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晏子春秋翻译
1、轻便易携,便于翻阅,随时随地享受阅读。
2、(译文)思想没有比关爱老百姓更高尚的,行为没有比让老百姓快乐更厚道的。
3、《晏子春秋》在文学史上有一定的价值。它以人物为中心,一事一记,各事之间既有联系又各自独立,形成一个一个的小故事,这些故事都是为了表现晏子的思想品德
4、精选篇目,详略得当。是中国古老的传说故事集。所载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叙事引人入胜,智慧和趣味兼具。
5、知识点+朗读+图文解读+教学视频
6、诛不避贵,赏不遗贱。(《晏子春秋·内篇问上》)
7、出处:《晏子春秋》——春秋·晏子
8、由后人搜集齐国大夫晏婴的言行编辑而成70年代之间,国学大师吴则虞先生曾写过《晏子春秋集释》,认为《晏子春秋》的作者是淳于越。历史上《晏子春秋》的版本有如“四部丛刊”印本、铁剑铜琴楼藏本等。
9、(译文)惩罚时不避忌权贵,奖赏时不遗忘地位低下的人。
10、(6) 苏舆云:“‘君’,音义作‘公’,注云:‘公,艺文类聚作“君”,是。’此盖据类聚改。”
11、富贵不傲物,贫穷不易行。(《晏子春秋·内篇问下》)
12、(译文)为政仁德深厚,才能使社会安定;做事胸襟宽广,才能够容纳天下万民。
13、与其相忘江湖,不如点击上方“岳麓书社”关注
14、晏婴认为对君主的附和是“同”,应该批评。而敢于向君主提出建议,补充君主不足的才是真正的“和”,才是值得提倡的行为。这种富有辩证法思想的论述在中国哲学史上成为一大亮点。
15、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
16、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
17、本文来源于:古诗文赏析gswsx.cn
18、(4) 卢文弨云:“初学记‘逐’下有‘之’字。”
19、☞2020春学期丨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补充习题》答案
20、《晏子春秋》(汉)刘向整理著
二、晏子春秋翻译晏子将使楚
1、☞2020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专题汇总
2、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没有人可派吗?竟派您做使臣。"晏子回答说:"齐国的都城临淄有七千五百户人家,人们一起张开袖子,天就阴暗下来;一起挥洒汗水,就会汇成大雨;街上行人肩膀靠着肩膀,脚尖碰脚后跟,怎么能说没有人才呢?"楚王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会派你当使臣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要根据不同的对象,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贤能的国王那里去,不肖的人被派遣出使到不肖的国王那里去。我晏婴是不肖的人,所以只好出使到楚国来了。"
3、(13)苏舆云:“‘图’,各本作‘围’,音义据艺文类聚正作为‘图’,今改从音义。”
4、(译文)自己没有用人的品质和才能,又不肯让别人来用自己的人,是卑贱的。
5、☞初中语文常见病句类型归纳
6、书中有很多生动的情节,表现出晏婴的聪明和机敏,如“晏子使楚”等就在民间广泛流传。通过具体事例,书中还论证了“和”和“同”两个概念。晏婴认为对君主的附和是“同”,应该批评。而敢于向君主提出建议,补充君主不足的才是真正的“和”,才是值得提倡的行为。这种富有辩证法思想的论述在中国哲学史上成为一大亮点。
7、晏子当了相国,景公对晏子说:“你的住宅靠近集市,吵闹灰尘多,我给你换个住处吧。”晏子推辞说:“别人能住,我也可以住,要不有人会说我奢侈。而且靠近集市,买东西还方便,多好。”景公笑着说:“你也知道集市里的贵贱?”晏子说:“是呀!既然有利,怎么敢不了解呢”景公说:“近什么东西卖得贵,什么东西卖得贱?”晏子说:“假脚卖得贵,鞋卖得便宜。”景公很吃惊,于是免去了刖刑(砍去脚的刑罚)。
8、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9、晏婴自身也是节俭,备受后世统治者崇敬。书中有很多生动的情节,表现出晏婴的聪明和机敏,如“晏子使楚”等就在民间广泛流传。通过具体事例,书中还论证了“和”和“同”两个概念。
10、☞七上|☞八上|☞九上
11、古代文献《晏子春秋》中,记载了很多关于他们君臣二人的奇闻异事,但令人对晏子刮目相看的,还是晏子谢绝当齐景公女婿一事
12、《晏子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齐国政治家晏婴言行的一部历史典籍,用史料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书中记载了很多晏婴劝告君主勤政,不要贪图享乐,以及爱护百姓、任用贤能和虚心纳谏的事例,成为后世人学习的榜样。《晏子春秋》经过刘向的整理,共有内、外八篇,二百一十五章,并非子书,其著作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编写动机都并非在阐发系统的思想,而是在记述重要人物的言行轶事,塑造其形象,进而体现其历史作用。全书共8篇215章,其中记述晏婴劝谏景公、与记言体子书相近的内容不超过90章,仅占全部著作的大约40%篇幅;而更大量的内容却是记述晏婴的生活轶事,表现其道德修养、政事和外交中的卓越才干,体现其政治地位和历史作用的“记”的内容。
13、(译文)臣下都不说真话,君王隐蔽的过错就多。
14、☞史上全阅读理解答题模板
15、德厚足以安世,行广足以容众。(《晏子春秋·内篇谏上》)
16、出版时间:2021年4月出版
17、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50余年。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晏婴聪颖机智,能言善辩。内辅国政,屡谏齐王。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
18、(译文)能关爱自己国内的老百姓,才能让国外不友好的势力臣服。
19、(译文)自己吃饱了应当想到别人的饥饿,自己穿暖了应当想到别人的寒冷,自己安逸了应当想到别人的劳累。
20、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杂下》)
三、晏子春秋翻译及原文注释
1、(8) 苏舆云:“‘日’旧刻作‘曰’,拾补作‘日’,旁注‘曰字’。” ◎黄以周云:“原本‘曰’字误,今从拾补。” ◎则虞案:元刻本、活字本、子汇本、凌本皆作“曰”,类聚二十四引无此句。
2、(14)则虞案:类聚无此句。
3、☞诗歌鉴赏常考的100个意象,初中生都在埋头背!
4、晏子使楚的故事是根据《晏子春秋》改写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晏子名晏婴,春秋时齐国名相。《晏子使楚》书成于战国,真实作者已不可考。)
5、集儒、法、道、墨智慧精华大成的治国宝典
6、(译文)景公问晏子说:古代君临天下治理百姓的君王,他们任用人的情况如何?晏子回答说:"土地有不同的性能,而不同性能的土地只能栽种某一种植物,要求它什么都能生长是不可能的;人有不同的才能,而不同才能的人只能任用他办某一个方面的事,不能苛求他什么事都取得成功。要求没有穷尽,即使聪明绝顶的人也有不敏捷的时候,要求没有止境,天地也有不能给足的时候。所以圣明的君主任用人,谗谄阿谀的小人不能靠近他的左右,结党营私的人不能在他的朝廷上理事;任用人的长处,不过问他的短处,任用人的擅长,不勉强他的拙劣,这就是使用人的概要了。"晏子位为齐国宰相,他效忠国家、礼敬贤士、态度谦虚、智慧充溢。他这饱含教益的言论为
7、君正臣从谓之顺,君僻臣从谓之逆。(《晏子春秋·内篇谏下》)
8、景公在位时,雨雪下了三天没有转晴,景公披着用狐狸白毛皮缝制的皮衣,坐在大堂一边的台阶上。晏子进宫看见,站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啊!下了三天雪可是天气不寒冷。”晏子回答说:“天气(难道)不寒冷吗?”
9、(3) 则虞案:元刻误“轩”,活字本剜改,嘉靖本、吴怀保本仍作“轩”。
10、节欲则民富,中听则民安。(《晏子春秋·内篇问下》)
11、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春秋·集释》)
12、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出自先秦《晏子春秋·杂下》。
13、☞统编七下八下九下语文知识点+图文解读+教学视频汇总
14、《晏子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齐国政治家晏婴(2)言行的一部历史典籍,用史料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书中记载了很多晏婴劝告君主勤政,不要贪图享乐,以及爱护百姓、任用贤能和虚心纳谏的事例,成为后世人学习的榜样。晏婴自身也是节俭,备受后世统治者崇敬。过去疑古派认为《晏子春秋》是伪书,《晏子春秋》也被长时期的冷落,自1972年银雀山汉墓出土文献证明《晏子春秋》并非伪书。
15、☞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常考知识点+答题模板
16、身无以用人,而又不为人用者卑。(《晏子春秋·集释》)
17、(5) 则虞案:初学记、类聚皆无“入见”二字。
18、君子赠人以轩,不若以言。(《晏子春秋·内篇杂上》)
19、(15)孙星衍云:“艺文类聚作‘君人者’。” ◎则虞案:初学记二十亦作“君人者”。
20、☞全初中语文思维导图,22张图涵盖所有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