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学翻译
1、“无为而无不为。”这一思想贯穿于老子《道德经》的始终,它是老子提出的极富智慧的命题。尽管中国古代有很多学者也提出了“无为”的主张,然而真正把“无为”的思想发挥到的只有老子。老子从哲学的高度来论证“无为”的社会意义。从表面上看,“无为”是消极的,是倒退的;但是从本质上来说,无为实际上是在发展变化中避开矛盾的对立面,使其畅通无阻,从而达到无欲无穷的境界。
2、第二段说明了成功与天资并无多大关系。
3、全文始终用了对比的方法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如一开始便从天下事“难”与“易”的不同落笔,指出在学习中“难”与“易”是相对的,可变的。接下来又从昏庸和聪敏及其与成败的关系立论,反复辨难,说理明白,使读者信服。
4、坚持学英语多年却终选择拾荒,袁英慧表示不后悔。
5、(以上内容可上下滑动查看)
6、男生学习翻译专业,是很有前途的,因为男生,维敏捷聪明,反应快,只要把想学的外国语言学好学精,特别是口语,那前途肯定是很好的。
7、作品并没有艰深的文词,只是娓娓道来,如一篇师长对晚辈的劝勉之词,语重心长,切合题旨。
8、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宋·陆九渊《语录下》译文:学习怕没有疑问,有疑问学习就能有进步。解析:这是有关学习态度方面的问题。作者认为学习中要不断提出疑问,带着疑问学,必有长进。这个观点是对的。因为,有疑问,就说明有不懂之处,知识掌握有缺陷,也说明有解决疑问的要求,有不断学习的愿望。通过请教和攻读,疑问解决了,学习必然有提高,知识必然不断增进。如果没有疑问,也从不想提出疑问,这就说明学习处于了停滞状态,从而就不会有提高。这对为学者,是一个大敌。为学者要牢记“疑则有进”。
9、《道德经》作为道教基本教义的重要构成之被道教视为重要经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视为至上的三清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称太上老君,所以应该说道教吸纳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
10、人们都有取得天下的野心,所以制造事端来促成其条件;这种野心表现在外,而受到其他人与物的厌恶,所以终也达不到目的。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没有什么事情需要处理,他的心思表现出来,万物都感觉安宁,虽然不去主动争夺天下,天下也会自然来归顺、拥戴他。
11、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12、没想到当时感觉就是从山高峰跌到谷底。疯狂英语和中国日报海外版的难度相比,相当于前者是小山丘、后者是高的山峰。她当时感觉被打击到了,生不如死。
13、(选自《白鹤堂集》,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鄙:边境。语:读四声,告诉。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属浙江省舟山群岛))
14、虽然是拾荒者,袁英慧精通英语并自己翻译了小说。坚持20多年学习英语不放弃,她的经历堪称波折。除了在求学上苦头倍吃,忍受了外界的异样眼光和压力,她还为英语离家出走拾荒漂泊流浪。
15、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16、因为性格使然所以做了这个选择。人跟动物的区别就在于理想追求,吃穿不愁固然好,但是不看书的人生没有意义,再选择一次还是会选择这种生活。这么多年下来,她和英语已经连为一体了,看得懂外媒内容已经是很大收获。
17、一路下来袁英慧的英语水平逐渐产生变化。
18、③取:这里我“管理”的意思。
19、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学,那么困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
20、为学日益①,为道日损②。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③,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二、为学翻译及原文
1、(原文)学弈《孟子·告子》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wei)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hu)将至,思援弓缴(zhuo)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fu)若之矣(yi)。为是其智弗若与(yu)?吾曰:非然也。)(译文)弈秋是全国善于下围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讲,可是他心里却总以为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想拿弓箭去射它。这个人虽然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习,却学的不如前一个。能说是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2、点亮底部“在看”,坚持每日一读
3、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能力也超过别人,却不努力去发挥,即与普通人无异。孔子的学问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如此看来聪明愚笨,难道是一成不变的吗?
4、网友们纷纷给予支持和鼓励
5、之弗能弗措也。这句怎么翻译。逐字翻译除非不学,要学就要学会,如果没有学会,就不要放弃;望采纳!!!!
6、当时职高不比现在,只能学习语文数学,以及自己的服装专业,她只能在学校的书库找英语教材来学习。因为自己不太感兴趣服装专业,性格又比较冲动不计后果,就在1992年肄业(专门学英语)了,她说,当时如果知道现在这样,就不一定会选择肄业了。
7、2003年时,疯狂英语的新闻袁英慧翻译一篇1000字的文章要好几天,2008年时,基本一个小时就可以完成。
8、为道则需要我们时刻剔除心中的杂念,保持一颗平常心,这个“平常心”指的就是道。如果人们在修道的过程中不断摒弃心中的杂念,使私欲渐渐消除,后就能达到无为的境界。前面说过,无为不是真正的无所事事,而是不妄为。不妄为也就是合乎了道的德行,如果做什么事情都能合乎自然规律,那么不妄为就变成了无所不为了。
9、要想取得天下,必须以不生事端为前提。如果滋生了事端,说明已经偏离了大道的无为,转而采取有为的措施。久而久之小事端还会变成大纠纷,纠纷解决不了就会酿成大祸乱,那么何以能取得天下?
10、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学,那么困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
11、四川的边境上有两个和尚,其中的一个贫穷,其中的一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怎么样?”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凭借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买船顺江而下,还没有能够去成。您凭借着什么能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告诉富和尚。富和尚显出了惭愧的神色。
12、(意义)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只有立下了目标,努力去实现,才会获得成功。主观努力是成败的关键。人贵立志,事在人为。人要立长志,不要常立志。人之为学,贵在立志,无论客观条件的好坏,天资的高低,关键在于主观努力。
13、袁英慧说,如果再让她选择一次,她不后悔,并还是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她现在心里也很矛盾,又想放弃、又想能进入翻译业界,并养活自己。现在盼望的是解决生存问题,过上正常的生活。
14、它只会按语序顺次翻译,经常翻译得语无伦次,这时候就需要你自己去翻译了,而且学习英语不止是在字面上的翻译,平时对话时翻译软件就用不上了语言是一种学习,而并不是应付什么对话学习语言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别民族的文化语言是无可取代的,难道你在与别人谈话时习惯拿个手机作翻译吗
15、袁英慧说,学习英语纯粹是为了兴趣和让生活更有意义,不是因为看重名气,名气是虚无缥缈的。她借助媒体宣传,只是希望能进入翻译行业。
16、不了解道而追求学问,学到的知识越来越多,而没有东西将它们统一起来,免不了会被这些知识牵累。孔子说:“多学,选择其中好的来照着做,多见就能增进对事物的认识。”这是次一等的认知。有一天了解了道,再看世间万物,都是妄想产物。去掉妄想来求恢复本性,就是求道过程中的减法。
17、2011年,袁英慧觉得疯狂英语作为业内公认的“拦路虎”,她都已经学得懂了,当时有点飘飘然,就想尝试点更高档次的东西,于是订了中国日报海外版。
18、她说,她现在心里很矛盾,一方面很渴望进入翻译行业,哪怕是作为业余爱好者去跟行业人士交流也好,一方面又想放弃了,想过上正常的生活。
19、“为学患无疑”的下句是“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原句:“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出自: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陆九渊集.语录下》。理解:读书做学问就怕发现不了问题,只有带着问题学习才能进步”。也就是常说的“学贵有疑”、“读死书不如不读书”、“学以致用”、“学以解惑”等等意思。
20、点击"文言文阅读"关注我们
三、古今学者为学翻译
1、孔子谓子贡曰:“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曰:“然。非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去妄以求复性,可谓损矣,而去妄之心犹存。及其兼忘此心,纯性而无余,然后无所不为,而不失于无为矣。
2、可是她的精神世界很富足……
3、这个世界上没有合格的翻译,只有不合格的翻译。而且,不合格的程度有所不同而已。换一种说法,翻译出来的东西,如果原文没有错误,则只能是错多错少的区别,不可能超过原文水平。比如翻译爱因斯坦的东西,不可能翻译出来的比爱因斯坦的水平还高!另外,翻译叫做脱裤子放屁,好听一点的叫做重复学习。同样的知识技能没有用至少两门语言分别或者同时学过,达到接近的水平,比如都达到博士水平,中文的达到中国的博士水平,英文的达到英国美国的博士水平,比如专业是物理化学数学都行,否则的话是根本就翻译不了的。中文是中国硕士水平的物理学,英文是美国博士水平的物理学,能翻译什么呢?只能翻译硕士级别的,博士级别的根本就不能翻译!也就是只能翻译低水平的而已。请认真思考。
4、四川的西部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的路,富和尚不能到而穷和尚到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远的地方的和尚吗?因此,聪明与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自己依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学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5、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我每天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与平庸了。
6、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因此,聪明与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自己依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学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7、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8、第一段提出为学难易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9、英语专业的内容都学再加上英汉互译及其理论,是累的专业,文学、语言学和翻译实践,百科知识,大学语文,微积分。。。还要同时过专四专八才有学位
10、这位拾荒大姐近日在视频平台上火了,她名叫袁英慧,现年44岁,是城阳区城阳村人,现租住古岛社区。
11、作者分别举“贫和尚”“富和尚”的例子,采用的是对比的手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勤奋坚定的信念。贵在立志,事在人为,立志而为。
12、不知道而务学,闻见日多,而无以一之,未免为累也。孔子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苟一日知道,顾视万物,无一非妄。去妄以求复性,是谓之损。
13、她还在青岛市图书馆外文部借了一本2008年英国作家罗伯特·克蕾写的《追踪者》,2017年5月20日到10月20日,每天手写翻译出来。写了大概6本打印纸笔记那么多。此外她还翻译过时代周刊上的文章。
14、慢慢脱离具体物象的束缚,损之又损好空空如也,以至于无私无我无欲无求,后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高境界,故称“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15、我天生资质愚笨,赶不上别人;我天生材质平庸,赶不上别人。但是只要我每天不停的学习,长久不懈怠,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的愚笨平庸了。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我反应敏捷,超过别人,但是如果我摒弃而不用,那跟愚笨和平庸的人就没什么不同了。孔子的学问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既然如此,愚笨平庸,聪明敏捷的作用,怎么能是固定不变的呢!
16、2003年父亲去世,袁英慧因故拿到五千块钱,就拿来租房和生活,不工作了,用3年时间全心学英语。
17、《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曾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我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
18、译文: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学,那么困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我每天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与平庸了。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能力也超过别人,却不努力去发挥,即与普通人无异。孔子的学问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如此看来聪明愚笨,难道是一成不变的吗?
19、《为学一首示子侄》:简称《为学》,用浅显的比喻,说明求学的结果不在于天赋条件,而是决定于本人求学的恒心、毅力,叙事生动,语言流畅,有较强的哲理性;《为学一首示子侄》首、尾两段用精心提炼的警辟的句子表达作者的主张,中间用对比的手法、生动的对话写贫僧富僧的故事以证明作者的主张,全篇文气活泼。
20、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我每天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也可翻译为:每天不停地学习。)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与平庸了。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能力也超过别人,却不努力去发挥,即与普通人无异。孔子的学问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如此看来聪明愚笨,难道是一成不变的吗?
四、与人书人之为学翻译
1、成功←行动,坚持←立志
2、翻译很苦的,有三个方向:文学翻译和老师,口译;词典编纂。一般英语系比较轻松,考完专业八级就没事了,翻译还要考取翻译资格证书。
3、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我每天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与平庸了。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能力也超过别人,却不努力去发挥,即与普通人无异。孔子的学问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如此看来聪明愚笨,难道是一成不变的吗?
4、为学日益,务欲进其所能,益其所习。为道日损,务欲反虚无也。有为则有所失,故无为乃无所不为也。
5、吾资之昏(愚笨),不逮(赶不上)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6、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我每天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也可翻译为:每天不停地学习,)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与平庸了。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能力也超过别人,却不努力去发挥,即与普通人无异。孔子的学问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如此看来聪明愚笨,难道是一成不变的吗?
7、《为学》中的“为”是“做”的意思,另外其中的“学”是“学问”的意思。《为学》选自清朝彭端淑的《白鹤堂文稿》,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为学》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突出了富和尚是在困难面前过分强调客观条件而缺乏勇气的态度,从而证明了“不为则难”;穷和尚是在困难面前知难而进的勇气和敢于大胆实践的精神,从而证明“为之则易”。这个故事说明只有立下了目标,并努力去实现,才会获得成功,主观努力是成败的关键。客观条件的好坏与天资的高低并不是主要因素,关键在于主观努力。
8、张武忠初稿2026
9、本文选自《白鹤堂集》,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
10、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学习,那么困难的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习,那么容易的变得也困难了。
11、肄业后她去了同学父亲开的一个厂工作,厂里也有人非议,说袁英慧都不上学了,还摆出什么看书的破架子,加上她性子原因,就在厂里被孤立了。
12、文中多用偶句,如:“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以及“吾资之昏”与“吾资之聪”两段,“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与“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两段等在句法上都两两相对,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13、清代乾嘉时期,学者们潜心问学,不务声名,治学严谨朴实,形成一代学风。于是作者便为他子侄们写下这篇文章,希望他们能继续发扬这种风气,同时劝勉子侄读书求学不要受资昏材庸、资聪材敏的限制,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14、都有权利去追寻不平凡的光芒
15、2008年起,因在一家企业工作一年半拿到一万五千多元,她又辞职租了个房全心学英语,这段时间持续到2011年。这次就把难记的、该背的和翻译难度大的再学一遍,比方总统就职时讲的东西听起来就会比较难。
16、追求学问的人,知识一天比一天增加。追求大“道”的人,欲念一天比一天减少,私妄减少再减少,就达到了无为的境地。如果能够做到无为,即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成的了。治理天下的人要以清静无为、不扰让为治国之本,如果经常以繁苛政举骚扰民生,就不配治理国家了。
17、彭端淑(约1699年-约1779年),字乐斋,号仪眉州丹棱(今四川丹棱县)人。生于清圣祖康熙三十八年,卒于清高宗乾隆四十四年。清朝官员、文学家,与李调元、张问陶一起被后人并称为“清代四川三才子”。
18、We should study hard for a better future.for前不用逗号! study hard:努力学习
19、学习追求的是增进自己的能力,增加自己的学识。求道追求的是返回空虚、清静、无为的状态。有作为就会犯错、有所损失,所以无所作为就是什么都作为。
20、这种反复工作赚钱再辞职学英语的状态一直持续到2016年。
五、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翻译
1、学习具体的知识和技能,是日积月累多多益善,是为“为学日益”。而体道悟道是“其出弥远,其知弥少”,与一般的求学截然不同,需要逐步减损固有的成见,故称“为道日损”。
2、这个蜀鄙二僧的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只有立下了目标,努力去实现,才会获得成功。主观努力是成败的关键。人贵立志,事在人为。人要立长志,不要常立志。人之为学,贵在立志,无论客观条件的好坏,天资的高低,关键在于主观努力。
3、袁英慧说,自己初中的语文和英语成绩都不错,对英语也比较感兴趣。1990年,17岁的她考入青岛市崂山第一职业高中,学习服装专业。
4、我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翻译理论与实践专业的研究生,在我们学校,这个专业是侧重翻译实践的,以笔译和口译练习为主的,基本不学理论研究;翻译学侧重的是翻译理论的研究,比如研究诗词,戏剧,小说等等题材的翻译,与文学有很大关系,所以有的学校放在英语语言文学下面。
5、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因此,聪明与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自己依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学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6、家里人反对袁英慧肄业,觉得这种做法不务正业。他们希望她能够踏踏实实学习服装专业,毕业后可以去香港的服装厂,前途会很不错。家里也反对她买书,肄业后好好工作好好赚钱就是,然后走农村女人的路,嫁人生子,为什么非要看什么书。
7、▼点击小喇叭,开始收听吧!
8、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9、编辑|文言文阅读内容团队
10、此章承接前一章,仍是从认识和实践两方面讲道的起用方法,即“无为”。为学是“日益”,一天天增长;而为道则是“日损”,一天天去掉自己主观的妄念、幻想,而接近于道的自然法则。把自己主观性的东西损到了“无”,就合于道了,合于道后做任何事——包括取天下,都可以成功了,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11、金融市场学用英文翻译financialmarket;FinancialMarkets;TheoryonFinancialMarket;
12、蜀僧的一贫一富,贫者仅恃一瓶一钵,富者可以买船而下,结果贫者至南海而富者不能至,始终在强烈的对比中展开说理,增添了文章的生动性。
13、到底能不能进翻译行业,她感觉有希望。
14、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15、读书只不过是知道名字怎么写罢了,学习舞剑只能够抵挡一个人,没必要学。要学就学能够抵挡万人的本领。
16、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因此,天资聪明和敏捷,虽然可靠却也是不可靠的;自己仗恃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那就是自毁前程的人。愚笨和平庸,好像会限制人,却也限制不住人;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学习的人,那就是能成就自己的人了。
17、还能独立翻译原版英文小说。
18、尽管深受打击,但是袁英慧其间还是有尝试阅读,放弃了难度较高的中国日报海外版,转而订看英文版的北京周报,后又订了英文版的上海日报,这两份报纸内容量不大,难度又不高,又让她打上了鸡血,从颓废状态走出来。
19、人皆有欲取天下之心,故造事而求之;心见于外,而物恶之,故终不可得。圣人无为故无事,其心见于外而物安之,虽不取天下,而天下归之矣。
20、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碗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你凭借着什么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
六、为学翻译
1、指良好的学习氛围,每一个人都发挥个人的擅长,当别人的老师,每一个人都虚学好学当别人学生。
2、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3、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加强语气的助词)。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是故聪与敏,可持而不可持也;自恃其聪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4、蜀之鄙(边远的地方),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读“欲”)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雇用)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之)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