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卞之琳的诗
1、第54期:海子的《九月》,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2、只可惜,在当时张充和的心中卞之琳只是一个好友,而不是情人。后来张充和遇到了自己的真爱,一个美国人傅汉思,并且在婚后跟着丈夫出国定居。但是国内外的通讯不方便,卞之琳跟张充和一度断了联系。
3、无独有偶,下面这首《无题》同样出自卞之琳之手,也同样是由相互呼应、互文互释的两小段组成——
4、有人说这首诗是为当时赫赫有名的“张家四姐妹”中的四妹——张充和写的。卞之琳跟张充和相见并不多,张充和其实更一早拒绝了他的爱,但张充和从来没有在卞之琳生命中消失褪掉。卞之琳给张充和写过很多信,但她从未回过一封。抗战胜利后,张充和嫁给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并跟丈夫赴美定居,卞之琳则留在大陆生活。
5、如果你有自己写作的诗歌,希望被点评,
6、在北京偌大的文化人交际圈内,卞之琳先生得以认识了合肥四姐妹之老四张充和。张充和应该小他几岁,亮丽活泼、灵气十足。当时一个刚北大毕业,一个刚考上北大,师兄妹两人倒也谈得来。除了读诗,自然也会有诸多生活当中的哲思和感悟。有书记载,卞之琳还请张充和誊抄过他的诗作,允诺后张充和用毛笔端端正正抄了去,卞之琳又认真、细致地题上了书名。此乃两人难得的一段佳话。
7、知了,知了只叫人睡觉。
8、卞之琳在他的《〈雕虫纪历〉自序》中,对此“单恋”,其实有所述及:
9、两地友人雨,我乐意负责。
10、小镇上有两种声音一样的寂寥:白天是算命锣,夜里是梆子。敲不破别人的梦,做着梦似的瞎子在街上走,一步又一步。他知道哪一块石头低,哪一块石头高,哪一家姑娘有多大年纪。敲沉了别人的梦,做着梦似的更夫在街上走,一步又一步。他知道哪一块石头低,哪一块石头高,哪一家门户关得严密。「三更了,你听哪,毛儿的爸爸,这小子吵得人睡不成觉,老在梦里哭,明天替他算算命吧?」是深夜,又是清冷的下午:敲梆的过桥,敲锣的又过桥,不断的是桥下流水的声音。1932
11、确实,就像诗人自己做的注释所说,“古人有云:‘无之以为用’”,“空灵”的境界既是一种为初始的、也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当老子在《道德经》里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时,强调的正是这一空灵。而这一空灵说到底是心灵的空灵。情以物载,载以空灵。
12、实际上,卞之琳继承了“新月派”的主张,也同时受到法国象征派T.S.艾略特、瓦雷里、奥登等人的影响,并且善于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诗精巧玲珑,联想丰富,跳跃性强,尤其注意理智化、戏剧化和哲理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的内容并进一步挖掘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内涵,充满智慧的闪光和哲理的趣味,被评论家认为是出“新月”而入“现代”,独成一家。
13、身在幽谷,心在峰巅|卞之琳的旅行
14、或者指有一件衣裳挂在那里,因为人儿不来,于是把她身上穿的衣服一点一点的都看清楚了乎?总不至于是泛说一句,如上面青山白云等等一样。故我说这个句子晦涩。
15、卞之琳具知性的一首诗就是她的《断章》。《断章》这首诗选自《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起先只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广、有代表性的一首诗,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受到很多人的喜爱。诗是这样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精简的四句话,描写了四个镜头,不同的意境,不同的心绪,带给读者不同的心境,所以不同的人读《断章》,品读出不同的韵味,有着不同的感受。
16、卞之琳的天下雨也一点不拖泥带水了。新诗还不是美丽的溢露,是一座雕像,是整个的庄严。
17、第52期:诗人阿吾对儿子说,《我们一家都生在河边》
18、孩子,听蜜蜂在窗内着急,
19、自己大约寄住在朋友家里罢,或者住旅馆罢,故曰“客枕”。于是要在天井里盛一只玻璃杯,明朝看天下雨今夜落几寸。这个玻璃杯里所盛的不是水,是天下雨,是诗人一切的意思了,否则世界太抽象了。
20、作为翻译家,他的译作《莎士比亚悲剧四种》代表了中国莎士比亚作品翻译的高成就;
二、卞之琳的诗歌有哪些
1、究竟还只有雨同诗人有关系,朋友未必要你负责,各有各的生活,各有各的甜蜜,或者还如古诗说的“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第三处没消息倒是自己的事。
2、从此,卞之琳成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3、五点钟贴一角夕阳六点钟挂半轮灯光想有人把所有的日子就过在做做梦,看看墙墙头草长了又黄了
4、《断章》是以两组具体物象构成的图景中主客位置的调换,隐藏了诗人关于人生、事物、社会等存在的相对关联关系的普遍性哲学的思考。在诗人看来,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其它事物相对关联而存在的。事物相对关联与运动的变化是永恒的规律。
5、掠过你一丝笑影而去的,
6、抽出来,抽出来,从我的梦深处
7、关于卞之琳,你还可以了解↓
8、他自己后来写书时回忆说,“由于我的矜持,由于对方的洒脱,看来一纵即逝的这一点,我以为值得珍惜、而只能任其消失的一颗朝露罢了。”诗人年轻时不懂爱情,更不会珍惜那纯真而又美好的感觉。可是三年后,他们偶然重逢,忽然发现曾经共同培育的种子居然含苞欲放。
9、第45期:曾卓那棵《悬岩边的树》的孤寂与风姿
10、接着“古人在江边叹潮来潮去;我却像广告纸贴在车站旁。”真是太好了,令我之同情,我仿佛看到卞之琳像一张广告一样贴在火车站上等车。
11、不甘淡如水,还要醉,而抛下露养的青身。
12、蜗牛寂寞的僵死在窗槛上
13、底下写诗人的心跳都跳得令我们之能了解,但一点也不同情他,因为有这一首好诗。
14、而作为才子,他一生苦恋“民国后一位才女”张充和,留下刻骨铭心的遗憾……
15、《断章》一诗写于1935年10月,收入同年出版的《鱼目集》(第1辑第5首,第12页),不仅是诗人卞之琳广为人知的一首诗,也堪称百年中国新诗史上为知名的诗章之一。据称,该诗原是作者一首不甚满意的长诗的中间四行,后来被诗人截取出来单独成诗,故名。这与徐志摩的短诗《沙扬娜拉》的情形很像。
16、“脆弱啊,你的名字叫女人。”鲜少人知道,1958年上译厂推出的经典电影《王子复仇记》的终完成的配音版台词,主要就是根据卞之琳的译本整理而成的。
17、当我们品评着这首小诗的不同凡响的题旨,流连于这首小诗的含蓄隽永的意境之中时,我们为什么还要作茧自缚,像诠释一道深奥的哲学命题那样去对它作枯燥乏味的理性分析呢?
18、也画了佛顶的圆圈,晓梦后看明窗净几。
19、而如此朦胧浪漫的诗,折射在现实中,却是一段爱而不得的忧伤恋事。
20、我就是一个,我开着眼睛,
三、卞之琳的诗歌作品
1、《断章》是卞之琳不朽的代表作。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2、有照片为证,张充和也到海门来过。我在一本书上见过一帧照片,说明她到过海门,是张充和拿了一根钓鱼杆在屋后边垂钓,一副如邻家女孩般怡然自得的模样。边上有谁我不知道,不能确定这次是卞之琳专门邀请她来,可能的情况是,当时海门有一女性在充和父亲办的苏州一中学当教师,后来应邀回到海门主管一所小学的教务,她特别邀请张充和的姐姐临时来教授了一阵,所以,可能她是随自己的姐姐从江南的苏州来江北的海门看望姐姐。因为有卞之琳,我想当然海门也成了张充和特别愿意的一个去处。
3、也可以这样讲:是诗人自己同自己说话,你说你愿意载她,你的船呢?你的船呢?于是自己觉得自己好笑了,这时正在下楼,下楼去罢,南村外一夜开齐了杏花。
4、作者曾说:“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
5、面对着生活中这司空见惯的、往往是以无可奈何的遗憾惋惜和不尽的怅惘回忆而告终的一幕,诗人在下节诗里以别开生面的浪漫之笔作了一个充溢奇幻色彩、荡漾温馨情调的美妙回答。
6、我仿佛脱下了旅衣的老江湖
7、如果我们把“你”当作诗人自己,还有另外的一种解读,这句话是对方的发问:你不是说你愿意载我吗?那你的船呢?载我非要有船不可的呀。女人真是咄咄逼人。诗人回答不上来了,只好请对方下楼去看看那些美丽的杏花了。当然,“你”还有第三种解读,就是指的女主人公,诗人想载她,却一直找不到对方的船,就是说他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让对方知道,尽管如此,他仍希望对方能下楼来,看看这满满的杏花,那可能寄托着诗人欲言又止的对爱情的美好向往,希望对方能懂得。
8、在卞之琳的众多诗歌中,除了《断章》,亦有不少佳作于凝结的诗行中教人理解生活与爱。
9、“明朝看天下雨今夜落几寸。”这个句子真是神乎其神。这个思想真是具体得很,是大家都可以看得见的几寸雨了,然而谁能有这一份美丽呢?
10、第46期:赤子般坦荡的蔡其矫及其诗《川江号子》
11、“抽出来,抽出来,从我的梦深处又一列夜行车。”这是写实,故紧接着一句“这是现实。”这两句十分切实,十分空灵,因为是又一列“夜行车”,故如从“我的梦深处”来了。诸君,车站上的火车来了,不像是从我们的梦深处来了吗?故曰“这是现实”。
12、可怜以浮华为食品,小蠓虫在灯下纷坠。
13、锦袍掩蔽了一切。罪孽镀了金铠甲,
14、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15、但我想,不光是卞之琳心知肚明,连张充和也应是心知肚明的。及至“来还是不来”一说从张充和嘴里说出来时,卞之琳先生已经作古,但即使在世,我想也不会因自己深深爱恋的人那么说而有丝毫不敬不快,因为用“曾经”来形容这两个情意中的男女,我以为是恰当的。1955年,卞之琳45岁,10月1日与青林女士结婚。
16、这首诗是卞之琳先生的代表作。本来是一首长诗中的,作者对自己要求比较高吧,整诗只对这四句比较满意,所以摘出来独立成章,记录一瞬间的感觉,因名《断章》。
17、今天是卞之琳先生的诞辰,让我们再来欣赏几首诗歌,感受诗人的纯粹。
18、灯前的窗玻璃是一面镜子,莫掀帷望远吧,如不想自鉴。可是远窗是更深的镜子:一星灯火里看是谁的愁眼?“我不能陪你听我的鼾声”是利刃,可是劈不开水涡:人在你梦里,你在人梦里。独醒者放下屠刀来为你们祝福。
19、于慈江:“作为一个哲学家似乎首先应该冷静:冷静地徘徊,冷静地玄思。而偏生某些富于哲学头脑的人又那么多愁善感,于是冥冥中却在诗歌的堂奥里发现了他们的洞天。卞之琳便是这样一个人。
20、但梦毕竟是梦,它代替不了现实;装饰也只是装饰,它总会露出虚幻的面目。当第二天红日高照,酣梦醒来,那楼上人"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时,又该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了呢?但相信,那已经尽情地领略了"落花若有意,流水亦含情"的甜蜜梦境的楼上人,定会从常人所有的那淡淡愁绪之中解脱出来,定会以更美好的憧憬,更深沉的爱心,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去的。
四、卞之琳的诗歌集
1、倚着西山的夕阳,和呆立着的庙墙对望着:想要说什么呢?怎又不说呢?驮着老汉的瘦驴匆忙的赶回家去,忒忒的,足蹄敲道道儿──枯涩的调儿!半空里哇的一声一只乌鸦从树顶飞起来,可是没有话了,依旧息下了。
2、自从我来了,天天下雨。
3、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待想象,而把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落在了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意趣的戏剧性关系上。
4、哪能写出如此沉思的文字
5、如果你有自己喜爱的诗词,希望被解读,
6、将有机会参与我们定期举办的线下见面会~
7、我认为《距离的组织》的底蕴,是表现一个思想复杂但是诚实,感觉敏锐细腻,耽于白日梦的青年知识分子,在令人失望的时代里,为灰色氛围所困扰的苦闷与失落感。这首诗没有过分费解,诗人只表达自己的感觉,但却相当真实地表现了大时代的氛围与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
8、————————————
9、第48期:自比稗子或陈皮的余秀华及其诗《我爱你》
10、诗中的“你”实指大名鼎鼎的才女张充和。
11、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12、(1901—1967),原名冯文炳,现代诗人、作家、批评家。在诗歌、小说、散文创作上均有较高造诣。著有小说集《竹林的故事》,长篇小说《莫须有先生传》《桥》等。有《废名集》行世。
13、(内容来自蓝棣之《现代诗名著名篇解读》仅供交流学习)
14、卞之琳先生一生写过很多诗作,其中不乏浓情之作。他著有《数行集》,被称为“汉园之诗人”。汉园,是三诗人一起读书的地方“汉花园”,所以,中国现代文学馆展版上展示了他编的《汉园集》。由中国诗歌学会主办的夏“中国诗人奖”首届颁奖礼于2000年1月在北京举行。这是首个以“中国诗人”为名的荣誉奖项。评选委员会由著名学者、诗人及评论家组成,每年颁发“终身成就奖”和“年度诗人奖”各两名。
15、法律的长枪刺上去自己会折断,
16、可怜以浮华为食品,小蠓虫在灯下纷坠,不甘淡如水,还要醉,而抛下露养的青身。多少艘艨艟一起发,白帆蓬拜倒于风涛,英雄们求的金羊毛,终成了海伦的秀发。赞美吧。芸芸的醉仙光明下得了梦死地,也画了佛顶的圆圈!晓梦后看明窗净几,待我来把你们吹空,象风扫满阶的落红。
17、莫非在自己圈子外的圈子外?
18、当然,就事论事,这首诗完全可以当成一首情诗来读——很多读者正是这么做的。
19、第50期:张二棍的诗《黑夜了,我们还坐在铁路桥下》
20、水有愁,水自哀,水愿意载你。
五、卞之琳的诗歌断章隐含意义
1、卞之琳还是莎士比亚研究专家。1929年,他考入北京大学英文系,便译了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时年十九岁。其代表译著《莎士比亚悲剧四种》更成为中国莎士比亚作品翻译的高成就,他的研究著作《莎士比亚悲剧论痕》是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中的里程碑。
2、作为诗人,他曾师从于“新月派”诗人徐志摩,与“雨巷诗人”戴望舒并称“南戴北卞”,与何其芳、李广田合称“汉园三诗人”;
3、穿衣镜也怅望,何以安慰?
4、创作背景:《断章》创作于1935年10月。据作者自云,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
5、设想你自己在小病中(在秋天的下午)望着玻璃窗片上灰灰的天与疏疏的树影,枕着一个远去了的人留下的旧枕,想着枕上依稀认得清的淡淡的湖山仿佛旧主的旧梦的遗痕,仿佛风流云散的旧友的渺茫的行踪,仿佛往事在褪色的素笺上正如历史的陈迹在灯下老人面前昏黄的古书中……你不会迷失吗在梦中的烟水
6、卞之琳,一九一零年出生江苏海门,一九二九年从上海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就读。
7、忙碌的蚂蚁上树,蜗牛寂寞的僵死在窗槛上看厌了,看厌了;知了,知了只叫人睡觉。蟪蛄不知春秋,可怜虫亦可以休矣!华梦的开始吗?烟蒂头在绿苔地上冒一下蓝烟吧?
8、作者曾说:“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可见诗人主要希望表现一种相对关系,因而创作了此诗。
9、他是个诗人,笔风轻逸,敏感、痴情。
10、英雄们求的金羊毛,终成了海伦的秀发。
11、我想当时,卞之琳是用心良苦的。我也想,作为“世纪名媛”的张充和是诚恳的,也必定是真实的,卞之琳先生尽管诗写得好,也勇敢,在延安还见过他,但他生性内敛、持重,擅长的是书面表达。可能以为自己已用他的“实际行动”早作了“我爱你”的表明,但作为大家闺秀、又在家中排行老幺,生性开朗、随性的充和,愣是“装作”没看见,抑或也没放到心里去,一切以“言语”为准嘛。一对几近十年的“玩伴”终于心隔两处,未能谈到一起、走到一起。
12、在晚年的访谈中,张充和谈到:“我从来没有答应过他,更没惹过他。他是另一种人,很收敛,又很敏感,不能惹,一惹就认真得不得了,我们从来没有单独出去过,连看戏都没有一起看过……(卞)完全是单恋,不过感情很强烈。前后持续的时间大概有十年。我不理他,他就拼命写诗,写了很多无题诗……”
13、点击上方蓝字→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
14、出自现代诗人卞之琳的《断章》,全诗为:
15、卞之琳具有极强的思辨能力,阅读其作品可看到哲理的天光,从而感悟到其诗作超凡脱俗的艺术魅力。
16、李商隐有一句诗写雨真是写得奇怪,这句诗是:“雨不厌青苔。”这雨该是多干净!
17、喂,你杭州?你上海?你天津?
18、信号已经发出,对方也开始回应,“你的船呢?船呢?”既然你是水,那么就应该用美丽的船儿,载着你心爱的姑娘,一起畅游、一起梦想,直到两心相许,直到携手相依。诗人却被问倒,很是焦急苦闷,一时间不知如何回答,然后急中生智地说,“下楼去!南村外一夜里开齐了杏花。”
19、这耐思耐品的一“看”,可谓是风流蕴藉,它使那原本恬然怡然的画面顿时春情荡漾、摇曳生姿,幻化出几多饶有情趣的戏剧性场面来。那忘情于景的“你”定是个俊逸潇洒、云游天下的少年郎,那钟情于人的楼上人定是个寂寞思春、知音难觅的多情女,一个耽于风光,憨态可掬,孰不知一举一动搅乱了几多情丝。
20、诗的前两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撷取的是一幅白日游人观景的画面。它虽然写的是“看风景”,但笔墨并没有挥洒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
六、卞之琳的诗
1、又一列夜行车。这是现实。
2、虽然写的是“看风景”,但笔墨并没有挥洒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象,而把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落在了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戏剧性关系上。
3、首两句句子该是多好,也是平常可有的事情,我在这里,这里不下雨,我走了天天下雨;我没有来,那里不下雨,我来了天天下雨。对于两地友人我很抱歉。其实两地友人未必怎样介意这件事情,诗人自己多情罢了,或者自己心里烦,不喜欢雨,于是雨真是美丽了,因为写了这一首绝妙好诗。
4、睡车,你载了一百个睡眠;
5、与慈江老师亲密接触,面对面体悟和畅谈诗歌魅力!
6、卞之琳于23岁那年夏天从北京大学英文系毕业,秋天时认识了来北大中文系念书的张充和,诗人遇见她,就像着了魔,之后就开始苦恋这位貌美如花的才女。而且此后卞之琳的诗歌创作也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从来不写情诗的卞之琳,开始不停地创作爱情诗歌。
7、“中国诗人奖”首届颁奖礼后不久,当年12月卞之琳驾鹤仙去,一切的美好终结。斯人已逝,终成历史。有一段时间,我抓紧做卞之琳的名人文化工作,可惜成就廖廖,没做成什么大事。奥运会开幕后的2008年8月10日,我与同事一起专门去了一趟北京,拜访其女儿青乔女士,先是商量南通举办文学展的事儿,后来想将卞之琳“书房”搬到正在筹建的市图书馆来,却因暂时没有场地而搁置。
8、请在后台回复你的想法、建议、期望,
9、她是个精灵,擅丹青,通音律,热烈、活泼。
10、古人在江边叹潮来潮去;
11、你的船呢?船呢?下楼去!
12、这一首充满着哲学智慧的诗歌
13、裹了破布条,侏儒的草管也穿得透……”
14、卞之琳(198-2000.2),生于江苏海门汤门镇,祖籍江苏溧水,曾用笔名季陵,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15、《断章》全诗只有四句共34字,但其涵蕴的人生哲理却相当丰富,为人们的欣赏提供了诸多可能性。这首富有哲理的递进诗句,用简单、朴素的语言,展现了一幅清新的画面。
16、——自己站在那里听什么呢?若说声音吗?“莫非在自己圈子外的圈子外?”这时所看见的,“伸向黄昏去的路像一段灰心。”这可见是整天的忙碌之后。我这番话说得太不含糊了,仿佛事无对证似的,可以由我乱说。倘若作者笑我:“我作诗的意思不是这样!”那我的话便没有一点价值了。
17、总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学说,把诗人推进到多维宇宙与多层次现实中。哲学与人文科学的发展,使得诗人对实体与表象、存在与意识、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的关系,有了新的感受,新的认识。我认为,卞之琳写《距离的组织》就是有意识地利用因科学、哲学、人文科学的发展而改变了的诗人的思维与感受来结构一首诗的意境。
18、空灵的白螺壳孔眼里不留纤尘,漏到了我的手里却有一千种感情:掌心里波涛汹涌,我感叹你的神工,你的慧心啊,大海,你细到可以穿珠!可是我也禁不住:你这个洁癖啊,唉!请看这一湖烟雨水一样把我浸透,象浸透一片鸟羽。我仿佛一所小楼风穿过,柳絮穿过,燕子穿过象穿梭,楼中也许有珍本,书页给银鱼穿织,从爱字到哀字——出脱空华不就成!玲珑吗,白螺壳,我?大海送我到海滩,万一落到人掌握,愿得原始人喜欢,换一只山羊还差三十分之倒是值一只盘桃。怕给多思者拾起:空灵的白螺壳,你带起了我的愁潮!我梦见你的阑珊:檐溜滴穿的石阶,绳子锯缺的井栏……时间磨透于忍耐!黄色还诸小鸡雏,青色还诸小碧梧,玫瑰色还诸玫瑰,可是你回顾道旁,柔嫩的蔷薇刺上还挂着你的宿泪。
19、惟因空灵,卞之琳早期的诗,像这首《无题》,便不仅挥发了诗人的哲思,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艺术欣赏与咀嚼的空白之处。譬如,从爱情的角度来说,没能实现的便是一种空,也可以给人留下无限遐想和生发的空间。
20、卞之琳(198-2000.2),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祖籍南京市溧水区,现当代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曾用笔名季陵、薛林等。
1、他晚年自述其写作观念:“我写白话新体诗,要说是‘欧化’,那么也未尝不‘古化’。……就我自己论,问题是看写诗能否‘化古’、‘化欧’。”
2、你这个流氓公差,停住你的毒手!
3、解析:虽然写的是“看风景”,但笔墨并没有挥洒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象,而把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落在了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戏剧性关系上
4、卞之琳的《断章》确实是一首充满哲理的小诗。如果让我来讲的话,我宁愿用辩证法。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在桥上看风景,在你不知道的地方,近处的楼上,有看风景的人,也把你作为“桥”的风景的一部分看去了。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明月装饰了你的窗,这句本身就很美,而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更是妙不可言。全诗用的是白描,却充满了主观和客观的辩证:你在桥上看风景,这是你的主观,但是你却不自觉地成为“桥”的风景的一部分。同样的道理,在楼上看你的人,他不也是“楼”的风景的一部分吗?同样的道理,当然,诗人更加抽象地用了明月的意像,你在观赏明月映窗的美景时,又怎么能知道,
5、曾经叫我梦到过小地震,
6、该诗是“新月派”诗人卞之琳的代表作品。本为作者抽出长诗的一节。该作品含蓄蕴藉,但语言却极朴素、平实,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7、第三处没消息,寄一把伞去?
8、本文摘自初岸文学出品图书《名家读新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9、因此,从哲思上透视卞之琳的诗世界,该是一个佳的角度。然而以往刘西渭、朱自清、废名、李广田诸大家尚来不及选择这样的角度,却多半先在具体诗的诠释及繁琐的形式分析上束缚了手脚。诗到了人们需要细细地解析方能了解的当儿,原是一个成熟的喜征,但若同时忘了‘诗无达诂’的名训则又未免可叹了。”
10、他醉心于新诗技巧和形式的试验,广泛汲取中外诗歌的营养,善于“在微细的琐屑的事物里发现诗”(朱自清语),同时给新诗带来了智性(哲理的诗趣)。
11、往下两行便很神秘了,你说你愿意载我,你的船呢?你的船呢?因为载我我非坐船不可。女人真是咄咄逼人,不管人家的哀愁。这是可以讲的。
12、凭你们光光的脑袋,空空的肚皮,
13、鸢飞,鱼跃;青山青,白云白。
14、那个“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面对着眼前的美景,显然是一副心醉神迷之态,这从他竟没有注意到“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的侧面烘托上就可看出。耐人寻味的是,那个显然也是为“看风景”而来的楼上人,登临高楼,眼里所看的竟不是风景,而是那个正“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这楼上人为何不看风景专看“你”,是什么深深迷住了那双眼,是什么深深打动了那颗心,不得而知。
15、《断章》成为了中国新诗的标杆,但我们对作者卞之琳的了解却少。刚过去的昨天(2021年12月8日)正是卞之琳先生(1910年12月8日—2000年12月2日)111岁的诞辰,借此契机,我们不妨一起来走进卞之琳,读读先生更多的好诗。
16、在一般的儿女交往中有一个异乎寻常的初次结识,显然彼此有相通的‘一点’。由于我的矜持,由于对方的洒脱,看来一纵即逝的这一点,我以为值得珍惜而只能任其消失的一颗朝露罢了。不料事隔三年多,我们彼此有缘重逢,就发现这竟是彼此无心或有意共同栽培的一粒种子,突然萌发,甚至含苞了。我开始做起了好梦,开始私下深切感受这方面的悲欢。隐隐中我又在希望中预感到无望,预感到这还是不会开花结果。仿佛作为雪泥鸿爪,留个纪念,就写了《无题》等这种诗。
17、……然而这个大院中,却又迁来一个寄居者,一个从爱情得失中产生灵感的诗人,住在那个善于唱歌吹笛的聪敏女孩子原来所住的小房中,想从窗口间一霎微光,或者书本中一点偶然留下的花朵微香,以及一个消失在时间后业已多日的微笑影子,返回过去,稳定目前,创造未来。……诗人所住的小房间,既是那个善于吹笛唱歌女孩子住过的,到一切象征意味的爱情依然填不满生命的空虚,也耗不尽受抑制的充沛热情时,因之抱一宏愿,将用个三十万言小说,来表现自己。两年来,这个作品居然完成了大部分。有人问及作品如何发表时,诗人便带着不自然的微笑,十分郑重地说:‘这不忙发表,需要她先看过,许可发表时再想办法。’决不想到这个作品的发表与否,对于那个女孩子是不能成为如何重要问题的……
18、在卞之琳的《无题》中,处处都充满着对爱情本身的预见性和自知性。我想就《无题》来分析说明这一点。正如后来诗人在《〈雕虫纪历〉自序》中坦言:“在一般的儿女交往中有一个异乎寻常的初次结识,显然彼此有相通的‘一点’。由于我的矜持,由于对方的洒脱,看来一纵即逝的这一点,我以为值得珍惜而只能任其消失的一颗朝露罢了。
19、实际上,这首诗原本在卞之琳写的一首长诗之中,但全诗其他句他都不满意,于是删掉了其他,单抽出来这四句独立成章,《断章》的诗名也是由此而来。
20、卞之琳的《无题》之佳,应是无以复加的。这诗是中国传统的爱情无题诗,从组诗的诗思运行上看,从第一章出发,“期望你来”,到第二章的“期望你出去”,第三章的“分离”,第四章的“相聚、别离、相见”,第五章“分离”,章章相连,有条不紊,构思极为严谨。
1、第51期:读诗人兼书法家沈尹默的白话小诗《月夜》
2、其一是从一首完整的长诗中抽出来的片断,其二是人类内心那份失落的、难以言传的情感,而这份内心独特的感受往往能触动人类内心柔软的地方。
3、《断章》一诗的首段(前两行诗)和尾段(后两行诗)一是日景,一是夜景:白天的风景(小桥流水、草树舟船)悦了“你”的目,“你”作为风景里的一点,也悦了更高更远处(楼上)别的观景者的目;夜晚的明月陪伴了“你”的窗户,“你”温抚了别的人的梦。
4、衣襟上不短少半条绉纹,
5、它们既各自独立,自成意境,又彼此联系,具有极其自然的互释互文性。乍一看,这首诗表现的似乎是一环接一环的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6、(于慈江:《“圆宝盒”与“距离的组织”——卞之琳早期诗作的哲理与构思》,《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原《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198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