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1、(韵译):终南山的北面,山色多么秀美;峰顶上的积雪,似乎浮在云端。雨雪晴后,树林表面一片明亮;暮色渐生,城中觉得更冷更寒。
2、五月的天山仍是满山飘雪,只有凛冽的寒气,根本看不见花草。只有在笛声《折杨柳》曲中才能想象到春光,而现实中从来就没有见过春天。战士们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却是抱着马鞍睡觉。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
3、诗意:终南山北岭的景色秀丽,积雪好像浮在云端上。初晴的阳光照在树林末梢,傍晚的长安城中增添了寒意。终南望余雪》是一首咏雪诗。诗的前三句从“望”字着眼,句句写雪景,描绘了从长安城里看到的终南山阴岭的秀色。
4、《唐诗纪事》记载,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余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祖咏看完后思考了一下,写出了四句就搁笔了。他感到这四句已经表达完整,若按照考官要求写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体,则有画蛇添足的感觉。当考官让他重写时,他还是坚持了自己的看法,考官很不高兴。结果祖咏未被录取。
5、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6、 作者简介:祖咏,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其诗以写山水田园为主,清丽自然,恬静闲适。其边塞诗则雄浑壮丽,情调昂扬。
7、傍晚时分,长安城内又添了几分积寒。
8、zhōng nán yīn lǐng xiù ,jī xuě fú yún duān 。
9、家家户户都为即将到来的新年做足了准备
10、乐意盎然之时,亦要注重保暖
11、②阴岭:北面的山岭,背向太阳,故曰阴。
12、不会的哦,它主要材料是绿茶、杜仲、牛蒡、明日叶、覆盆子、何首乌、人参,都是比较名贵的药材调制而成的。对人体不会出现任何副作用的。
13、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4、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
15、但不可暴暖,尤忌厚衣重裘,向火醉酒,烘烤腹背,暴暖大汗
16、今天,你的家乡下雪了吗?
17、创作背景:这是一首应试诗。《唐诗纪事》记载,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馀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
18、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余雪的情景。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
19、出句:腊梅辞岁千山秀(冷月如钩)出句:乾雪迎春万象新(半瓶子醋)借楼上老兄对句一用,见谅。乾雪——腊月雪
20、大意是:他就在对面的岸边,而我并非是那可浮游过河的河灯,终究是难以到达他所在之处。深层理解就是:“就算我喜欢你,我也从未想过要打扰你,你不必惊慌。你若有意,我将深爱不逾。你若无意,我也绝不牵挂。”有着昼之月的意思(白天的月亮,不能相见)恋人之间有着身份,观念的隔膜,不能很顺利的在一起,可望而不可即风雪舞,临宵月,月下楼阁舞风月。长军歌,不夜河,水龙游转斑斓血。入骨血,孤长笛,一首苍茫何时灭。夜月落,越蹉跎,几点朱砂淡漠雪呐,很悲伤的爱情。
二、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打一动物
1、《zhōnɡ nán wànɡ yú xuě》《终南望余雪》
2、到了大雪节气,河里的冰都冻住了,
3、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船。
4、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5、阴岭:北面的山岭,背向太阳,故曰阴。
6、 《春雪》唐代:韩愈
7、这是一首应试诗。《唐诗纪事》记载,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余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祖咏看完后思考了一下,写出了四句就搁笔了。他感到这四句已经表达完整,若按照考官要求写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体,则有画蛇添足的感觉。当考官让他重写时,他还是坚持了自己的看法,考官很不高兴。结果祖咏未被录取。
8、①终南山地势高,因为山北阳光照射不到,加上山顶气温较低,所以有“余雪浮云端”。②化雪时,会吸热,气温就会降低,到了晚上气温会更低。如:秦岭终南山——美世界地质公园。终南山,终南山,古往今来美名传!试题分析:这是语文学习视野和语文学习能力有机结合的新题型,考查侧重于阅读的宽度、知识的广度、思考的深度、表达的高度。多读书,多接触社会,多体验生活,多了解乡俗文化,这是解答这类题的关键。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试题分析:拟写宣传标语,只要能围绕以下三点:一紧扣主题、二用语简明、三有号召性即可。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9、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思已经完满了。”这真是无话即短,不必画蛇添足。
10、在这个时候,天气会更冷,
11、一句“增暮寒”,出神入化,又是夕阳西下的傍晚,寒意当然也就更深了。或许,这不仅仅表达的是天气,也应该有当时诗人的心意吧……
12、携一壶热茶,于暖气中疲倦阖眼
13、终南山的北面山色秀美,山上的皑皑白雪好似与天上的浮云相连。
14、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15、“玄霜绛雪。散作秋林缬。
16、祖咏不仅用了“霁”,而且选择的是夕阳西下之时的“霁”。他说“林表明霁色”,而不说山脚、山腰或林下“明霁色”,这是很费推敲的。“林表”承“终南阴岭”而来,自然在终南高处。只有终南高处的林表才明霁色,表明西山已衔半边日,落日的余光平射过来,染红了林表。
17、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18、前三句,写“望”中所见;末一句,写“望”中所感。俗谚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又云:“日暮天寒”。一场雪后,只有终南阴岭尚馀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时,又比白天寒;望终南馀雪,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做望终南馀雪的题目,写到因望馀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觉,意思的确完满了;何必死守清规戎律,再凑几句呢?
19、诗写遥望积雪,顿觉雪霁之后,暮寒骤增;景色虽好,不知多少寒士受冻。咏物寄情,意在言外;清新明朗,朴实俏丽。题意是望终南余雪。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阴”);而且,惟其“阴”,才有“余雪”。“阴”字下得很确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这个“浮”字下得多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不正给人以“浮”的感觉吗?
20、家家户户忙着腌制“咸货”
三、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的意思
1、《终南望余雪》——唐代:祖咏
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3、腌制过的肉挂在朝阳的屋檐下晾晒干
4、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代:刘长卿
5、也要注意自身保暖和疫情防范哦!
6、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7、雪后初晴,林梢之间闪烁着夕阳余晖,晚时分,长安城内又添了几分积寒。
8、阳气已有所萌动,老虎开始有求偶行为
9、他感到这四句已经表达完整,若按照考官要求写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体,则有画蛇添足的感觉。当考官让他重写时,他还是坚持了自己的看法,考官很不高兴。结果祖咏未被录取。
10、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1、“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余雪的情景。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贾岛的《望山》诗里是这样写终南山的:“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阴霾一似扫,浩翠泻国门。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久雨新晴,终南山翠色欲流,长安百万家,家家门前张开一面新崭崭的屏风,好看。唐时如此,现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所以,如果写从长安城中望终南馀雪而不用一个“霁”字,却说望见终南阴岭的馀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观真实了。
12、祖咏不仅用了“霁”,而且选择的是夕阳西下之时的“霁”。怎见得?他说“林表明霁色”,而不说山脚、山腰或林下“明霁色”,这是很费推敲的。“林表”承“终南阴岭”而来,自然在终南高处。只有终南高处的林表才明霁色,表明西山已衔半边日,落日的馀光平射过来,染红了林表,不用说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而结句的“暮”字,也已经呼之欲出了。
13、这是一首应试诗。《唐诗纪事》记载,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余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祖咏看完后思考了一下,写出了四句就搁笔了。
14、“小雪封地,大雪封河”
15、当傍晚时分,雪后天晴,林木反射着夕阳的光辉。由于有了厚厚的积雪,小城的人感觉寒冷增加许多。十分简练的四行文字,描写了一副的冬雪的自然景色。
16、“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中“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余雪的情景。
17、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18、北方有“千里冰封,雪飘”的自然景观
19、或许有的读者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
20、译文:酿好了淡绿的米酒,烧旺了小小的火炉。天色将晚雪意渐浓,能否一顾寒舍共饮一杯暖酒?
四、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是什么山
1、作者在冬天夕阳西下之时写了这首诗
2、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了
3、“瑞雪洒芳辰“,是稚子们的童乐
4、全诗意为:诗人中年之后即厌倦了俗世,转而信奉佛教。隐居辋川别墅之后,他全然为那里秀美、寂静的田园风光所陶醉。兴致来时,他便独自去游览,那种快乐的心情只有自己才能体会。想走便走,想停就停,人生过得惬意。不知不觉来到流水的尽头,索性坐下来欣赏云卷云舒。偶然和山间老人谈天说笑,竟让他忘记了归还。言辞之中反衬出退隐者的自由惬意。
5、终南:山名,在唐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南面六十里处。余雪:指未融化之雪。《全唐诗》此诗题下有小字注:“有司试此题,咏赋四句即纳,或诘之,曰‘意尽’。”阴岭:北面的山岭,背向太阳,故曰阴。林表:林外,林梢。霁(jì):雨、雪后天气转晴。
6、lín biǎo míng jì sè ,chéng zhōng zēng mù hán 。
7、这是一首应试诗。《唐诗纪事》记载,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余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
8、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9、寥寥几语,诉尽远行游子断肠之思
10、《从军北征》——唐代:李益
11、终南山的北面,山色多么秀美;
12、前三句,写“望”中所见;末一句,写“望”中所感。俗谚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又云:“日暮天寒。”一场雪后,只有终南阴岭尚余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时,又比白天寒;望终南余雪,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
13、祖咏,唐代诗人。洛阳人。生卒年不详。少有文名,擅长诗歌创作。与王维友善。王维在济州赠诗云:"结交二十载,不得一日展。贫病子既深,契阔余不浅。"其流落不遇的情况可知。
14、一个健康又愉快的春节!
15、小伙伴们在准备过大年的时候
16、注:部分内容参考自《二十四节气民俗》(刘魁立、张旭主编)《田野花信风》(王颖超、潘虹著)《微读节气》(朱伟著)《时间之书》(余世存著)
17、这大概是冬日里安然的事了
18、祖咏唐代诗人。洛阳(今属河南)人。生卒年不详。少有文名,擅长诗歌创作。与王维友善。王维在济州赠诗云:"结交二十载,不得一日展。贫病子既深,契阔余不浅。"(《赠祖三咏》)其流落不遇的情况可知。开元十二年(724),进士及第,长期未授官。后入仕,又遭迁谪,仕途落拓,后归隐汝水一带。
19、又云:“日暮天寒。”一场雪后,只有终南阴岭尚余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时,又比白天寒;望终南余雪,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
20、 祖咏〔唐代〕
五、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的意思
1、林表明霁色, 城中增暮寒。
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3、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4、 《江雪》唐代:柳宗元
5、遥望终南,北山秀丽,皑皑白雪,浮若云间。雪后初晴,林梢枝间闪烁着夕阳余晖,晚时分,长安城内又添了几分饥积寒。原文:终南望余雪唐代: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6、但人们美好的期望也在这个时节酝酿
7、老北京大寒吃“消寒糕”,广东人吃糯米饭,南京人喝鸡汤。一家人分吃年糕,既带着吉祥味,也能驱散身上寒意;吃了后会周身发热,起到御寒、养胃、滋补作用的那碗糯米饭,更是广东人在大寒这天桌上常见的佳肴;而老南京人手中那碗浓香四溢的老鸡汤,趁热一口干下时,连同一颗心,也变得温热起来。这些聪明的“因时而食”的食俗,便也算得上中华民族自古流传下来的养生智慧。
8、借景抒情,风景诗。林表译成林梢,差不多,但不能细究。细究的话,林表是概括描写,林梢就指的过细了,缺乏林表的笼罩感。暮寒,就是傍晚寒冷。
9、峰顶上的积雪,似乎浮在云端。
10、按说雪停了,天晴出太阳了,应该感觉温暖才是,为何反而“城中增暮寒”了呢?大家知道答案了么?通过“写留言”告诉我们吧~
11、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12、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
13、出句:腊梅辞岁千山秀(冷月如钩)出句:冷月巡空万木萧(红袖暗香)出句:腊梅辞岁千山秀(冷月如钩)出句:红杏闹春万物娇(红袖暗香)
14、译文:终南山的北面山色秀美,山上的皑皑白雪好似与天上的浮云相连。雪后初晴,林梢之间闪烁着夕阳余晖,傍晚时分,城中又添了几分积寒。
15、“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是出自唐·祖咏《终南望余雪》。阴岭:指终南山北坡。这两句大意是:终南山的北岭风景秀美,积雪高髙地浮在云层之上。这首诗的后两句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首句概括写终南山北岭景色的秀美,次句写积雪高出云端,上下皆白,三句写落日夕照,给林表涂上一层霁色,愈显明丽,末句在前面写“望”中所见的基础上,转入写“望”中所感,并点明了“望”的时间和立足点。据《唐诗纪事》记载,此诗是祖咏应试之作。按规定应写成六韵十二句的排律,但他只写了四句就交卷,竟成不朽的传世之作,传为写作上不必画蛇添足的佳话。
16、我们对文章保持中立态度;
17、俗话说:“霜前冷雪后寒”,也就是当强冷空气南下,使当地的暖空气抬升造成降雪。雪后转晴,说明该地区已经完全被冷空气控制了,另外,雪是从高空落下来的,凝雪的时候,地面气温并不一定很冷。但是雪要融化成水,就需要吸收大量的热,热学表明:1克雪融解成水所吸收的热量,等于把1克水从0度升到80℃时所需要的热量!!而城中的积雪需要融化,这些热量就从要地面层空气中吸取,所以不等到雪融完,气温是不可能回升的。此时气温自然是在继续下降,长安城中就显得寒意更深了。
18、这首诗的题意是望终南余雪。诗的内容不算很难懂,说的是诗人的观察和思考。写诗人从北面看终南山,冬天雪后的山峰显得十分秀美,山上的积雪深厚,更增加了山的高峻。
19、①终南望余雪:《全唐诗》此诗题下有小字注:“有司试此题,咏赋四句即纳,或诘之,曰‘意尽’。”终南,山名,在唐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南面六十里处。余雪,指未融化之雪。
20、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一个节气
六、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1、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向月明看。
2、《塞下曲六首·其一》——唐代:李白
3、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指的是终南山。
4、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5、遥望终南,北山秀丽,皑皑白雪,若浮云间。雪后初晴,林梢之间闪烁着夕阳余晖,晚时分,长安城内又添了几分积寒。
6、这个“浮”字下得十分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正给人以“浮”的感觉。“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同时,“积雪浮云端”一句写出了终南山高耸入云,表达了作者的凌云壮志。
7、西安属暖温带半湿润的季风气候,终南山在长安城南面约30公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秦岭和南岭等山脉,对冷暖气流的运行起一定的屏障作用。由于南坡向阳、迎风,北坡背阴、背风。因此,南坡气温高,多地形雨;北坡干燥寒冷。诗中的“阴岭”也就是终南山的背阴北面,那里比山的南面更为寒冷,所以就依然是“积雪浮云端”了。
8、冬季室内空气污染程度比室外严重数十倍。应注意常开门窗通风换气,以清洁空气,健脑提神
9、祖咏看完后思考了一下,写出了四句就搁笔了。他感到这四句已经表达完整,若按照考官要求写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体,则有画蛇添足的感觉。当考官让他重写时,他还是坚持了自己的看法,考官很不高兴。结果祖咏未被录取。
10、“编筐编篓,养活家口”,人们利用冬闲时间搞家庭副业生产,除了自家用外,还可以卖了钱来贴补家用。除了常见的编筐篓,在东北,主要还有编席。编席的原料是秫秸篾。秫秸是主要大田农作物高粱的秸秆。根据席子的不同用途,可编织出各种图案,常用的炕席编织的花纹是人字纹和万字纹。
11、昨夜西风吹过,好是,睡时节。”
12、创作背景:这是一首应试诗。《唐诗纪事》记载,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余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祖咏看完后思考了一下,写出了四句就搁笔了。他感到这四句已经表达完整,若按照考官要求写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体,则有画蛇添足的感觉。结果他因此被破格录取!
13、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14、叫做“小雪腌菜,大雪腌肉”
15、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16、冬季一般每日补水不应少于2000~3000毫升
17、zǔ yǒnɡ祖咏
18、王士禛在《渔洋诗话》卷上里,把这首诗和陶潜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等并列,称为咏雪的“佳”之作。诗中的霁色、阴岭等词烘托出了诗题中余字的精神。
19、西安位于中国大陆腹地黄河流域中部的关中盆地偏南地区,在东经107°40′~109°49′和北纬33°39′~34°45′之间。秦岭山脉横旦于西安以南,西起甘肃、青海二省边境,东到河南中部,包括岷山、终南山、华山、嵩山、山脊平均海拔2000~2800米,它不仅是我国地理上北方与南方的重要分界,也是气候上东部亚热带湿润地区和暖温带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20、“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这个“浮”字下得十分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
1、译文:暮色降临山色苍茫愈觉路途远,天寒冷茅草屋显得更贫困。柴门外忽传来犬吠声声,风雪夜回宿家的家人回来了。
2、雨雪晴后,树林表面一片明亮;
3、富琪人已投身装饰建材家居行业21年,深耕细作用心打造匠心品质的作品,从空间装饰设计、施工、主材、辅材、家居、软装、全屋定制、中央空调、厨房电器、装修贷无忧一站式解决方案将给客户带来更贴心、更省心、又省时、又省钱的一站式全案配套服务。
4、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5、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6、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7、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菜肴,收费万钱。胸中郁闷啊,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8、林表:林外,林梢。霁(jì):雨、雪后天气转晴。
9、“终南望余雪”这首古诗全诗拼音是zhōnɡnányīnlǐnɡxiù,jīxuěfúyúnduān。línbiǎomínɡjìsè,chénɡzhōnɡzēnɡmùhán。
10、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11、是阴气盛时期,所谓盛极而衰,
12、“糖儿客,慢慢担,小息儿跟着一大班。”每当大雪节气前后,温州街头就会出现一种“兑糖儿”的场面。各地饴糖作坊将制成的整块饴糖提供给专门挑担走街串巷的小商贩,俗称“糖儿客”。“糖儿客”一边敲打糖刀,一边吆喝卖糖。小孩常常被吸引,家长便将家里的铜质废品、铜钱铜板之类物件拿来跟“糖儿客”兑换饴糖。由于冬季食饴糖有滋补身体的好处,所以如今这“兑糖儿”也发展为一种商业经营方式。
13、开元十二年,进士及第,长期未授官。后入仕,又遭迁谪,仕途落拓,后归隐汝水一带。
14、诗人当时所在即是世界四大古都之首——长安,这是盛唐的都城,意为“长治久安”,也就是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
15、译文:遥望终南,北山秀丽,皑皑白雪,若浮云间。雪后初晴,林梢之间闪烁着夕阳余晖,晚时分,长安城内又添了几分积寒。
16、氤氲雾气徘徊于峦峰之间
17、“大雪,十一月节,至此而雪盛也。”
18、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