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说说网

论语十二则理解性性默写(精选文案80句)

一、论语十二则

1、孔子说:“从温习学过的知识里进而能够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2、曾子介绍: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山东嘉祥县)。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晚期弟子之与其父曾点同师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3、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4、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5、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6、“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

7、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8、②[吾(wú)]人称代词,我。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10、子在川上①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②。”(《子罕》)

11、⑤[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12、而:转折连词,却顺承连词,不译

13、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4、习,古义:();今义:()

15、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16、好: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喜欢,爱好;乐: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乐。

1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18、(赏析)喻,明白,通晓,这里可译为“懂得”。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君子重义,小人重利;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

19、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

20、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

二、论语十二则理解性性默写

1、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2、《论语》是()的经典著作之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3、君子对道义通晓(看重),小人对利益通晓(看重)。

4、在《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

5、名词活用为动词,吃饭

6、《论语》十二章,是指"人教版"《语文》(新版)初中一年级课本上的十二章论语,其中多为孔子的言行,一部分是孔子弟子的言行。《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选自《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7、文中面对孔子的提问,个性鲁莽却率真的子路急忙回答道:“,,,;,,。”

8、(译)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9、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10、译文:孔子在河边上说:“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11、译文: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有疑惑。”

12、③[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1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14、曾子(曾参,孔子弟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15、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16、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17、1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注释:笃:忠实,坚守2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论语·先进》笃实诚恳。切实;确凿(的事情)

18、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19、子曰:“贤哉,回①也!一箪②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③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20、(赏析)也有译作“早上明白了道,晚上死了也可以”,总觉得太狠,学识诚可贵,生命价也高。“死”作为动用法,译作“为……而死”更好。

三、论语十二则原文朗读

1、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借用盲人搀扶者的失职来比喻冉有、子路没有尽到家臣的职责的句子是,,?

2、"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迷惑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3、③[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说,同“悦”,愉快。

4、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要对颛臾用兵。”

5、(赏析)我做不到“不惑”,常常犯迷糊;但我能做到不忧不惧。只要能做到宽容大度,就没有什么可以忧虑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又有何惧?

6、侍:侍奉,本指侍立于尊者之旁。侍坐:此处指执弟子之礼,侍奉老师而坐。

7、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9、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10、(古义:();今义:()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2、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13、(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适从。”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15、(我要投稿)(我要加群)(我要买书)(我要听网课)

16、说文解字:神、佛、仙、鬼、魔、妖、精

17、⑧[传(chuán)]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18、孔子在河岸上说:“逝去的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19、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20、①[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饭,吃。疏食,粗粮。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

四、论语十二则

1、在《十二章》中,“,”这两句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2、文中孔子不以年长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三个弟子毫无顾虑地说了各自志向:“,。:‘!’,?”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4、古义:();今义:()

5、伤:妨害。乎:语气词,呢。

6、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7、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8、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9、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2、日,古义:();今义:()

13、风水知识大全(收藏版)

14、“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6、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17、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提问并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18、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19、在《季氏将伐颛臾》中,体现孔子治国理念的句子是,。其中,“来”是对外政策,“安”是对内措施。

20、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讲解)发奋时候竟忘记吃饭,快乐时候就忘记了忧愁,把自己就要老了这件事也不放在心上,如此罢了。”古之学者为己(所谓为己之学),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讲解)古代读书人学习的目的,在于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然后去为国家、人民服务),现在读书人学习的目的,在于给别人看(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和任用)。

上一篇上一篇:描写中秋月亮的诗句古诗大全4句(精选文案64句)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foo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