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说说网

关于诗歌的知识点总结高中思维导图(精选文案120句)

一、关于诗歌的知识

1、傍晚时心情不快,驾着车登上古原。

2、★晏子(名“婴”)是春秋时齐国的政治家,《晏子春秋》记载了他的言行轶事。司马迁曾为他与齐国另一位政治家管仲(名“夷吾”)写了一篇合传,篇名是《管晏列传》。

3、★中国封建时代教育行政机构和高学府称为太学、国子监。就学的生员称为:太学生、国子生。

4、一联之中对仗的上下两句,一般内容不同或相反。如果两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叫作“合掌”,是作诗的大忌。

5、你可以对赛制或题库提出自己的建议

6、★第一部学史专著是清初黄宗羲的《明儒学案》。

7、单纯咏物、托物言志(寓意)、托物喻理、托物讽世。

8、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9、对使用近体诗平仄格式的古体诗的通称。特点为:1全用律句或基本上用律句;2换韵,且多为平仄韵交替;3通常是七言,四句一换韵,换韵后第一句入韵,全诗似多首"七绝"的组合。

10、★第一部推究诗歌创作本原、以反对文学复古主义的诗歌理论批评著作是清初叶燮的《原诗》。

11、(8)行业联:不同行业贴于大门或店内之用。如贴于书店的:“欲知千古事;须读五车书。”贴于理发店的:“虽是毫发生意;却是顶上功夫。”贴于旅店的:“欢迎春夏秋冬客;款待东西南北人。”

12、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13、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正艳杏烧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倾城。尽寻胜去,骤雕鞍绀幰山郊坰。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盈盈,斗草踏青。人艳冶,递逢迎。向路旁往往,遗簪堕珥,珠翠纵横。欢情。对佳丽地,信金罍罄竭玉山倾。拚却明朝永日,画堂一枕春醒。

14、(1)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

15、柳色春山映(柳色映春山)香稻啄余鹦鹉粒(鹦鹉啄余香稻粒)一夜飞度镜湖月(一月夜飞度镜湖月)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

16、七言诗的起源可能早于五言诗,但七言诗的成熟却晚于五言诗。后汉张衡的《四愁诗》以及三国魏曹丕的《燕歌行》已经是比较成熟的作品,是早期七言诗的代表。南朝宋时鲍照的《拟行路难》十八首,运用了大量的七言句,又夹杂一些五言句,彻底打破了句句押韵而又严格齐言的柏梁体格局,创造了一种新的七言歌行体,成为唐代以后七言的基本模式。五言句,以上二下三型为主,七言则以上四下三为主,上二与上四仍然继承了上古的两字一顿的模式,下三字则可以按意义节奏分为一或二型。如《拟行路难》(其四):

17、(1)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18、C.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19、★西汉刘向将屈原、宋玉、东方朔等人的作品编辑成集,这就是《楚辞》。现今保留完整的是东汉王逸《楚辞章句》。《楚辞》是继《诗经》之后有影响的诗歌总集,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诗篇,后世称这种文体为“楚辞体”、“骚体”。

20、★我国古代第一部文学作品集,是南朝梁萧统的《文选》,又名《昭明文选》。

二、关于诗歌的知识点总结高中思维导图

1、如:托物言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借物喻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借物抒怀(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2、★老子名“耳(李耳)”,字“聃(老聃)”,又称为“伯阳”。

3、★“三教九流”:“三教”,指佛教、道教、儒教;“九流”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成语“三教九流”多含贬义。

4、换韵,且多为平仄韵交替;

5、★历代选拔人才的制度:

6、★宋代的新儒学系统即理学,北宋的理学代表人物是程颐、程颢(二程);南宋的代表人物是朱熹、陆九渊;明朝的代表人物是王守仁(别号“阳明”)。

7、还有闯关、竞技两种模式

8、(打卡)记录每天的进步,也记住优秀的自己

9、★南洪北孔:清代戏剧家洪昇《长生殿》和孔尚任(《桃花扇》)

10、★白居易的一生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思想为主导。

11、意境特点: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恢弘高远、浩翰辽阔、博大新奇、深邃奇崛、朦胧渺远、空灵高远、空蒙迷茫、苍凉悲壮、优美迷人、清新明丽、清净幽远、宁静恬淡、清净悠闲、冷森幽僻、凄清冷落。

12、对联的平仄规律,与诗基本相同,一般沿用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断定对联的上下联,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落。

13、①表现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

14、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15、答:(1)“送君多暮情”句是“点”,点出了伤别之情。(2)“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是“染”,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3)结尾“叹息此离别”句是“点”,再次点明离别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16、★吴中四士:贺知章、张旭、包融、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7、梅雨属于锋面雨中准静止锋的影响形成的降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完全可以了解梅雨发生的时间、地域、特点等有关知识,如“雨萧潇”、“三日雨不止”两句诗就形象地表现了梅雨雨期长、雨量大的特点。我们还能从“江南梅熟日……梅子黄时”等诗句中窥探梅雨的名由——梅雨时节正值梅子成熟,因而得名;“湿菌生枯篱,润气醭素裳。”则说出了梅雨的另一个名称与名由:梅雨又叫霉雨。因为梅雨季节气量已经逐渐升高,空气湿度大,衣物易长霉。古诗甚至还描写了空梅的情况,如“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18、★《焚书》的作者是明代的李贽,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提出“童心说”。

19、★李渔,字谪凡,号笠翁。所著《闲情偶寄》是我国戏剧美学史上第一部早的系统完备的理论著作。还倡编《芥子园画谱》,是中国画临摹范本。

20、★扬雄,汉代大儒,。曾模仿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作《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故后世有“扬马”之称。模拟《易经》作《太玄》,模拟《论语》作《法言》等。

三、关于诗歌的知识点

1、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2、A.家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3、★陆王心学:是由陆九渊、王阳明发展出来的“心学”的简称。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虽有时同属宋明理学之下,但多有分歧,陆王心学往往被认为是儒家中的“格心派”(主观唯心主义),程朱理学被称为“格物派”(客观唯心主义)。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主张“知行合一”“致良知”,作品有《传习录》、《大学问》。

4、流派主要指诗歌的流派和词的流派。

5、意象作用:先描述意象,再分析作用(气氛基调、环境背景、表情达意、衬托人物、结构线索等)

6、答:①本词语言多用口语,风格亲切自然,浅近直白,通俗易懂。②语言诙谐风趣,活动生动。

7、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其有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

8、如果您也想成为第一批资深玩家

9、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

10、诗歌是古老也是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它来源于上古时期的劳动号子(后发展为民歌)以及祭祀颂词。诗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中国诗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欧洲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吉尔、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11、诗歌主要内涵:强烈的抒情性、丰富的想象力、高度的概括性、凝炼的语言。

12、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指的是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其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

13、诗歌的题目很重要,往往可以透露出重要的线索。

14、对使用近体诗平仄格式的古体诗的通称。特点为:

15、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16、送别诗涉及的范围极广,有君臣官场赠别,有市井朋友相别,有亲人情人送别。

17、(2)记人叙事。上下联有分工,各自有侧重点,可以一说别人,一说自己;一写事,一抒怀;一实,一虚。同是说别人,上下联可以分别写品德与事功,或品德与才学,事功与生活,公与私,言与行,文与武,喜与恶,有与无,得与失,今与昔,生前与死后,现在与未来等。同是写入叙事,上下联可以分别写诗与文,经与史,词与赋,书与画,诗文与书画,琴与棋,师授与友评等。

18、古诗词中作者常常会运用各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使表情达意丰富形象。

19、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相一致。具体来说,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再简单地讲就是五言的律诗,下联的出句与上联的对句前两字平仄一样,后三字由后往前“翻跟斗”。如上联对句是:平平仄仄平,则下联出句为:平平平仄仄;或者上联对句是:仄仄平平仄,则下联出句为:仄仄仄平平。

20、★诗经六艺:风、雅、颂、赋、比、兴

四、关于诗歌的知识点(高中)

1、明陈第始用语音演变的原理,认为所谓叶韵的音是古代本音,读古音就能谐韵,不应随意改读。

2、以古代文学专家制订的诗歌知识框架为依托,它实现了大规模的知识挖掘和可视化呈现,总而言之,在这里,你可以找到特定主题、情感、风格的诗歌,探索诗人图谱,以及他们的活动轨迹和社交关系……一大波有趣的知识正在赶来~

3、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4、“三皇”:传说之一是“伏羲、女娲、神农”

5、中国是一个诗词的国度,诗词伴随了中国人五千年的历史。在诗词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衍生出了许多独属于诗词的术语,这些术语让诗词得以完善,让我们可以更加精确地找到自己想读的诗,对于每一个诗词爱好者来说,了解这些“诗语”,可以让自己的诗词鉴赏能力,分辨能力,更上一层楼!

6、影像暂留(或说成残留影像):物理现象;如一种挥之不去印象、感觉。

7、诗词中的对仗就是对偶,即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如“山重水复”。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如“柳暗花明”,也可以两句相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而律诗中的对偶则更为严格,它把词类又细分为九类:名词、形容词、数词(数目字)、颜色词、方位词、动词、副词、虚词、代词(“之”“其”归入虚词)。连绵词只能与连绵词相对,并且不同词性的连绵词一般还是不能相对的。专有名词只能与专有名词相对,好是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名词还可以细分为若干小类,如天文、时令、地理、宫室、服饰、器用、植物、动物、人伦、人事、形体。

8、②常见意象: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边关、雨雪、风沙等)、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羌笛、琵琶、战马等)、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曲》等)、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9、豪放派、婉约派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10、2)示例:“郡僻官闲昼掩门”中的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1、(3)以乐景衬哀情(也叫乐景写哀或反衬)。

12、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13、次序,亦称步韵,即用其原韵原字,且先后次序都须相同。

14、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以唐朝为界限,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唐前诗歌,均为古体诗;其后,古体诗渐渐式微,逐渐消亡。

15、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16、★李清照的理论著作是《词论》,词集是《漱玉词》,李清照的词被称为“易安体”和“漱玉体”。

17、(2)从修辞手法看,主要是比喻(比况)、象征、拟人和对比。

18、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古人名”等。

19、因为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所以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来说较诗更为精练,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对联通常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也有一字联、二字联、三字联。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语言概括力与驾驭文字的本领,才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情文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享受。

20、⑥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喜悦。

五、关于诗歌的知识提纲

1、通感: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如林逋的“暗香浮动月黄昏”,用视觉“暗”写嗅觉“香”、突出梅香的特点。

2、舒婷的诗,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精美,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这是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诗人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4、★乐府,初是主管音乐的官府,后来人们将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成为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是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主要作品有《陌上桑》、《长歌行》、《十五从军行》、《孔雀东南飞》等。

5、是想与诗词结缘的中小学生

6、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7、一联之中对仗的上下两句,一般内容不同或相反。但有时上下句有相承关系,讲的是同一件事,下句承接上句而来,两句实际是一句,这称为“流水对”。

8、湖上春来是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9、★朝代传说:“三代”:夏朝、商朝、周朝

10、只要你是(诗词爱好者)

11、五言的仄起平收句:仄仄仄平平中,第三字如果用了平声字,成了:仄仄平平平,就犯了三平调。

12、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13、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14、诗歌形式发生第二次大的改变是楚辞,楚辞是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楚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创造的。楚辞与《诗经》不同,一般为七言,在句中第四字用“兮”字,如《国殇》:“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15、洞门高阁霭余辉,桃李阴阴柳絮飞。

16、北京师范大学汉字研究与现代应用实验室

17、★“前七子”和“后七子”

18、★冯延巳,南唐词人,字正中。词集名《阳春集》。

19、另外,律诗的八句中,每两句称为一联,共分四联;第二句为第一联,称为首联;第四句为第二联,称为颔联;第六句为第三联,称为颈联;第八句为第四联,称为尾联。根据诗的内容语气,又分别称第四联为“起联,承联,转联,合联”,相对应的绝句的第四句分别称为“起句,承句,转句,合句”。所谓“起”,就是“起头,开头”的意思;所谓“承”,就是承接上面的话,继续延伸的意思;所谓“转”,就是话锋一转,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以及独特新颖的表现手法;所谓“合”,就是后将话题一收结尾。这就是古人常说的一首诗中要有“起,承,转,合”的顿挫语气。

20、首末相应:首句平仄与末句平仄相同。如山居秋暝首句空山新雨后,平平仄仄仄,末句王孙自可留,平平仄仄仄。

六、关于诗歌的知识

1、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尾联)

2、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3、后来习用一人出上句,续者须对成一联,再出上句,轮流相继。旧时多用于上层饮宴及朋友间酬应,绝少佳作。

4、简要定义「诗歌」:诗歌是摘要地反映生活精华的文学样式。它具有强烈的抒情性、丰富的想象力、高度的概括性、凝炼的语言、和谐的韵律和节奏等特点。

5、亦称"古诗"、"古风"。诗体名,和近体诗相对。产生较早。每篇句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七言者较多。不求对仗,平仄和用韵也较自由。

6、总之,概括起来对联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其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其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其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其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其张挂的对联,传统做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其对联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7、注:表现手法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只指象征、托物言志、衬托、对比、抑扬、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等手法,广义的包括修辞手法。高考卷一般使用狭义的概念。如需要,可按先“狭”后“广”的步骤思考,即先考虑狭义的手法,再考虑修辞手法。

8、平仄与汉语四声有密切的关系。古汉语四声为“平、上、去、人”,现代汉语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它们并不一一对应。古汉语四声演变为现代汉语四声,基本上是:其古平声字在现代普通话中分化为阴平与阳平。因此普通话中的阴平与阳平大多属于古平声字。但有部分A声字也演变为阴平或阳平,如“伯、叔、督、哭、锡、逼、织、黑、剥、桌、漆、湿、吸、帖、接、眨、搭”等在古汉语中都是入声字。其古上声字中,有一部分演变为去声,其余仍为上声,普通话上声中,也有部分来自古人声的字,如“甲、法、葛、乙、窄、百、卜、谷、辱”等。其古去声字在普通话中全部演变为去声。此外,一部分古上声字和人声字在普通话中也演变为去声。

9、勒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10、这首诗与诗人创作的另一首西湖诗《钱塘湖春行》题材相同,但在意象选择、画面营造和情感表达上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11、诗中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诗人满怀激情的歌唱方式来表现。史诗、故事诗、诗体小说等都属于这一类。

12、平起指首句第一二字均为平声,仄起指首句第一二字均为仄声。这是近体诗平仄句式的构成之一种。具体请参照(平仄简表)

13、★格律派:格律派词人多精通音律,能自创新词调。周邦彦被尊为格律派的创始人,开南宋姜夔(白石道人)、吴文英格律词派先河。姜夔是格律派的宗主。该词派尚雕琢,重音律、求典雅。

14、凡摘取古人成句为题之诗,题首多冠以"赋得"二字。南朝梁元帝即已有《赋得兰泽多芳草》一诗。科举时代之试帖诗,因诗题多取成句,故题前均冠以"赋得"二字。同样也应用于应制之作及诗人集会分题。后遂将"赋得"实用为一种诗体,即景赋诗者亦往往以"赋得"为题。

15、(3)指出象征意义,或作者借所写物象表达的思想感情(社会属性)。

16、★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易安居士)并称“济南二安”。有词集《稼轩长短句》,著有《美芹十论》(是一部军事论著,陈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17、为“黄”,借“珠”为“朱”,借“清”为“青”。如杜甫《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18、亦称"进退韵"。诗韵术语。邻韵通押特殊格式的一种。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有辘轳韵者,双出双入。有进退韵者,一进一退。"

19、(2021•全国甲卷)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

20、★宋词婉约派代表作家:周邦彦、柳永、秦观(北宋)、李清照、姜夔(南宋)

上一篇上一篇:秋瑾重阳节诗(精选文案69句)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foo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