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说说网

李清照武陵春原文(精选文案90句)

一、李清照武陵春

1、一亡国沦落之恨。当时金人进犯,国家败亡,靖康之变亦是之耻,虽说有南宋撑着半个宋朝,但这何尝不是所有宋人的屈辱,况且就这半个宋朝,还一味地言和苟安。李清照虽为女子,却是女中丈夫,不然何以写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慷慨激昂的诗句?

2、(③)陆游著,马亚中、涂小马校注《渭南文集校注》卷三十五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103页。

3、风停了,尘土里带有花的香气,花儿已凋落殆尽。日头已经升的老高,我却懒得来梳妆。景物依旧,人事已变,一切事情都已经完结。想要倾诉自己的感慨,还未开口,眼泪先流下来。听说双溪春景尚好,我也打算泛舟前去。只恐怕双溪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我许多的忧愁。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当年她是五十三岁。那时,她已处于国破家亡之中,自己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离异乡,无依无靠,所以词情极其悲苦。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4、《武陵春》下阙以“闻说”、“也拟”、“只恐”六字点出内心复杂的情感,“闻说”后有惊喜,有心动,“也拟”是已经打算春游散心,“只恐”表明了自己的担忧,春游可谓是一波三折。六字既使人感受到词人心理变化过程,又令人不由得猜想词人复杂的情感。“春尚好”是美景与内心的沉重形成强烈对照,作者想到春光尚好,打算“泛轻舟”,但内心痛苦,实在无心赏景,经历内心的挣扎,终赏春光并未成行,原因竟是担心双溪的小舟载不动内心的愁苦。此句是作者直抒胸臆的点睛之笔。

5、古代写“愁”的诗句不少,李煜“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春水喻愁;《相见欢》中有“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以丝喻愁。李白则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夸张地表现了愁思之绵长,愁在诗人眼中有了长度。李清照将“愁”载到船上,运用的比喻修辞手法中,又有夸张的成分,化抽象的情感为具体可感的物质,化无形之愁为有重量的实物,将愁写得具体,愁有了重量,重到连船都载不动,可见愁之沉重。将愁写得具体可感感的不只李清照一人。在李清照之前,苏轼《虞美人》中有“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李清照此句或许有所借鉴,然而李清照不露痕迹地表现愁之沉重,超凡脱俗。

6、“知人论世”探求“愁”的根源,李清照《武陵春》中的“愁”涵义更广更深。这是《武陵春》中“愁”的第三重境界。

7、王步高,东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清华大学外聘兼职教授,江苏省中华诗学研究会顾问,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本栏目近期内容选自其精品课程“唐宋诗词鉴赏”中的精华部分。

8、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在这里,“只恐”一词起到转折传神的表达作用,充分表达了词人心中的痛苦与哀愁是纵使“春尚好”、“泛轻舟”也无法消除的。

9、日晚:一作“日落”,一作“日晓”。梳头:古代的妇女习惯,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梳妆打扮。

10、人教版九年级。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号易安居士,宋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章丘西北)人,居济南。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11、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2、fēnɡzhùchénxiānɡhuāyǐjìn,rìwǎnjuànshūtóu。

13、此词上片极言眼前暮春景物的不堪入目和心情的凄苦之极;下片则进一步表现其悲愁之深重,并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新颖艺术手法来表达悲愁之多。

14、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李清照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之情。作者简介: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人。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作品原文: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赏析:此词上片极言眼前暮春景物的不堪入目和心情的凄苦之极;下片

15、双溪在金华的城南,一个叫东港,一个叫南港。《浙江通志》当中,有讲“东港源出于东阳县的大盆山”。

16、单就李清照词中的“愁”而言,不同时期的作品,愁的滋味亦不同。《醉花阴》中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是暂时的别愁。《武陵春》中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是沉重的离愁,尚可直抒胸臆话愁情。到了写作《声声慢》时,“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就不再是直抒愁情可以了结的了,愁可谓是无穷无尽。

17、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8、词人似乎不想沉湎于这种哀痛的情绪中。于是在下片,她想走出去,走出这个环境中,让自己换换心情,让自己振作起来,让生活过得鲜亮一些。

19、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在群星璀璨的宋词中,易安词独树一帜,“别是一家”,人称“易安体”,“婉约词宗”。沈谦《填词杂说》中“男有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20、蔡宏.一阙清词照古今——易安词《武陵春》浅析(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

二、李清照武陵春原文

1、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2、wénshuōshuānɡxīchūnshànɡhǎo,yěnǐfànqīnɡzhōu。

3、下片讲到“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4、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5、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6、15大锦囊,110个常用词牌,助你踏上写诗之路,让你填词游刃有余!

7、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8、根据王仲闻的《李清照集校注》考订,这首词作于绍兴五年,1135年,李清照写在金华,“金华”就是现在的浙江金华。而且这首词里明明白白提到“双溪”,“双溪”就是金华的两条河。

9、唐宋诗鉴赏辞典(M).武汉:崇文书局,200

10、三身世飘零之痛。李清照出生于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善属文,工于词章;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家中藏书甚丰,文学氛围浓厚,可谓是书香门第。自小耳濡目染,环境熏陶,加之李清照聪慧过人,“才高学博,近代鲜伦”。到了后来,更是贵为“词国皇后”,“词压江南,文冠塞北”。但是却大半生饱受飘零之苦之艰,国破家亡,流离失所,悲宋室之不振,叹自身之孤苦。结语:这样的“愁”,真是大愁里有小愁,愁上加愁,怎么能是双溪那一叶小蚱蜢舟所能载动?李煜的亡国之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的相思之愁“飞红万点愁如海”,易安居士的国恨家愁,把这首词,都压得沉甸甸啊!

11、双本精装,双色印刷,天作之合。

12、说起易安居士,说她是写“愁”的大师一点也不为过。流传下来的词中,居然有十来首里面都带着“愁”字!在闺阁时有闲愁,结婚后有相思之愁;离家时有思乡之愁,国破时有亡国之愁……我们来看看这些美得不要不要的“愁”:

13、经历了几年担惊受怕和浪迹漂泊,李清照已尝尽人生的悲凉苦痛,在步入老年时,突然得到一个男人的“真心”关爱,一向多愁善感的李清照为之感动了,姐弟俩商量后,李清照和张汝舟走到了一起。

14、从节令来说是暮春季节,风停了,花都落到地面上来了。“日晚”是时间很晚了,还懒得梳头,是一种反常,这两者的意境与《凤凰台上忆吹箫》有几分相似。

15、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6、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兵荒马乱中人们共有的离恨别绪。李清照将时代的悲哀用巧妙的手法融进了自己有限的艺术境界里,从而使本词具有了典型性。因此这首词不仅获得了艺术审美价值,而且也赢得了社会审美意义。

17、尘香:落花触地,尘土也沾染上落花的香气。花:一作“春”。

18、李清照的《武陵春》全词是: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19、⑵尘香:落花触地,尘土也沾染上落花的香气。花已尽:《词谱》、清万树《词律》作“春已尽”。

20、新课标提出了欣赏文学作品的情感要求,感悟诗词的情感,分析并探究内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中之重。“婉约词宗”李清照的词表达的的思想感情深刻,内涵丰富,可谓“别是一家”,《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成为千古名句,对《武陵春》中“许多愁”的内涵进行探究,意义重大。

三、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1、“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在这里,千古易安的才情再次显现。

2、字意在词里,愁思在词外。

3、zhǐ kǒnɡ shuānɡ xī zé měnɡ zhōu,zǎi bù dònɡ xǔ duō chóu。

4、而此时,她经历了国家的毁灭,恩爱丈夫的离世,再婚、离婚的风波,这苦难实在太多了。即使她想倾诉这无尽的苦楚,但万语千言一起涌上心头时,话还没有说出口,泪水早已潸然而下。“欲语泪先流”,欲语终究无语,这无声的眼泪才是沉痛的情感。

5、词的上阙通过环境的描绘,神态动作的描写,塑造了一个愁苦的词人形象。这是《武陵春》中“愁”的第一重境界。

6、先:一作“珠”,沈际飞《本草堂诗余》注:“一作珠,误”。《崇祯历城县志》作“欲泪先流”,误删“语”字。

7、这首词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诗歌中用比喻,是常见的现象;然而要用得新颖,却不易。好的比喻往往将精神化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这首词里,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同样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愁”,但她自铸新辞,而且用得自然妥帖,不着痕迹。读者说它自然妥帖,是因为它承上句“轻舟”而来,而“轻舟”又是承“双溪”而来,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构成了完整的意境。

8、词的首句写当前所见,本是风狂花尽,一片凄清,但却避免了从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用“风住尘香”四字来表明这一场小小灾难的后果,则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均在其中,出笔极为蕴藉。上片主要描述了眼前景色之不堪、心情之凄楚。

9、⑵尘香:落花触地,尘土也沾染上落花的香气。花:一作“春”。

10、形似蚱蜢的小船。古诗词中的作者常用“舴艋舟”形容小船。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出自宋代李清照的《武陵春·春晚》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译文风停了,尘土里带有花的香气,花儿已凋落殆尽。日头已经升的老高,我却懒得来梳妆。景物依旧,人事已变,一切事情都已经完结。想要倾诉自己的感慨,还未开口,眼泪先流下来。听说双溪春景尚好,我也打算泛舟前去。只恐怕双溪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我许多的忧愁。

11、⑷物是人非:事物依旧在,人不似往昔了。

12、听人说双溪的春色还不错,那我就去那里划划船,姑且散散心吧。唉,我真担心啊,双溪那叶单薄的小船,怕是载不动我内心沉重的忧愁啊!

13、这是一首小令,作于南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当时李清照避乱南逃,居于浙江金华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这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情感。

14、原来,张汝舟早就知道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学家,他猜想李清照手里一定有很多值钱的宝贝,娶到李清照,就等于娶回了那些宝贝。其实,李清照和赵明诚收集的珍宝,大多数都在逃难的途中丢失了,剩下的只不过是一点点,而李清照却看得比自己的命还重要,想要让她吐出这些宝物,简直比登天还难,张汝舟心里惊呼上当。他开始撕掉虚伪的面纱,露出了卑鄙无耻的嘴脸。他先是对李清照冷眼相对,恶语相向,后来竟然是拳脚相加,市井无赖的本性一展无遗。

15、又如《清平乐》中“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的悲伤,《孤雁儿》中的悼亡情绪,都是在国破家亡、孤苦凄惨的生活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她的这部分词作正是对那个时代的苦难和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

16、《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回忆当年的“胜赏”,都将过去的美好生活和今日的凄凉憔悴作对比,寄托了故国之思。

17、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番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18、词的下阙,有感情的转变,写到双溪的春光尚好,一幅众人游春的热闹场景浮上心头,叙写一笔赏春光的打算,转念想到自己愁苦之沉重,怕是双溪的小舟载不动,直抒胸臆,表达自己愁苦之重。这是《武陵春》中“愁”的第二重境界。

19、暮春时节,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美好,但词人却兴致不高,她甚至连梳洗打扮的心情都没有。她赖在床上,不用出去见人,也没有人来看她,更没有“悦己者”,她完全没有梳洗的动力。

20、我们再来细看看她《武陵春》里的“愁”:

四、李清照武陵春拼音版(含文字注音版)

1、综上所述,《武陵春》是字字血泪,处处露愁情,课堂教学时分层次探析“愁”,是贯彻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体现。《武陵春》一词是名篇经典,对这首堪称典范的词的思想感情深入探究是必要的,也是意义深远的。

2、恼人的风雨停歇了,枝头的花朵落尽了,只有沾花的尘土犹自散发出微微的香气。抬头看看,日已高,却仍无心梳洗打扮。春去夏来,花开花谢,亘古如斯,唯有伤心的人、痛心的事,令我愁肠百结,一想到这些,还没有开口我就泪如雨下。听人说双溪的春色还不错,那我就去那里划划船,姑且散散心吧。唉,我真担心啊,双溪那叶单薄的小船,怕是载不动我内心沉重的忧愁啊!

3、这首词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上阕侧重于外形,下阕多偏重于内心。“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这里所写的“日晚倦梳头”,是另外一种心境。这时她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华,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索寞。因此她日高方起,懒于梳理。“欲语泪先流”,写得鲜明而又深刻。这里李清照写泪,先以“欲语”作为铺垫,然后让泪夺眶而出,简单五个字,下语看似平易,用意却无比精深,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一下子倾泻出来,感人肺腑、动人心弦。

4、古人云:文似看山喜不平。这首词就巧妙地做到了这一点。上片的“尘香”、“倦梳头”给人造成了一定的“误解”或故意设置疑问,经过我们的分析,正确的解释被呈现出来。从上片某句“欲语泪先流”的悲伤,到下片首句“双溪春尚好”的短暂轻盈,再到末句“载不动许多愁”的无尽愁绪,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既巧妙地写出了女词人微妙的心理变化,又给读者带来了无穷的艺术享受和感同身受的哀叹。

5、⑶日晚:一作“日落”,一作“日晓”。

6、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就说:“‘载取暮愁归去’相反,与‘遮不断愁来路’、‘流不到楚江东’相似,分帜词坛,孰辨雌雄?”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也说:“又凄婉,又劲直”。杨慎也说到:“秦处度《谒金门》词云‘载取暮愁归去’、‘愁来无著处’是从此翻出。”梁令娴《艺蘅馆词选》又(说):“此盖感愤时事之作。”吴衡照的《莲子居词话》也评后说:“悲深婉笃,犹令人感伉俪之重。”

7、说:一作“道”。“尚好”:一作“向好”。双溪:水名,在浙江金华,是唐宋时有名的风光佳丽的游览胜地。有东港、南港两水汇于金华城南,故曰“双溪”。

8、风停了,花儿已凋落殆尽,只有尘土还带有花的香气。抬头看看,日已高,却仍无心梳洗打扮。事物依旧在,人不似往昔了,一切事情都已经完结。想要倾诉自己的感慨,还未开口,眼泪先流下来。

9、⑺拟:准备、打算。也拟:也想、也打算。宋姜夔《点绛唇》:“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辛弃疾《摸鱼儿》:“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轻舟”,《汇选历代名贤词府》、清陆昶《历朝名媛诗词》作“扁舟”。

10、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11、“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12、是指李清照写的那首吗,如果是那讲的就是作者在经历了国破家亡后写作者的沉重悲哀以及无奈的愁绪

13、作者介绍: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14、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这首词写李清照在经历国破家亡的悲痛的感情。暮春的暴雨后,花被雨水打落,已化为尘土,词人睹物思人,心情十分悲痛,与花的形态也十分相似。在李清照的词中,这些花都是清新脱俗,精致典雅的象征,更是是自己才华横溢、晓畅诗书、孤傲一世的象征,达到人花合一的境界。

15、在流离生活中她常常思念中原故乡,如《菩萨蛮》写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蝶恋花》写的“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都流露出她对失陷了的北方的深切怀恋。她更留恋已往的生活,如著名的慢词《永遇乐》,回忆“中州盛日”的京洛旧事。

16、晚春一般表达了作者感时伤春,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而这里的春,是作者看到春景依旧而物是人非的愁绪,还有点惜春自伤的感觉。另外“春尚好”陡增了轻快的感觉,描绘出一瞬间的心情,和后文“只恐”等一起显得跌宕起伏

17、wùshìrénfēishìshìxiū,yùyǔlèixiānliú。

18、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李清照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其时金兵进犯,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孑然一身,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19、风停了,尘土里带有花的香气,花儿已凋落殆尽。日头已经升的老高,我却懒得来梳妆。景物依旧,人事已变,一切事情都已经完结。想要倾诉自己的感慨,还未开口,眼泪先流下来。听说双溪春景尚好,我也打算泛舟前去。只恐怕双溪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我许多的忧愁。

20、⑹闻说:清叶申芗辑《天籁轩词选》作“闻道”。双溪:水名,在浙江金华,是唐宋时有名的风光佳丽的游览胜地。有东港、南港两水汇于金华城南,故曰“双溪”。《浙江通志》卷十七《山川九》引《名胜志》:“双溪,在(金华)城南,一曰东港,一曰南港。东港源出东阳县大盆山,经义乌西行入县境,又汇慈溪、白溪、玉泉溪、坦溪、赤松溪,经石碕岩下,与南港会。南港源出缙云黄碧山,经永康、义乌入县境,又合松溪、梅溪水,绕屏山西北行,与东港会与城下,故名。”春尚好:明程明善辑《啸余谱》作“春向好”。

五、李清照武陵春注音版

1、⑸泪先:《彤管遗编》、《彤管摘奇》作“泪珠”,沈际飞《本草堂诗余》注:“一作珠,误”。《崇祯历城县志》作“欲泪先流”,误删“语”字。

2、拟:准备、打算。轻舟:一作“扁舟”。

3、宋代词人李清照所作的《武陵春》全文及注音如下:

4、⑶日晚:《花草粹编》作“日落”,《词谱》、《词汇》、清万树《词律》作“日晓”。

5、原文: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首《武陵春》是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全词一长三叹,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这首词继承了传统的词的作法,采用了类似后来戏曲中的代言体,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6、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7、⑹说:一作“道”。“尚好”:一作“向好”。双溪:水名,在浙江金华,是唐宋时有名的风光佳丽的游览胜地。有东港、南港两水汇于金华城南,故曰“双溪”。

8、作者先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用形象的比喻(“载不动”的愁),抒发愁之重,重得无法承载。

9、我们要了解一个人,要论述他的时代背景。知名特级教师余映潮就很注重“知人论世”的学习方法,他曾在《余映潮谈阅读教学》一书中主张要注重课前的铺垫,包括作者和写作背景的铺垫。“知人论世”的方法在古诗词学习中意义非同一般,教师在进行《武陵春》教学时,对词进行鉴赏,需要了解这个人的经历、性格品性以及时代背景,李清照借助《武陵春》要抒发什么思想感情是由她的人生经历决定的,是与她周围的环境和时代背景密切相关的。沿着这个思路深究下去,发现李清照《武陵春》中的“愁”内涵丰富。

10、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上一篇上一篇:白居易忆江南是词还是诗(精选文案122句)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foo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