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说说网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精选文案62句)

一、曹论战

1、本文直接叙述历史事件的文字是很少的,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来,作者是把写作的重点放在曹刿这个历史人物的身上了。怎样描述这个人物呢?作者着重写了曹刿和乡人的两句话,即“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两句话是十分出色的。它直接表现了曹刿那卓越的见识和果敢的作为,使得这个人物一出场,就让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外,这两句对话也从侧面告诉了我们,“乡人”是不明事理的,“肉食者”是腐朽无能的,从而,又在人物与人物之间的衬托、对比当中,更进一步地、突出地表现了曹刿的性格特征。两句简单的对话在刻画人物上就起了这样重要的作用。

2、(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3、原文:《曹刿论战》(作者)左丘明(朝代)先秦

4、公将鼓之:名词用为动词。击鼓。

5、肉食者鄙(鄙:浅陋,这里指目光浅短)

6、译文: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你的。

7、小大之狱狱:古义:官司、案件今义:监狱

8、(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9、所谓三十六峰,不是实指,乃概略之数。黄山有天都、莲花等三十六大峰,玉屏、始信等三十二小峰。

10、*(这是)尽了本职一类(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着去。

11、再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又一次。

12、稍后,鲁庄公也亲自领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八月鲁与齐师战于乾时,鲁军大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死公子纠。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这就是文章所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

13、既克,公问其故(克:战胜)

14、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5、十年春(shíniánchūn),齐师伐我(qíshīfáwǒ)。公将战(gōngjiāngzhàn),曹刿请见(cáoguìqǐngjiàn)。

16、《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编年体”,即按年代顺序记事)。叙述春秋时期各国的重要史实,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的。又叫《左氏春秋》。

17、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18、望其旗靡(靡:倒下)

19、弗敢专也(专:独自享有,独自专有)

20、并且,庄公面对曹刿以考问的方式所作的提问,逐一进行了如实回答,其态度十分认真平和。庄公在回答中,讲述了自己在执政上三个方面的事情:一是衣食必分人;二是祭品不敢有加;三是察狱有情。

二、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

1、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根据实情向神禀报。”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赐福来保佑您的。”

2、《曹刿论战》是《左传》中间的一个篇目,其中曹刿认为能够打败齐师的原因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就是曹刿认为能够打败齐国的原因。

3、也就是说,曹刿本身就和鲁国国君是亲戚关系,加上他又是鲁国大的贵族之自然有资格让鲁国国君和大臣们听他高谈阔论。事实上,假如曹刿真的是一个毫无背景的平民,不要说一个国君与众多大臣,就是一个大型企业的老板与高管,也不可能坐在一起,听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给他们讲如何管理、如何经营、如何规划的;更不会因为他讲的好,就直接把公司的管理权交给他。

4、全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略写。这样安排,突出曹刿的深谋远虑。(我们老师讲的,不会错的)

5、他想做件价值千金的皮大衣,于是就去和狐狸商量,直接向狐狸索要皮毛;他想办桌味道鲜美的牲祭,于是就去同羊儿商量,直接向羊索要羊肉。话还没说完,狐狸和羊儿便都躲藏了起来。

6、他回答说:“先看权力职责,它有有两个特点:一是权力来源于他人授权;二是依规则及程序办事。再看巨婴控制,它也有两个特点:一是以自己是这个世界的评判者以及全能控制者;二是会发生认知错觉,以为意念能够控制他人及事物。”

7、治理国家,还必须把德政和刑罚结合起来,用德政来治理百姓、用刑罚来纠正邪恶,这样百姓才能安居乐业、邪恶才能消除。

8、答: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9、②十年春,齐师伐我。(攻打,讨伐)

10、(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1、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

12、曹刿:春秋时鲁国大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13、信是君子的一个道德标准,它不仅表现在个人品德上,还体现在国家之间,如果国家之间的结盟不是建立在信的基础上,即使结盟也没有任何意义。

14、*(1)有爱国心与责任感。

15、稍后,鲁庄公也亲自领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八月鲁与齐师战于乾时,鲁军大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死公子纠。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

16、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7、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8、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19、齐与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都在今山东省,齐在东北部,鲁在西南部。公元前697年,齐襄公即位,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

20、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三、曹论战刿拼音

1、比较并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兵车,与齐军在长勺展开战斗,庄公准备击鼓。曹刿说:“还不行。”齐国人打了三通鼓。曹刿说:“可以了。”齐军大败,庄公准备追上去。曹刿说:“还不行。”下车,细看齐军的车辙,然后登上车前横木远望,说:“行了。”就追击齐军。

3、次年齐襄公为公孙无知所杀。第三年春天,齐人杀死公孙无知,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稍后,鲁庄公也亲自领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八月鲁与齐师战于乾时,鲁军大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死公子纠。

4、牺牲玉帛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今义: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7、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8、文言文象征着语文之精髓。然而它的抽象之美让很多童鞋无法一下子领悟。所以,一提起文言文,相信很多学生都内心惶恐,感觉无从下笔去系统学习文言文。以下小康将带你遨游文言文世界,领略学习文言文的乐趣,你会发现文言文可以这样系统学习,也是极好的!

9、《曹刿论战》中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一鼓作气

10、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什么?

11、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2、本文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故紧紧围绕“论战”来选取材料。第一段通过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强调人心向背是取决于战争胜负的首要条件,突出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第二段简述曹刿指挥鲁军进行反攻、追击和后取得胜利的过程,显示曹刿的军事指挥才能,为下文分析取胜原因作伏笔;第三段论述取胜的原因,突出曹刿善于抓住战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术思想。全文叙事清楚,详略得当,人物对话准确生动,要言不烦,是《左传》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13、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

14、从鲁庄公身上获得启示主要是反面的、领导与人民的关系方面说。

15、在这首词中,作者仿佛在读者面前打开一座神界仙山,想象丰富,情思变化多端,笔触多样,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幅千姿百态的秀丽景色,使人应接不暇。

16、本文以曹刿为主、鲁庄公为宾,通过他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阐明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采取的战略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等。

17、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18、*战前:鲁浅陋;曹有远谋。

19、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0、之:①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这件事)②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

四、曹刿论战翻译

1、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2、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上一篇上一篇:自创现代诗(精选文案61句)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foo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