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捕蛇者说原文及翻译
1、捕蛇而不纳税,对蒋氏来说,到底是“利”还是“害”,钱老师在课堂上对此花了大量笔墨,使学生明白领悟“利”“害”,实现对文本重点的有效突围。
2、生:“以啮人,无御之者。”
3、难能可贵的是,钱老师的语文课堂,因融入了自读习惯的养成、质疑意识的树立、批判精神的培养而独树一帜。他的导引,因融入了常态的课堂情境而浑然天成,更因淡化了训练的技术痕迹而炉火纯青。
4、汤:两个“思考”既引导品味行文妙处,又激起学生探究欲望。陈:静水流深,课堂因思考而有深度。
5、陈:“利”是一个意蕴丰富的词,教师捕捉到了,并鲜明地把它呈现于学生面前,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重点内容。汤:想起了曹明海先生的一句话:“语词是沉默而孤立的,当它处在一个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时,这个词就会被另一些词唤醒,具体的意义开始觉醒。”以此评之,该是多么贴切。
6、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7、生:“触风雨,犯寒暑”。
8、师:是“各种”的意思。“杀三虫”,杀死人体内的各种寄生虫。还有表示“医治好”的是哪个字?
9、师:“毒”字解释为怨恨。这个“毒”字与前面
10、师:“貌若甚戚者”的“戚”是什么意思?
11、生:“劳累得”外面的括号是多余的。
12、捕蛇者说》以独特的写法(衬托、对比)尖锐、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下赋税的苛酷,揭示了广大人民遭受的苦难不幸,表现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对残暴统治的强烈愤恨。文章通过对蒋氏三代宁可冒死捕蛇而不愿受苛政暴敛之害的描写,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横征暴敛的残酷,反映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
13、这里有两个“毒”字要注意一下,开头写什么“毒”?
14、师:这就对了。这一篇的中心思想是“赋敛毒于蛇”,另一篇则是“苛政猛于虎”。这两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基本相同的,但是写法不同——不一样在哪里?(学生议论)
15、以“奇”为境,提升教学品位
16、蒋氏(听了),更加悲伤,满眼含泪地说:“您是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我这差事的不幸,还不如恢复我赋税遭受的不幸那么厉害呀。如果从前我不干这差事,那我早已困苦不堪了。
17、师:这不叫抄袭。这叫什么呢?(板书:脱胎)
18、师:对!这一段是文章的重点。我们在读的时候,特别要注意其中的对照描写。下面,我们继续看下去。
19、。《苛政猛于虎》当然也有蓄势,但比较简单。而这一篇呢?特别讲究蓄势,所以人家评论它“立意非奇,奇于蓄势”。这就是这篇文章的特色。
20、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进行鉴赏文本活动,真乃大手笔。而对“蓄势”这一抽象概念的阐释,钱老师深谙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运用生动幽默的比喻,使学生饶有兴致地跟随着他进入学习的新领域,创造教学的新境界。学生以“蓄势”为路径,再度认知文本,并获得感性认知。钱老师又顺势而“导”,让学生在与《苛政猛于虎》的比较阅读中,理解了“立意非奇”,轻灵自然。可钱老师似乎欲罢不能,后布置独具匠心的读写结合作业,简析《捕蛇者说》。这个作业难吗?很难。但是聆听了钱老师那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课堂教学,又觉得并不难。
二、捕蛇者说原文及翻译视频
1、居:面向全体,检查自读,对“讲者”“听者”有不同要求,但都不离“字句落实”,为本课定调,是为“实”语文也。汤:先讲文段意思,从内容出发,再落实字句,“反弹琵琶”,文言文字词句的学习实在了,生动了,也更有效了。
2、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3、专其利:独占这种(捕蛇而不用交税的)好处。则:却。死于是:死在(捕蛇)这件事上。是,代词,这件事。今:现在。嗣:继承。为之:做捕蛇这件事。几(jī):几乎,差点儿。。几死者:几乎死掉的情况。数(shuò):屡次,多次。言之:之,音节助词,无实义。
4、汤:“势”字点得好。居:悟语句之深意,赏排比之精妙。
5、师:很好。从这一自然段来看,正因为蒋氏受其害三世,所以他讲起这件事的时候,不是高兴,而是怎么样?
6、陈:将“捕蛇”和“纳税”两件事联结起来,离文本主旨又近了一步。汤:主旨与主线合二为有机交织,让课堂顿时充满智慧的光芒。
7、师:惊吓、害怕。解释为“害怕”的话,那么理解成谁“哗然而骇”比较准确?
8、我很同情他,就说:“你怨恨这差事吗?我将要告诉管理政事的人,让他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
9、师:他说这篇文章是抄袭《苛政猛于虎》(生笑)
10、我很怜悯他,就说:“你怨恨这差事吗?我准备去告诉掌管这事的官吏,让他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你看怎么样?”
11、在得出这么一个结果之后,所以蒋氏这么说:“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什么叫“则已后矣”呀?
12、师:是一样的。还有“其地之出”与“其庐之入”也是一样的吗?是指一回事吗?
13、同学们考虑一下,从作者的写作意图来看,他要突出的是哪一个字?
14、为什么?讲道理。(学生举手)
15、居:从语意入手品赏语言形式,有法又有味。
16、师:哪一个字解释成“怨恨”?
17、我们这堂课就上到这儿。
18、汤:以“岁赋其二”与“旦旦有是”为第三层对比重点,强调捕蛇者与纳税者面临死亡威胁之程度迥异,突出捕蛇虽害而实“利”,更显赋敛之毒。陈:钱老师始终紧扣文本特点,据意悟言。
19、师:上一节课,我已经布置同学们自读了《捕蛇者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捕蛇者说)
20、纳税者的悲惨遭遇。本来捕蛇是一种有害的事情,但是通过对纳税之惨的渲染和描写,这个“害”反而成为什么呢?
三、捕蛇者说原文及翻译一句原文一句译文
1、师:请把两个“不幸”作比较。哪两个“不幸”?你再讲一遍。(23)
2、师:作者是同情他的,因此就向蒋氏提出了一个建议:“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若毒之乎”什么意思?
3、师:对,作者要突出“毒”字。(在板书“毒”字外面加画一个框)
4、×××,你说。(29)
5、师:“斯役之不幸”,“斯役”指什么?
6、师:对,运“气”用“功”,先绕着石碑走两圈,这样走两圈与他运气、劈碑有没有关系呢?(生:有关系)
7、陈:追问,使“不幸”对象更明确了。
8、师:指捕蛇这个差事。(24)
9、24当其租入:(允许用蛇)抵他的税收。当,抵。
10、生1: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不同于一般的蛇,黑的底色,白的花纹,触到草木——草木都死去了。
11、师:呵,那是在下面一层了。我是讲在这一层。还有一句,你没有找出来。是这一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除了“对偶”以外,还有排比。(学生纷纷看书,找排比句,然后举手)
12、生:“则吾斯役之不幸”。
13、居:“利”实是“害”,抓住关键语,为突破文本关键处蓄势。
14、师:还有“奔走”的“走”是什么意思?×××你说说看。(指定学生)
15、还有一个异处呢?是它的用途(板书:用)
16、生1:遇到它咬人,没有什么能够抵挡的。然而,捕到了它,把它晾干之后,用来作为药饵,可以医治大风、挛踠、瘘、疠,杀去腐烂的肌肉,杀死人体内的三种寄生虫。(稍停)
17、师:说得对,写蛇毒是为了写后面的赋敛之毒,为了突出赋敛之毒比这种蛇更毒,所以这个“毒”字是作者特别着重写的。(9)
18、(41)居:在体悟“纳税者”教学环节用墨如泼,在“捕蛇者”这一环节则惜墨如金,匠心独具啊!汤:对,在“纳税者”的“危”上做足了文章,“捕蛇者”的“安”,自能一望而知了,收放有度。
19、师:要改成字数一样的。(学生举手)
20、(学生看书、议论,纷纷举手。)
四、捕蛇者说原文及翻译打印
1、陈: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结合文段语言特点指导朗读,扎实有效。
2、师:下面一个自然段怎么讲的?
3、师:应该是“去掉”的意思,不是“杀去”的意思。还有,“永之人争奔走焉”,这个“焉”字是什么意思?(学生举手)
4、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5、“若毒之乎?”(45)
6、汤:根据语段特点,先对内容稍作提示,再让学生划分层次,以简驭繁。
7、“赋敛之毒有甚是蛇”(指板书)
8、时间:2022年1月16日
9、永州之蛇之异.永州之人争捕蛇当入.蒋氏陈述捕蛇之利.作者感慨: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写此说的目的.以第5件为主.
10、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特的蛇,它有着黑色的身体白色的花纹;如果这种蛇碰到草木,草木全都干枯而死;如果咬了人,没有能够抵挡伤毒的方法。然而捉到后晾干把它拿来做药引,可以用来麻疯、手脚拳曲、脖肿、恶疮,去除死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
11、师:对,毒得不得了。(板书:毒)
12、(学生齐声朗读第一层)(27)
13、汤:用凝练的语言表述文本中心思想,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陈:模仿迁移,于斟酌取舍中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14、师:同学们自读了文章以后,能从整篇文章来考虑,很好。那么,既然这种蛇这么毒,为什么永州之人还要“争奔走焉”——大家争着去做这件事,为什么?(稍停,学生举手)
15、有个姓蒋的人家,享有这种好处已经三代了。我问他,他却说:“我的祖父死在捕蛇这件差事上,我父亲也死在这件事情上。现在我继承祖业干这差事也已十二年了,好几次也险些丧命。”他说这番话时,脸上很忧伤的样子。
16、师:从三个方面的对比中,我们看到这种情况,捕蛇是一种害,捕蛇者三代受其害,但是在这一段中着重描写了纳税的什么呢?纳税之惨(边讲边在板书“纳税”之后,板书“之惨”)
17、26焉:兼词,于之,在捕蛇这件事上。也可理解为——语气词兼代词。
18、师:可以“抵其租入”——可以抵租。作者把两件事联系在一起了。一件是什么呢?捕蛇。(板书:捕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