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说说网

桃花源记翻译及原文拼音(精选文案73句)

一、桃花源记翻译

1、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2、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的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

3、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

4、Thefragrantgrasswasbeautifultolookat,allpatternedwithfallenblossoms.Thefishermanwasextremelysurprisedandwentonfurther,determinedtogettotheendofthiswood.Attheendofthewoodhefoundthesourceofthestreamand,atthefootofacliff,therewasasmallcaveinwhichthereseemedtobeafaintlight.Helefthisboatandwentintothemouthofthecave.

5、(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6、这篇序描绘了一个没有君主、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理想社会,人们过着安定、和睦、自给自足的淳朴生活。这虽然是一个的空想的社会,但它表现了作者对这种美好社会的向往,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渴望摆脱剥削压迫和频繁的战乱、追求幸福和安宁生活的愿望。这当然也是对黑暗腐朽社会的一种含蓄而深刻的批判。正因为如此,“世外桃源”在千百年来的封建社会中,成为人们心目中理想社会的代称。

7、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简答):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8、(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自己的

9、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e)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o)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e)俨(ya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an)

10、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

11、这个幻想中的桃花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

12、鸡犬相闻:(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彼此都可以听得见。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13、远近:偏义复词,这里指远。

14、《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15、桃花源记文体:散文。《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陶渊明作诗,擅长白描,文体省净,语出自然,《桃花源记》也具有这种艺术风格,它虽是虚构的世外仙境,但由于采用写实手法,虚景实写,给人以真实感,仿佛实有其人,真有其事,全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像小说一样描述了溪行捕鱼、桃源仙境、重寻迷路三段故事。

16、处处志之:处处做标记。志,动词,做标记。之,音节助词,不译。

17、南阳有个名叫刘子骥的人,是位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是没有实现,他不久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18、《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朝代)东晋

19、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无”“伦”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无论”。属于古今异义词。

20、为:介词,对,给。

二、桃花源记翻译及原文拼音

1、成语例句:那一片片水稻田中,阡陌交通,掩映着农家的自在.

2、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开头就是“山在虚无缥缈间”,读者就会感到隔远,作品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

3、原: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译: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互相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4、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29岁到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41

5、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的不真切的样子。

6、3)出自本文的词语:(今义)

7、行:前行,这里指划船。远近:偏义复词,这里指远。偏义复词,不作为中考考试内容。

8、陶诗还善于将兴寄和自然美融为一体。他笔下的景物既是有象征意义的意中之景,又是生活中的实有之景。如《拟古》其七“日暮天无云”中所写“云间月”、“叶中华”,便既是月夜春景,又是对人生美好酣畅的短暂时光的比喻。

9、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10、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多,成就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

11、(5)乃大惊、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12、所志:所字结构,所+动词=名词。这里指所做的标记。志,动词,做标记。

1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14、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15、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

16、具言:详细地说。(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具:详细。停:待。

17、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18、妻子:妻子和儿女。今指男子的配偶。古今异义词。

19、成语出处:晋•陶潜《桃花园记》:“黄发垂髫,并依然自乐。”

20、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

三、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翻译

1、(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

2、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啊。

3、《桃花源记》是一篇叙事性散文,全文通过虚构的游记形式,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借渔人的观察来描绘出桃花源内外的景象以及桃花源中的风俗人情,从而营造出具有神秘色彩的虚无缥缈的世外桃源。全文还继承了辞赋铺叙描写的特色,以及魏晋以来抒情小赋散韵并列、赋后加辞赞的形体。《桃花源记》的赏析作者采用了小说笔法,由捕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在《桃花源记》开头,作者详细交代了捕渔人所处的时代与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全文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4、并:表承接(顺接),而且。

5、例一:问所从来(是“问之所从来”的省略。“之”代“渔人”。句意:问〈渔人〉从哪里来。)省介词:

6、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

7、乃(乃大惊的乃):副词,竟,竟然。

8、原: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译: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前进,忘记了路程有多远。

9、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说,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10、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1、这是全文的翻译 "延"是"邀请"的意思

12、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3、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

14、缘、异、穷、具、咸、妻子、邑人、绝境、间隔、无论、语、足、及、诣、津、鲜美、属、阡陌、黄发垂国、叹惋、语云

15、译文3ThePeachColony(translatedby林语堂)

16、LiuZiji,ascholarofhighreputationfromNanyang,heardofthisandenthusiasticallyofferedtogooutwiththefishermantotryagain.Buthefellillanddiedbeforerealizinghisplan.Afterthatononewentanymoretolookfortheway.

17、本文中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8、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9、具答之:详细地回答了村子里问话的人。具,同“俱”,详细地。之,代词,这里指村子里问话的人。

20、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

四、再游桃花源记翻译

1、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看见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亮。渔人就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去。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走,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2、“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

3、例二:便舍船,从口入。(是“〈渔人〉便舍船,从口入”的省略。句意:〈渔人〉就丢下船,从洞口进去。)

4、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

5、俨(yan)然:整齐的样子。

6、《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本文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7、辞去:辞别离开。语:对..….说。不足:不必,不值得。

8、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9、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0、成语典故:豁然: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11、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位清高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以后就不再有探访的人了。

12、Afterthefishermanhadgoneoutandrecoveredhisbost,hecarefullymarkedtheroute.Onreachingthecity,hereportedwhathehadfoundtothemagistrate,whoatoncesentamantofollowhimbacktotheplace.Theyproceedaccordingtothemarkshehadmade,butwentastrayandwereunabletofindthecaveagain.

13、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上一篇上一篇:潼关吏原文及翻译注音(精选文案63句)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foo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