字——《望庐山瀑布》,所以全诗也都围绕着“望”来展开。首先是远望、瞭望、遥望,这才能领略瀑布的全景。其次这个“望”它是刻意的,他不是瞥了一眼一言,他不是瞅了一下,他是专心的,他是主动的,他不是偶遇,也不是简单的邂逅,所以整首诗虽然短小,但其中有一些曲折微妙之处,显示了作者独具的匠心与精巧的构思。
12、这首诗中,在阳光照耀下的山峰,伴随着蒸腾的烟雾,仿佛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升起了团团紫烟,成为这条不同寻常的瀑布瑰丽的背景。
13、看、过、听等这一类平仄两读的字意义相同 ,是可以随便用的。例如:莫听tìng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tīng。@老街味道
14、“飞流直下三千尺”,用了极度的夸张,但仍是实写,仍是把“挂”字写足。如何挂?是飞、是直。“飞”是飞腾舒展的形态,这是瀑布的上端,刚冲出悬崖的时候。而“直”既表示笔直的,也表示一览无余,这是瀑布的下端,即将落入河道的时候,所以“飞流直下”是一个完整的水流下落过程。
15、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16、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17、疑:怀疑。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九天:极言天高。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高层,九重天,即天空高处。一作“半天”。此句极言瀑布落差之大。
18、李白说的望庐山瀑布指的是江西庐山的香炉山瀑布。
19、西面登上香炉峰,向南望见瀑布高挂在山前。水流直下达三百丈,沿着山谷奔涌前行几十里。速度快如风驰电掣,隐约之中宛如有白虹腾空。乍以为是银河从天上落下,弥漫飘洒在半空中。仰观瀑布那气势真雄奇啊,这是神灵造化之功!再大的海风也吹不断,江上月光却能直透其中。水流在空中任意飞溅,冲刷着两侧青色的石壁。飞腾的水珠散发彩色霞光,水沫在巨石上沸腾。我本来就爱游赏名山,面对此景心胸更宽广。不必像服琼浆一样成仙,此水已足以荡涤尘俗。遁世归隐本是我夙愿,只想久居此地永辞人间。
20、这首诗是诗人李白在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它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诗人在这首诗中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等手法,全诗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而这里“谪仙”指的就是李白。
二、望庐山瀑布李白的诗
1、《望庐山瀑布》是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一般认为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前后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庐山时所作。
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3、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从远处看去瀑布好似白色绢绸悬挂山前。
4、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5、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中的香炉,即第一首诗开头提到的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乐史《太平寰宇记》)。可是,到了诗人李白的笔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
6、三千尺一千米,因为三尺为一米。三千尺一般多见于诗词文中,属泛指,形容很长。原诗如下:望庐山瀑布作者:李白(唐朝)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一首气势磅礴的山水诗,描写的是庐山瀑布。庐山雄伟峭拔的香炉峰,在日光照耀下,紫气蒸腾,烟雾缭绕,远看瀑布像一条白链高挂在前边江面上。它那陡峭迅疾的气势,叫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之上泻落下来了。
7、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升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8、古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不仅意境深邃,语言精炼含蓄,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有助于培养审美能力,而且一直也是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9、诵读专家:方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指导)
10、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11、这首诗的具体原文如下:
12、全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景有情,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充分体现了诗人浪漫的情怀。
13、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14、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15、细细地读完这四句诗,我们回头再看题目——“望庐山瀑布”,这个“望”字中的确包含了太多苦心的经营。我们总对天才呀有些误解,觉得是天赐才华、天纵奇才,不费吹灰之力、无需努力。事实上不然,其实这首《望庐山瀑布》,我们就可以看出他付出了艰苦卓绝的思索和锤炼在里面。幸运的是,《望庐山瀑布》的第一首准确地记录了李白构思的轨迹,让我们能够充分地领略到这篇名作诞生的艰辛过程。
16、三四两句则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两句的气势之大,但细细读来,还是有波折,有递进的。
17、对于壮美的庐山瀑布,古代很多诗人都极尽描摹、礼赞之能事,但是却无人能够超越“诗仙”李白。李白不仅抓住了瀑布的神髓,还对之进行了无与伦比的渲染和发挥。一个“望”字,更是突出了全诗独具匠心的精巧构思,作者仿佛站在山峰之外,看到了紫色的烟雾从香炉峰袅袅升腾。于是整座香炉峰,都在李白的笔下鲜活跃动起来,那么李白又是如何描写瀑布的呢?请继续收看《中华经典资源库》之《望庐山瀑布》。
18、有的字平仄两读意义不同,所以不可乱用。例如中,中箭的中是仄声,念做zhòng;中间的中是平声,念做zhōng。
19、齐梁永明体是早期的近体诗,但是他们多数失黏,偶尔有完全符合后来格律的近体诗,多是巧合。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是近体绝句还是古体绝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四句的诗,就是绝句。这首诗是仄起平收的近体绝句,之所以题主会问这个问题,是因为第二句的”看“字读音:遥看瀑布挂前川其句式是(中平中仄仄平平)。如果大家读作kàn,就出律了。所以这里应该读作 kān。
20、李白望庐山瀑布是:江西九江的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三、望庐山瀑布李白创作背景
1、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
2、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日、紫)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直、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疑、是、银)
3、李白的诗《望庐山瀑布》的“川”是指:河流。这里指瀑布。(原文)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译文)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三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简析)诗歌紧扣题目中的"望"字,以庐山的香炉峰入笔描写庐山瀑布之景,用"挂"字突出瀑布如珠帘垂空,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瀑布勾画得传神入化,然后细致地描写瀑布的具体景象,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伟奇丽,气象万千,宛如一幅生动的山水画。
4、原文: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翻译:太阳照耀香炉峰生出袅袅紫烟,远远望去瀑布像长河悬挂山前。仿佛三千尺水流飞奔直冲而下,莫非是银河从九天垂落山崖间。《望庐山瀑布》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七言绝句。其前两句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奇伟景象,既有朦胧美,又有雄壮美;后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和气势,可谓字字珠玑。
5、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惟妙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6、《望庐山瀑布》是写庐山瀑布之景,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在庐山秀丽的山水之中,更显诗人标名之灵气。其想象丰富,奇思纵横,气势恢宏,感情奔放,似江河奔腾,又自然清新,似云卷风清,其诗歌的审美特征是自然美、率真美和无拘无束的自由美。下面请一起欣赏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7、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8、⑵直:笔直。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9、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
10、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11、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12、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3、其次,紫色又可以视作一种联想。香炉峰的得名啊,原本不是因为形状,很多人以为这个“香炉峰”长的像前香炉一样,其实不是,而是因为烟气。我们现在去佛寺、道观啊,常常能看到香炉,然后香料燃烧之后,浓烟火星相互交织,尤其是在晴天的时候,在阳光的照耀之下,的确会出现紫色。一百多年前,伦敦到处都是烟囱,就被称为雾都吗?当时有画家作画,也把这个基色就定为紫色,这是化学燃烧,温度啊、光线啊、折射啊,等种种现象产生的景色。
14、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15、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
16、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17、成语——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18、太阳照耀香炉峰生出袅袅紫烟,远远望去瀑布像长河悬挂山前。
19、本内容为北京汇晨朝来老年公寓特别制作
20、为了描绘出瀑布的长,诗人用了“三千尺”来形容,又说它仿佛是银河从九重天落下,夸张而又自然,新奇却又真切,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又使得遐想的余韵绵长。
四、山瀑布望庐山瀑布李白
1、古人云:不读诗词,不足以知春秋历史;不读诗词,不足以品文化精粹;不读诗词,不足以感天地草木之灵;不读诗词,不足以见流彩华章之美。
2、⑴“日照”二句:一作“庐山上与星斗连,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指香炉峰。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遥看:从远处看。挂:悬挂。前川:一作“长川”。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3、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朗读诗词
4、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有两首:一首七言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另一首五言诗“西登香炉峰,南望瀑布水,挂流三百丈,喷卢壑数十里……”。七言诗中有“遥看”二字,五言诗中要“登西峰,望南水”。可见“香炉峰”和“瀑布水”是两个相距较远的景点。瀑布并不是香炉峰瀑布。“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登此山才可望到挂在庐山前面的瀑布。
5、新的部编版语文教材,古诗文篇目也是大幅增加,与原教材相比,小学古诗文增幅高达80%。这也说明国家将加大古诗文教育学习的推广力度,不管是中考、高考,古诗文都会是考察的重中之重!
6、例如唐朝人李白的《静夜思》就是一首古体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而南北朝·萧纲的《夜望浮图上相轮绝句诗》虽然写于南北朝,却是一首近体绝句:光中辩垂凤,雾里见飞鸾。定用方诸水,持添承露盘 。萧纲即梁太宗、梁简文帝,是梁武帝萧衍第三子,萧衍是竟陵八友之永明体诗人之一。
7、《望庐山瀑布》这首古诗是李白写的。
8、望庐山瀑布(1150人评价)1朝代:唐代作者:李白原文: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相关翻译译文及注释译文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相关赏析赏析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
9、全文: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0、释义: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11、诗中的香炉,即第一首诗开头提到的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乐史《太平寰宇记》)。可是,到了诗人李白的笔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
12、接着诗人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是点题。“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
13、这两首诗一般认为是公元725年(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前后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庐山时所作。吴小如教授认为,李白这两首诗体裁不内容也有一部分重复,疑非一时之作。詹锳先生在《李白诗文系年》中根据任华《杂言寄李白》诗,认为第一首五古为李白入长安以前(开元年间)所作。另有人认为第二首七绝作于公元756年(唐玄宗天宝十五年)李白到庐山的夏秋之交。
14、这首诗一般认为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前后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庐山时所作。吴小如教授认为,李白这两首诗体裁不内容也有一部分重复,疑非一时之作。
15、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16、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