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说说网

苏洵作品以什么为主(精选文案114句)

一、苏洵作品

1、《权书》,兵书也,而所以用仁济义之术也。吾疾夫世之人不究本末,而妄以我为孙武之徒也。夫孙氏之言兵为常言也,而我以此书为不得已而言之之书也。故仁义不得已,而后吾《权书》用焉。然则《权书》,为仁义之穷而作也。

2、食之不得下咽也:指寝食不安,内心惶恐。下,向下。名作动。咽,吞咽。

3、▲苏辙《春寒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4、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

5、苏洵教子的成功之处在于:他在说服无效的情况下,并没有用棍棒恐吓之类简单强制的教育方法,而是巧妙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加以引导,终于获得成功。

6、苏轼,可算是整个宋朝写字厉害的一个人,可是,他的字没有王羲之的随意,颜真卿的工整,张旭的洒脱。乍一看,他写的字怎这么“丑”呢?苏轼就说了,我这个字很特殊啊,颜真卿那个叫颜体,柳公权的叫柳体,我这个字呢,叫石压蛤蟆体!

7、苏轼是善于调侃嘲弄自己的,人人都在炫耀自己书法俊美的时候,他确说自己的书法是“石压蛤蟆体”,是被石头压死的癞蛤蟆的风格。其实,这正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精彩正在于此。

8、有功而赏,有罪而罚。

9、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月之光辉。

10、弊在赂秦:弊病在于贿赂秦国。赂,贿赂。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

11、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

12、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艺术风格以雄奇为主,而又富于变化。一部分文章又以曲折多变、纡徐宛转见长。他的文章语言古朴简劲、凝炼隽永;但有时又能铺陈排比,尤善作形象生动的妙喻。

13、苏洵主要作品有:《嘉祐集》、《权书》、《衡论》。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一说自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14、以攻取:用攻战(的办法)而夺取。

15、《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合集(共21集)

16、苏辙 北宋文学家,官至宰相,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其文“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注有《詩传》《春秋集》等

17、苏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应试不举,经韩琦荐任秘书省校书郎、文安县主簿。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佑集》。工于书法,气韵有余。

18、(甲骨原图)山东博物馆藏甲骨之三

19、苏洵的散文突出的特点就是语言犀利,言必中时之过,对北宋社会的阴暗进行毫不留情的揭露和鞭挞;但同时在剖析问题严重性的过程中苏洵又会巧妙地折转笔锋,淡化笔势,改变文章节奏,缓和文章语气,使人得以接受他的犀利与委婉,多体现于针砭时弊的文章中。扩展资料苏洵作诗不多,擅写五古,质朴苍劲。宋人叶梦得评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正类其文”(《石林诗话》)。其《欧阳永叔白兔》《忆山送人》《颜书》《答二任》《送吴待制中复知潭州二首》等都不失为佳作,但总的成就远逊于散文。

20、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二、苏洵作品以什么为主

1、苏洵的《权书》10篇、《几策》中的《审敌》篇、《衡论》中的《御将》和《兵制》篇,还有《上韩枢密书》、《制敌》和《上皇帝书》,都论述了军事问题。在著名的《六国论》中,他认为六国破灭,弊在贿秦。实际上是借古讽今,指责宋王朝的屈辱政策。《审敌》更进一步揭露这种贿敌政策的实质是残民。《兵制》提出了改革兵制、恢复武举、信用才将等主张。《权书》系统地研究战略战术问题。在《项籍》中,他指出项籍不能乘胜直捣咸阳的战略错误。他还强调避实击虚、以强攻弱、善用奇兵和疑兵、打速决战、突击取胜等战略战术原则

2、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3、(百家讲坛)之一《国史通鉴·春秋战国篇》合集(共18集)(百家讲坛)之二《春秋五霸》合集(共29集)(百家讲坛)之三《战国七雄》合集(共24集)(百家讲坛)之四《春秋吴国风云录》合集(共6集)(百家讲坛)之五《名相管仲》合集(共6集)(百家讲坛)之六《名相晏婴》合集(共7集)(百家讲坛)之七《端午时节话屈原》合集(共4集)

4、近日,有则新闻说四川省眉山市对三苏祠历时两年多时间重新修缮,将于本月19日面向社会重新开馆。三苏祠是中国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祠内供奉陈列“三苏”塑像,保存木假山堂、古井、洗砚池等苏家遗迹,收藏上万件有关“三苏”的文献资料和文物,是国内规模大、保存完好的纪念“三苏”的祠堂。这次修缮,是对“三苏”文化的发扬,更好的提升东坡文化的影响力,因此有了这个专题。

5、苏轼:http://baike.baidu.com/view/25htm#12苏辙:http://baike.baidu.com/view/320htm#3苏洵:http://baike.baidu.com/view/3200htm王安石:http://baike.baidu.com/view/25htm

6、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7、“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

8、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9、齐人未尝赂秦,终26继27五国迁灭何哉?与嬴29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30丧,齐亦不免31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33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34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35速36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38之。洎39牧以40谗41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44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45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47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0、在宋代以多种版本流行的苏洵著作,原版本大都散佚,今存的有北宋刊:《类编增广老苏先生大全文集》残卷。通行本有《嘉祐集》《15卷、《四部丛刊》影宋钞本。

11、(百家讲坛)之十六《易中天品三国》合集(共52集)

12、嘉祐四年苏洵带领全家乘船沿岷江而下,东出三峡,走水路进京,在丰都参观了仙都观,传说这是阴长生升仙的地方,写有《题仙都观》诗凭吊这个仙人

13、率先提出"文人画"的理念

14、苏轼与其父苏洵、弟苏辙,世人合称“三苏”。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云:“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清人张鹏翮撰其三苏祠联曰:“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把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称为“四大家”。

15、(百家讲坛)之四十一康震教授《唐诗的故事》合集(共17集)

16、5×15cm

17、世人说:“门下三父子,都是大文豪。”但在父子三人中,苏轼是注定耀眼的那一个。

18、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

19、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20、北宋散文家。字明允,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和儿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著名,世称“三苏”。嘉祐年间,他和苏拭、苏辙同入京都,他所作《几策》、《权书》、《衡论》等22篇文章受到欧阳修的推誉,由此文名大著,学者争相仿学。苏询的著作以史论和政论为主,如《六国论》、《审敌》、《广土》、《田制》等文,或借古喻今,批评北宋王朝对契丹、西夏屈节供奉的不当,主张抵抗契丹的攻掠;或反对大地主大贵族的土地兼并和政治特权。语言平实明畅,笔力雄健。有《嘉祐集》。

三、苏洵作品及年代

1、利之所在,天下趋之。

2、▲苏洵《陈元实夜来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3、《六国论》的历史背景应从两个角度着眼:一是苏洵论述的六国灭亡那个历史时期的情况,借以了解苏洵立论的根据;二是苏洵所处的北宋时代的历史状况,借以明确苏洵撰写《六国论》的针砭现实的意义及其写作上的特点。

4、(百家讲坛)之三十五《风雨张居正》合集(共25集)

5、君子慎始而无后忧。

6、故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

7、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8、▲苏洵《道中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9、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着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10、写于公元1043年,当时苏洵34岁,《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代表作品。《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11、意思是:我四十八岁,年近半百,才成为您的座上客,为不才。自已的那“萧萧华发”同宴上的闪闪金罍相映衬。韩丞相好贤可自己官卑位低不配这种礼遇,多年来清闲无事陪伴诸位儒生老于太常寺。从二十七岁开始,发奋苦读,希望有用于世,却多次科考不第。

12、把您喜欢的文章推荐给朋友们,只需要两步。

13、以致在后来的历史长河里,

14、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心术》

15、(百家讲坛)之三十三《宋徽宗之谜》合集(共16集)

16、苏洵提倡学习古文,反对浮艳怪涩的时文;主张文章应“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强调文章要“得乎吾心”,写“胸中之言”。

17、有政论文代表作品《六国论》

18、▲苏轼《归安丘园帖》,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19、点击下面蓝字查看之前的推送。

20、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四、苏洵作品集有哪些

1、苏轼的散文在宋代与欧阳修、王安石齐名,但如果单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则苏文无疑是宋文中成就高的一家。

2、苏轼 公元1037年~1101年,北宋著名文学家,官至礼部尚书,豪放派主要代表,代表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还有人们常知的一道菜东坡肉

3、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4、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5、不修其身,虽君子而为小人;能修其身,虽小人而为君子。

6、苏迈(1059—?)字伯达,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轼长子。驾部员外郎。善为文,工书,东坡帖乃迈所作,亦自可喜。苏氏诸子源同派异,种种皆有过人处。《宋史本传、姑溪集》

7、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此自然之理也。

8、(百家讲坛)之四十三康震教授《唐宋八大家》

9、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

10、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11、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12、文章前面记真景真情,通过毫不雕琢的天然佳句,给人一种壮阔的美感;中间对踞石攀木、俯江长啸的细致描写,真切地表达了作者月夜登临的情趣。后写梦见道士化鹤,纯属幻境幻觉,空灵奇幻,迷离恍惚,从中表现了作者内心怅然若失的苦闷。

13、“三苏”,“唐宋八大家”,“宋四家”这些称谓皆与苏氏家族有关,这是一个何等家族。清代宰相张鹏翮撰三苏祠门联赞三苏:“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14、(百家讲坛)之三十八《正说清朝二十四臣》合集(共55集)

15、君子在下位则多谤,在上位则多誉;小人在下位则多誉,在上位则多谤。

16、苏洵、苏轼、苏辙书作赏析

17、在苏洵二十七岁开始发愤读书之后,他相继生下了苏轼和苏辙两个儿子,与日后儿子们的少年成名不同,苏洵始终未能科举成功,在他放下功名潜心读书后,学问突飞猛进,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名作均创作于闭门读书的这十多年间。而苏洵的读书之路也给今天的我们一个启示:一个人只有为自己的内心而活,他才能够得到真正的自由,而自由的灵魂才能创造出真正的作品。

18、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19、▲苏轼《屏事帖》书于1085年(元丰八年)

20、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洵简介北宋时期著名的三苏之一苏洵资料介绍152苏洵简介: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

五、苏洵作品

1、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

2、▲苏轼《致南圭使君帖》书于1096年(绍圣三年)行书

3、上联言苏门父子三人均为填词名家,下联四大家是韩、柳、欧、苏四家,其中苏家包括苏洵、苏轼、苏辙,仍然是对苏门的盛赞;千古文章四大家,四家文章苏门占其四家非四人。另外在北宋文坛上,欧阳修堪称领袖,苏门为主力,是以四家里是没有王安石的,到唐宋八大家里才加上了曾巩和王安石。

4、《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代表作品。《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5、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

6、用心于正,一振而群纲举;用心于诈,百补而千穴败。

7、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革,改变,除去。殆,几乎,将要。

8、约1123年(宣和五年)

9、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10、暴(pù)霜露:暴露在霜露之中。意思是冒着霜露。和下文的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都是形容创业的艰苦。

11、(百家讲坛)之三十七《明亡清兴六十年》合集(共46集)

12、. 王安石:字介甫,世称王荆公,著有《临川先生文集》,其中较著名的文章有《读盂尝君传》《游褒禅山记》《答司马谏议书》,著名诗词有《桂枝香?金陵怀古》

13、苏洵《陈元实夜来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14、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心术》

15、新课标的学习任务群6《思辨性阅读和表达》一文中指出:“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不少于二分之一。”我认为,苏洵的《六国论》应当是古文阅读的不二之选。

16、凡人之言,皆曰盈虚倚状,去来之不可常。

17、▲苏轼《尊丈帖》约书于1093年(元祐八年)

18、约1089年(元祐四年)

19、(百家讲坛)之三十九《抗倭英雄戚继光》合集(共14集)

20、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六、苏洵作品

1、苏辙(1039—1112),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号颖滨遗老。与父苏洵、兄苏轼并称“三苏”。

2、知天助之不可常恃,知人事之不可怠终。

3、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地方。

4、《后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是《赤壁赋》的姊妹篇。与前篇纯写江上泛舟不同,后篇记游,以登岸履险为主,也无谈玄说理的内容。

5、▲苏辙致定国承议使君尺牍《宴居帖》

6、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7、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8、在北宋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存在。

9、三苏父子辉煌的文学成就,同登唐宋八大家之列,千古文章传唱古今。三苏在文学上的造诣,既同出一源又各有千秋,人们常说凝炼老泉,豪放东坡,冲雅颖滨。三苏父子光明磊落,关心国家命运,为官清廉,同情民间疾苦,为贫苦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今天的眉山人以三苏为荣,人人交口称赞。并在眉山建有三苏祠。三苏祠位于眉山城西南隅纱毅行,始建于元代延祜三年(1316年)以前。明代洪武年间增修扩建,嘉靖九年(1530年),眉州太守莫钝对其大维修,并臵祀田,明末毁于兵火。由于受他们人格魅力的影响,在今天的眉山形成了独特的社会风气,民风淳朴。

10、与嬴:亲附秦国。与,亲附。嬴,秦王族的姓,此借指秦国。

11、思焉而得,故其言深;感焉而得,故其言切;触焉而得,故其言易。——《太玄论上》

1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13、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58不赂而胜之之势。苟59以天下之大,下60而从61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63矣。

14、放眼中国历史,没有那一家能像苏家一样,父子三人独霸文坛。无疑三苏是我国文学史上少有的例子。他们完成了宋代文学改革,使宋代文学成为继唐代文学之后的又一个高峰。三苏父子在唐宋散文八大家中占据三个席位,父子三人都是文学大家,这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三苏父子当年名震京师,宋仁宗曾感叹:天下好学之士多在眉山!并称苏轼兄弟是宰相之才。南宋期间,士人学子中有苏文生,吃菜羹;苏文熟,吃羊肉说。对三苏的评价更为精当: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上一篇上一篇:席慕容诗集(精选文案143句)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foo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