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说说网

忆江南三首全部古诗(精选文案59句)

一、忆江南三首

1、因人而异吧,我喜欢第二首,江南忆,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既有对景物的描写,又融入了自身的情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先对景色做了细致入围的描写,结尾抒发感慨,

2、那里的风景我是很久以前就知道的。

3、《忆江南》三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组词。第一首是总写对江南的回忆;第二首和第三首则是分别写对杭州和苏州的忆念、向往。三首词各自独立而又互为补充,分别描绘江南的景色美,风物美和女性之美,艺术概括力强,意境奇妙。作品原文忆江南其一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其二江南忆,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其三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4、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风景久已熟悉。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5、江南的回忆,能唤起追思的是杭州:游玩天竺寺寻找中秋的桂子,登上郡亭,枕卧其上,欣赏钱塘江大潮。何日能再次去游玩?

6、“何日更重游?”末句是说,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这首诗仅就作者的内心活动而言,已蕴含着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的哲理,值得人们深思。

7、花发得比江南晚,水也有区别。洛阳有洛水、伊水,离黄河也不远。但即使春天已经来临,这些水也不可能像江南春水那样碧绿。因此作者竭力追忆江南春景,从内心深处赞叹“江南好”,而在用生花妙笔写出他“旧曾谙”的江南好景之后,又不禁以“能不忆江南”的眷恋之情,收束全词。这个收束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词虽收束,而余情摇漾,凌空远去,自然引出第二首和第三首。

8、译文:江南的回忆,再来就是回忆苏州的吴宫,喝一喝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一看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不知何时会再次相逢。

9、江南的回忆,再来就是回忆苏州的吴宫,喝一喝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一看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不知何时会再次相逢。

10、谢克先.白居易《忆江南》三首赏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0

11、当然,对于长期生活在江南的人,对于山光水色、绿树红花的风景啊,可能反而会有些忽略,因为这对我们来说是司空见惯的。可是对于北方人来说,江南的风景可能就会显得特别有情调了,这一点我还有过一些亲身的体会。我是长沙人,可以说是广义的江南吧,长江以南嘛。记得有一年在阳历的三月,长沙召开了一个全国性的学术会议。有一位东北同行在长沙街头散步的时候,拿着他的单反啊,不停地在拍照。我就问他了,这路边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景点呀,你都拍了些啥?他对我说,你不知道,在我们那儿这个季节还到处都是光秃秃的,一直要到四五月份才能看得到绿色。可是你看,你们这儿早就是绿树红花,完全是春天的样子了,我难得看到这样的阳春三月啊,所以要多拍几张美照。

12、白居易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又先后担任过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因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他后来定居洛阳,犹忆江南旧游,于是创作了《忆江南三首》。

13、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忆江南三首

14、白居易真是太幸运了!别人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他却是理想很骨感,现实很丰满。所以这三首《忆江南》词,第一首就说“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这是泛忆江南,主要是指苏州、杭州以及周边的地区。他说啊,江南那么好的风景都是我曾经熟悉的地方啊。第二首“江南忆,忆是杭州”,单独写秋天的杭州美景。第三首呢,“江南忆,其次忆吴宫。”主要是写苏州的人文风景。

15、江南忆,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16、江南的回忆,再来就是容易想起苏州的吴宫。喝一喝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一看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

17、江南风光好,那里的景色我过去就熟悉:太阳出来时照得江中浪花火红火红的;春天时,江水又是碧绿碧的,比蓝草还要绿,想起这美丽的景色,怎能不让我怀念江南泥?

18、这些说法,笼统简单,缺乏事实根据。刘禹锡曾作《忆江南》词数首,是唱和白居易的词,其小序说:“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刘禹锡词在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初夏作于洛阳,由此可推白居易所作的三首词也应在开成二年初夏。

19、忆江南词三首唐代: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忆,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译文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江南的回忆,能唤起追思的是像天堂一样的杭州:游玩灵隐寺寻找皎洁月亮中的桂子,登上郡亭,枕卧其上,欣赏那起落的钱塘江大潮。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江南的回忆,再来就是回忆苏州的吴宫,喝一喝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一看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

20、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二、忆江南三首全部古诗

1、意思是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风景久已熟悉: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2、第二首词以“江南忆,忆是杭州”领起,前三字“江南忆”和第一首词的后三字“忆江南”勾连,形成词意的连续性。后五字“忆是杭州”又突出了作者喜爱的一个江南城市。如果说第一首词像画家从鸟瞰的角度大笔挥洒而成的江南春意图,那么,第二首词便像一幅杭州之秋的画作了。

3、“山寺月中寻桂子”的“山寺”,指的是西湖西边的灵隐寺。这座古刹有许多传说,有的还蒙上一层神话色彩:传说灵隐寺的桂花树是从月宫中掉下来的。作者曾在寺中赏月,中秋节桂花飘香,那境界使他终身难忘。山、寺、月影下,寻桂子,写出了幽美的环境,也写了置身其间的人的活动。

4、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忆江南三首

5、意思是江南的回忆,能唤起追思的是杭州:游玩天竺寺寻找中秋的桂子,登上郡亭,枕卧其上,欣赏那起落的钱塘江大潮。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

6、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7、江南是个好地方,那里的风光我曾经很熟悉。春天的时候,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8、后面则又回到今天,希冀那些美好的记忆有一天能够变成活生生的现实。因此,整个组词不过寥寥数十字,却从许多层次上吸引读者进入角色,想象主人公今昔南北所经历的各种情境,体验主人公今昔南北所展现的各种精神活动,从而获得寻味无穷的审美享受。

9、如果说第一首词是对江南春色客观的把握,总体的描绘,来表明“江南好”,那么第三首词便是通过突出描绘苏、杭这两个被人喻为可同天堂媲美的地方来验证“江南好”了。

10、译文: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11、《轻肥》一诗描写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会的气概和席上酒食的丰盛,结句却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是一幅多么惨烈的情景。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

12、回忆江南,杭州值得回忆:在山寺望月,寻找桂子,枕卧郡亭,看钱塘江大潮。什么时候能够再次畅游?

13、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14、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15、而作词的具体时间,历来说法不同。有说在白居易离苏州之后;有说在开成三年(838年);有说在大和元年(827年);王国维则说写于“大和八九年间”。这些说法,笼统简单,缺乏事实根据。刘禹锡曾作《忆江南》词数首,是和白居易唱和的,所以他在小序中说:“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此词在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初夏作于洛阳,由此可推白居易所作的三首词也应在开成二年初夏。

16、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他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因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余年,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

17、其实晚年的白居易身体状况很不好,尤其是严重的白内障长期困扰着他。当然,对于我们来说,要调节白内障,只不过是一个很小的眼科手术,风险很小,可是对于唐朝人来说,白内障还是一个很难攻克的医学难题。所以这个时候白居易,再美的风景在他眼中都只是一片模糊。可是呢,在他对江南色彩的记忆当中却仍然是那么的鲜明,像火焰一般盛开的红花,像蓝草一般碧绿晶莹的江水。红和绿这两种色彩的对比早就不再是模糊的眼前实景,而是他记忆当中永远婉鸾妖娆的江南。同样是回忆江南,《忆江南》的第一首词是将焦点聚集在红和绿色彩的对比之上,给我们描绘了一个视觉效果极具冲击力的美艳江南。“能不忆江南?”这样的江南,怎么会不让我们念念不忘呢?

18、然而,词人回忆杭州还有另一种境界使人难忘,那就是“郡亭枕上看潮头”。钱塘江潮是大自然的奇观,潮头可高达数丈,所以白居易写他躺在他郡衙的亭子里,就能看见那卷云拥雪的潮头了,显得趣意盎然。“郡亭枕上看潮头”,以幽闲的笔墨带出惊涛骇浪的景色,与上句“山寺月中寻桂子”中静谧而朦胧的美的境界形成鲜明的对照,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白居易是热爱杭州的,所以他在回到北方以后,又产生了“何日更重游”的愿望。

19、“早晚复相逢。”他多么希望那样的温情岁月,不仅仅只是停留在记忆当中,而是在未来的某一个时刻,他能够再度相逢。但是有的回忆我们能够在现实当中再现,而对白居易来说,忆江南却永远都只能是回忆了。在宝历二年,也就是公元826年的2月,白居易有一次在苏州骑马出巡的时候,不小心从马上摔了下来,受了伤,那一年白居易55岁。他感到自己的身体已大不如前,感到了衰老和疾病的双重折磨,所以他先是向朝廷请了一百天的长假。假期休满之后呢,他离开了苏州,而这一别之后,白居易就再也没有踏上过江南的土地。

20、早晚:犹言何日,几时。

三、忆江南三首其一唐白居易

1、✦江花:江边的花朵。一说指江中的浪花。✦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2、欢迎投稿:1437920271@qq.com

3、笔者认为:珍惜生活是核心,人活着,真实的就是积淀下来的你的心里和情感。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你活了多大岁数,而在于你拥有多少欢乐的记忆。

4、创作背景: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余年,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而作词的具体时间,历来说法不同。有说在白居易离苏州之后;有说在开成三年(838年);有说在大和元年(827年);王国维则说写于“大和八九年间”。这些说法,笼统简单,缺乏事实根据。刘禹锡曾作《忆江南》词数首,是和白居易唱和的,所以他在小序中说:“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此词在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初夏作于洛阳,由此可推白居易所作的三首词也应在开成二年初夏。

5、江南的回忆,能唤起追思的是像天堂一样的杭州。

6、江南忆,其次忆吴宫⑺:吴酒一杯春竹叶⑻,吴娃双舞醉芙蓉⑼。早晚复相逢⑽?

7、忆江南·其三(唐)白居易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8、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意思分别如下:

9、白居易早在青年时期就曾漫游江南,行旅苏、杭。其后又在苏杭做官,唐穆宗长庆二年(822)七月除杭州刺史,十月到任,长庆四年五月任满离杭,唐敬宗宝历元年(825)三月徐苏州刺史,五月到任,次年秋天因目疾免郡事,回到洛阳,这时候,他五十五岁。

10、第三首词在思想艺术上都不及第二首,加上他又写到歌舞生活,因而许多选本都不介绍它。其实它在写法上也并不是全无可取之处的。前两首词虽然也写到人,但主要还是写景。第三首点到吴宫,但主要却是写人,写苏州的歌舞伎和词人自己。从整体上看,意境的变化使连章体词显得变化多姿,丰富多彩。

11、“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在词人对于江南的回忆当中,苏州的地位仅次于杭州,所以他说是“其次忆吴宫”。不过这一回呢,他别出心裁,用“吴宫”这个词代指了苏州。白居易的创作技巧果然是不同凡响啊!为了不和前两首词重复,第三首《忆江南》他没有直接描写苏州的自然风景,而是从遥远的历史故事开始说起。因为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了宠幸绝色美女西施,在苏州修建了“馆娃宫”。这个历史为苏州增添了许多令人浮想联翩的浪漫风情,正是凭借着西施的这个历史典故,诗人对苏州的美好回忆也缓缓地展开了。

12、这首联章词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首词总写对江南的回忆,选择了江边盛开的花、碧绿的江水;第三首分别写杭州与苏州,古人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可见苏杭自是人民心中的天堂,而诗人以天竺寺、钱塘江描述对杭州的忆念,以吴宫的旖旎风情表达对苏州的向往。这三首词各自独立又互相补充,写出了江南的风景美、景物美、女性之美。

13、苏杭是江南名郡,风景秀丽,人物风流,给白居易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回到洛阳之后,写了不少怀念旧游的诗作,这三首忆江南是他晚年所作。

14、这三首词,从今时忆往日,从洛阳忆苏杭。今、昔、南、北、时间、空间的跨度都很大。每一首的头两句,都抚今追昔,身在洛阳,神驰江南。每一首的中间两句,都以无限深情,追忆难忘的江南往事。结句呢?则又回到今天,希冀那些美好的记忆有一天能够变成活生生的现实。因此,整个组词不过寥寥数十字,却从许多层次上吸引读者进入角色,想象主人公今昔南北所经历的各种情境,体验主人公今昔南北所展现的各种精神活动,从而获得寻味无穷的审美享受。

15、一开口即赞颂“江南好!”正因为“好”,才不能不“忆”。“风景旧曾谙”一句,说明那江南风景之“好”不是听人说的,而是自己当年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因而在自己的审美意识里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16、“忆江南”,顾名思义是词人在回忆他曾经去过的江南。其实还没有去江南之前,白居易就说过一句话,他说啊,将来如果有朝一日,我能够在苏州或者是杭州任何一个地方做官,那么此生心愿足矣!现在不是有一句话挺流行吗?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诶,白居易的梦想啊还真的实现了。在唐穆宗长庆二年,也就是公元822年的10月1日,51岁的白居易来到了杭州,开启了出守杭州三年的刺史生涯,这就是杭州的行政一把手了。没想到在三年以后,也就是唐敬宗宝历元年3月4号,白居易又调到了苏州,又开启了一年的苏州的生活。他原来只是梦想在苏州、杭州任何一个地方当一届地方官,就此生无憾了,没想到居然连任两个地方的一把手。

17、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18、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19、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其诗歌题材广泛,大多语言平实易懂、通俗直白,与较隐晦难懂的浪漫主义诗歌相比,他的诗歌显得更加平易近人。据历史记载,白居易写出来的诗会拿去念给街上的老婆婆听,当老婆婆能听懂时,白居易便觉得这首诗可以抄录出去,供大家传唱。由此,其诗歌往往能够让大家很快明白其中的大概意思、领会其传达的感情,但诗句又不会显得平庸,反而浅显又意境优美,这正是白居易才情的体现。

上一篇上一篇:观沧海原文注音及翻译(精选文案87句)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foo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