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孔子名言
1、(释义)孔子说:“如能让我多活几年,到五十岁去学习《周易》,便可以不再有大的过错了。
2、·色厉而内荏(rěn),譬诸小人,其犹穿窬(yú)之盗也与?(出处)《论语·阳货篇第十七》(译文)外表严厉内心虚弱,若用小人来做比喻,大概就像个钻洞爬墙的小偷吧!
3、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摘孔子《论语》(不该说话的时候却抢着去说,这叫急躁;到该说话的时候却闭口不说,这叫隐瞒;不看别人的脸色便随便插嘴,这叫没有眼色。)
4、孔子语录: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摘孔子《大学》(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5、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6、(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高境界。)
7、(语意)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
8、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子《论语》
9、子之所慎:齐、战、疾。
10、子曰:“赐也,女以予多学而知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论语》
11、孔子诞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为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特刊出孔子语录精华100句,以飨读者。
12、(我从十五岁开始致力于学习,三十岁便能自立于社会了,四十岁对各种事理不再迷惑不解,五十岁懂得了自然界的规律,六十岁对听到的事情能领会贯通,并能辨别是非真伪,七十岁时做事能随心所欲,但又不会超出礼法的规范。)
1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14、·圣则丘何敢,然则丘博学多识者也。(出处)《列子·仲尼第四》(译文)我哪敢当圣人,我不过是学问广博知识丰富就是了。
15、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论语》
16、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摘孔子《论语》(君子能够协调左右但并不盲从附和,小人则只会盲从附和而不能和他人和睦相处。)
17、(鸟快要死的时候,叫声是悲切的,人快要死的时候,说话是善良的。)
18、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19、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20、·朝闻道,夕死可矣。(出处)《论语·里仁篇第四》(译文)如果早上悟得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什么遗憾的了!
二、孔子名言及其翻译
1、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
2、(不必担忧财富不多,只须担忧财富不平均,不必担忧人口稀少,只须担忧境内不安宁。……既来了,要使他们安家乐业。)
3、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孔子
4、“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孔子《论语》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面对着实行仁德的事,就是老师在前,也不要谦让。)
7、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摘孔子《论语》(君子一切靠自己,小人处处要求别人。)
8、《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孔子《大学》(《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9、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0、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摘孔子《论语》(如果质朴胜过了文采,就会显得粗野,而文采胜过质朴,也会流于虚浮。只有外表和内心配合适当,才算得上是个君子。)
11、·君子不器。(出处)《论语·为政篇第二》(译文)君子不要像定型的器皿一样,要博学多识,具有可塑性。
12、(在私利面前能够想到道义,遇到危难能够挺身而出,虽然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也没有忘记平生的诺言,这样就可以说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了。)
13、孔子语录:《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孔子《大学》(《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14、(如果质朴胜过了文采,就会显得粗野,而文采胜过质朴,也会流于虚浮。只有外表和内心配合适当,才算得上是个君子。)
1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16、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7、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及所哺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颜渊》
1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摘孔子《论语》(只要身居上位的人自己行为端正,那么就是不发命令,下面的人也会照着去做;如果他的行为不正,即使发布命令,下面的人也不会服从。)
19、(出处)《论语·季氏篇第十六》(译文)生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经过学习以后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再去学习的,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还不学习的人,这种人就是下等的人了。
20、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三、孔子名言
1、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摘孔子《论语》(年轻人是可怕的,因为怎么能知道他的将来不如我们现在呢?但如果一个人到了五十岁还默默无闻,他也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
2、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3、(不该说话的时候却抢着去说,这叫急躁;到该说话的时候却闭口不说,这叫隐瞒;不看别人的脸色便随便插嘴,这叫没有眼色。)
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5、解释:正确的话,能不听从吗?必须认真改正错误,才算可贵。恭顺的话,能不使人高兴吗?
6、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7、解释: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才肯相信。
8、君子可欺也,不可罔也。
9、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论语》
10、·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出处)《论语·为政篇第二》(译文)把正直的人提拔到不正直的人之上,老百姓就会服从;把不正直的人提拔到正直的人之上,老百姓就不会服从。
11、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摘孔子《论语》(能够达到仁的境界为好,如果在各方面达不到仁的境界,怎么能算得上是有智慧的人呢?)
12、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1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 《论语》
14、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孔子《论语》
15、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摘孔子《中庸》(天地的法则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诚一不贰,化育万物,不可测度。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长远。)
16、·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出处)《论语·颜渊篇第十二》(译文)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
17、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
18、·人胥知生之乐,未知生之苦;知老之惫,未知老之俟;知死之恶,未知死之息也。
19、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2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论语》
四、孔子名言英语作文
1、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2、子曰:“其言之不祚,则为之也难。”——《宪问》
3、·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出处)《论语·雍也篇第六》(译文)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智者好动,仁者好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4、(出处)《论语·阳货篇第十七》(译文)整天吃饱了饭,什么心思也不用,这种人真是太难教育了!不是还有赌博和下棋的游戏吗?做做这些,还像个贤人的样子(总比无所事事的强)。
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摘孔子《论语》(君子的心胸坦荡开朗,小人的心胸则狭隘忧愁。)
6、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孔子《论语》
7、(如果财富能够争取得到,即使让我手执马鞭去做一个车夫,我也去做,但如果追求不到,还不如去干我喜欢的事。)
8、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9、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大学》
10、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
11、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论语》
12、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中庸》(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13、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雍也》
14、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解释:用功读书便忘记了吃饭,陶醉在学问里,便忘了忧愁,不知道衰老要到来。
15、言必信,行必果。——孔子
16、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17、(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去苦苦思索,结果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18、(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19、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茍而已矣。
20、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
五、孔子名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1、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摘孔子《论语》
2、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
5、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摘孔子《中庸》(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6、·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出处)《论语·子罕第九》(译文)在外事奉公卿,在家孝敬父兄。
7、解释:君子在九个方面多用心考虑:看,考虑是否看得明白;听,是否听的清楚;脸色,是否温和;态度,是否庄重恭敬;说话,是否忠诚老实;做事,是否认真谨慎;有疑难,考虑是否应该询问请教别人;发火发怒,考虑是否会产生后患;见到财利,考虑是否合于仁义。
8、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孔丘《论语.季氏》
9、·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出处)《论语·里仁篇第四》(译文)贫穷低贱,这是人人都厌恶的,但如果不是用仁道的方式摆脱贫贱,君子是不会去做的。
10、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摘孔子《论语》(生下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经过学习才知道的人是次一等,遇到困惑才学习的人是又次一等,有了困惑而不学习的,这是下等的人。)
11、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摘孔子《大学》(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12、·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出处)《论语·卫灵公第十五》(译文)君子求自己,小人求别人。
13、·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出处)《中庸》(译文)喜欢研究学问的,就接近有智慧了;能够努力行善的,就接近仁了;知道什么是羞耻,就接近勇了。
1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出处)《论语·述而篇第七》(译文)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自己就可以改正。
15、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摘孔子《论语》(聪明的人喜欢水,因为他性情活跃象水一样流动不息,仁慈的人喜欢山,因为他心地淳厚象山一样厚重。聪明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聪明的人乐观,仁慈的人长寿。)
1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7、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18、(语意)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变化和影响,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
19、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摘孔子《论语》(每天懂得一些自己所不知道的,每月不忘记自己所已经掌握的,可以说是爱好学习了。)
20、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之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
六、孔子名言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
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摘孔子《论语》(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这才是求知的正确态度。)
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5、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6、“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论语》
7、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孔子《论语·子路》
8、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论语》
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论语》
10、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孔子《论语》
11、解释:孔子说: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深奥的道理;中等资质以下的人就很难让他了解深奥的道理了。
12、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
13、(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14、·至言去言,至为无为。
1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摘孔子《论语》(我每天都多次对自己进行反省: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以诚相待?对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已经温习?)
16、孔子名言名句短小精悍,寓意深远,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7、解释:懂就就懂,不懂就说不懂,才是聪明人。
18、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论语》
1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孔子《中庸》
2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解释:一个真正的有责任的人,必须具有坚韧的意志,因为他背负的责任重大而实现的道路很漫长。因为以仁为自己的责任,所以是重大的责任。因为以生命的结束作为任务的结束,所以实现仁的道路是漫长而遥远的。
1、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2、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论语》
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4、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5、·君子忧道不忧贫。(出处)《论语·卫灵公第十五》(译文)君子只担忧学不到道,而不担忧贫穷。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7、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论语》
8、(只有女子和小人难相处,亲近了,他们说你不庄重;疏远了,他们又会怨恨你。)
9、·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出处)《中庸》(译文)道不离开人而存在。如果有人离开人去修道,那他修的就不是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