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说说网

资治通鉴翻译好的版本(精选文案95句)

一、资治通鉴翻译

1、窃谓宜立阿史那斛瑟罗为可汗,委之四镇,继高氏绝国,使守安东。省军费于远方并甲兵于塞上使夷狄无侵侮之患则可矣何必穷其窟穴与蝼蚁校长短哉”事虽不行,识者是之。

2、(1){历史}“苏武牧羊”与“李陵叛国”

3、红色精装典藏本(全30册)★

4、(注)太傅疏广、少傅疏受请求辞职,汉宣帝同意并赏赐黄金。疏广、疏受回乡后变卖黄金,与亲朋故友饮酒取乐,有人劝他们用黄金为子孙购置产业,疏广谈此钱财太多的害处。

5、对曰:“臣所荐者可为宰相,非司马也。”乃迁秋官侍郎;久之,卒用为相。仁杰又尝荐夏官侍郎姚元崇等数十人,率为名臣。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仁杰曰:“荐贤为国,非为私也。”初,仁杰为魏州刺史,有惠政,百姓为之立生祠。后其子景晖为魏州司功参军,贪暴为人患,人遂毁其像焉。

6、然而,《资治通鉴》却把苏武这种对祖国、对民族的热爱和忠诚,全部都归结于苏武对皇帝刘彻个人的感恩戴德、知恩图报。当友人到北海(即今天俄罗斯境内的贝加尔湖)来看望并劝他归降匈奴时,《资治通鉴》上是这样“代”苏武作答的:

7、疏忽的时候发生祸乱,所以知道保持已有的业绩的艰难。但是创业的艰难已经过去;保持已有的业绩的艰难,正应该和大家谨慎对待。

8、司马光是伟大的历史学家,拥有“端明殿大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太中大夫”的官职,又有皇上圣旨加持,经费和人员十分充足,在资源不匮乏的条件下,耗时十九年才完成了《通鉴》。而父亲是以一个人的能力和简陋的条件在从事翻译,抒发自己的史观。

9、从这套书,我们可以看得懂,也透过种种事迹,去学习判断、批评我们的民族、生活,并帮助我们展望未来。我们要在这些历史故事中,看到千古以来人性的善良与邪恶。

10、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以人物活动为中心记载历史,就是为人物立传。

11、{评论}刘彻者,汉武大帝也。毛伟人当年曾将其与秦始皇、唐太宗和宋太祖并列,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一代帝王。但是,后世之人对刘彻的评价却不尽一致。

12、汉武帝刘彻的国,就是少数人的国。他之所以能“代表”当时的国,皆是因为他老子用武力所谓“打江山”“赢”来的,而并非是“人民选举出来的”。苏武如果爱的只是刘彻的国,那只能说他这种爱尽管也很感人,但意义、格局就要小很多;而李陵,如果只是“背叛”了“昏庸无道”之辈所治理的国,就像“蒋介石的国”那样,那就让“他们少数人去爱吧”!

13、那一段,这不是一部单纯的历史著作。首先,它是阅读另一部历史巨著的笔记,其中每一节都是针对《通鉴》所记的某一段史实而发的议论,如果不参照《资治通鉴》而单读《读通鉴论》就会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其次,这部书是一个思想家的历史沉思录。它既折射了明清之际那段血与火的历史之光,又积淀了一个当时心境极为痛苦与矛盾的思想家的深邃反思。所以,总体水平远超出一般史书。“推本得失之原,立一成之型”《读通鉴论》是明末清初卓越思想家王夫之有关古史评论的代表作之一。

14、第229卷唐德宗建中四年

15、资治通鉴》-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历史上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资治通鉴》比美。

16、这篇序文写于第一册完稿之后,在翻译过程中,发现把死文字变成活文字,而又要保存死文字的原意,有时比新的创作,还要困难。而文言文大的特征是,没有主词,往往前言不照后语,前言在东,后语忽然在西,难以连贯。典故堆砌,意义更容易混淆。以及地名今注,官名今译,全都费尽思考。几乎每一行都有一个地雷,不清除便不能前进一步。而彻底解决,时间又不允许——有些问题可能要聚讼累年。但我仍继续下去,孜孜不息,竭尽全力。

17、中国人安身立命的大智慧,一书囊括

18、咱们先看东周分两个阶段,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春秋这个名称来源于孔夫子给这段历史编写的史书(春秋),战国就是,战乱不断的意思。

19、战国时代前四八〇—前二二一年

20、《资治通鉴》原本用的是十一世纪知识分子使用的文言文,对二十世纪以降的现代人讲起来,已显得过度生涩艰深。从前,人们生活内容单纯,知识分子可以把全部生命,投入经史。而今社会节奏快得像一列狂奔的火车,人们连翻查工具的时间,都付阙如。假使再没有现代语文本问世,价值连城的《资治通鉴》,将有尘封的厄运。

二、资治通鉴翻译好的版本

1、《柏杨版资治通鉴》是仿效英国《牛津词典》分册出版的策略,于是同年九月,第一册《战国时代》问世,直至十年之后的一九九二年底,后一册《小分裂》脱稿作结尾,这长达十年埋首查卷的“译作苦旅”,终于大功告成。书在出版后第二年、第三年分别获选为一九八三年度台湾“具影响力的书”以及“有价值和畅销的书”,并因创新文体、史观、古今对照,成为年度“出版界十二大新闻”。父亲说:“翻译是一种细胞复活工程,假如一个字就是一个细胞的话,我们终于看到《通鉴》所有细胞都已再生,再生的时间,恰恰十年。现在我们终于完成,诚惶诚恐,呈献在爱护和信赖我们的读者先生面前。”

2、今晋大夫暴蔑其君,剖分晋国,天子既不能讨,又宠秩之,使列于诸侯,是区区之名分复不能守而并弃之也。先王之礼于斯尽矣。或者以为当是之时,周室微弱,三晋强盛,虽欲勿许,其可得乎?是大不然。

3、法者天下之公器,惟善持法者,亲疏如无所不行,则人莫敢有所恃而犯之也。

4、上官桀和儿子上官安上下其手,先是将上官安年仅五岁的女儿“嫁”给九岁的小皇帝当“皇后”,将自己家族与皇权牢牢绑在一起。而后,又千方百计想排除霍光而独揽辅政大权,结果宫斗失败。黔驴技穷的上官安竟孤注一掷,密谋造反,妄图一了百了,废掉当今皇上,让自己老子上官桀来当皇上。后,蚍蜉撼树、折戟沉沙,满门灭斩、灰飞烟灭。

5、起先,文帝派太子杨勇参与决策军国政事,太子经常会提出意见,有所兴革,文帝都能接纳。太子杨勇生性宽厚,行事直率任性,不会弄虚作假。文帝为人节俭,杨勇曾经装饰自己来自蜀地的精美铠甲,文帝看见了很不高兴,告诫他说:“自古没有好奢侈还能享国长久的帝王。

6、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名列“元祐党人”,配享宋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

7、而后世之人对此则没有任何顾忌了。同为“司马”后人的司马光,在其《资治通鉴》一书的“光曰”中,就毫不留情地把刘彻痛批了一番:“穷奢极欲,刑法严酷,横征暴敛。对内,大肆兴建宫殿,生活糜烂;对外,用武力攻击四方少数民族。相信神仙鬼怪,到处游逛名胜山川,使人民无以为生,群起为盗。这种情形,与嬴政相去无几。”这是古代史学家第一次将刘彻与秦始皇相提并论,只不过不是比“文治武功”,而是比“昏庸无道”。

8、司马光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书编完的时候,他已经66岁。

9、一直被历史学家们称为“奸雄”的曹操,曾在那篇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中,就群臣和民间对他一直“挟天子以令诸侯”,牢牢霸着朝廷权力不放的“非议”,给出了一段大白话的解释。曹操说:

10、对于军事的记载,《资治通鉴》也很突出,对战争的描述也很生动。凡是重大的战役,对战争的起因,战局的分析,战事的过程及其影响,都有详细记载。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都是杰出的例证。

11、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12、(译文)信誉是君主至高无上的法宝。国家靠人民来保卫,人民靠信誉来保护;不讲信誉无法使人民服从,没有人民便无法维持国家。所以古代成就王道者不欺骗天下,建立霸业者不欺骗四方邻国,善于治国者不欺骗人民,善于治家者不欺骗亲人,只有蠢人才反其道而行之……

13、但是若从“摧残人权”的立场来看,柏杨先生也坦承“刘彻先生是一个暴君”。柏杨认为,这关键还是封建专制的制度、体系在作怪,“权力不但使人骄傲腐败,也使人昏庸糊涂,时间越久,越忘了他自己是谁……不论当初多么英明,后总是虎头蛇尾,作恶多端,给人民带来无尽痛苦”。柏杨并推论说,刘彻主要是活得太久了,如果能早死十年或二十年,就不会发生司马迁先生事件了……

14、《背影:我的父亲柏杨》郭本城著广西师大出版社,2016年1月

15、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中心的著史体裁,它与编年体、纪传体,合称为古代三大史体。纪事本末体,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时间先后加以集中叙述,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详於记事,方便阅读。它创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16、此文出自北宋司马光所著的《资治通鉴》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17、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

18、可以说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封建制度,才有了我们这样一个具有历史悠久的民族。为什么这样说呢,一会儿我们看看另一位司马老先是怎么说的吧。

19、狄仁杰出身于太原狄氏,早年以明经及第,历任汴州判佐、并州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宁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复州刺史、洛州司马等职,以不畏权贵著称。

20、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

三、资治通鉴翻译上与群臣论止盗

1、代表作:《史记》《三国志》,二十四史全是纪传体。

2、毛伟人对汉武帝刘彻的评价一直甚高,不仅在写诗作词中予以褒奖,而且在其读史“眉批”中,多次对刘彻给予明确“点评”。其评曰:“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态度鲜明,功大于过!

3、《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有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

4、食邑二千六百户、实封一千户

5、(每天推送不一样的图书)

6、黄色精装本(全20册)★

7、《资治通鉴》是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8、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

9、{评论}“苏武留胡节不辱,

10、《读通鉴论》是王夫之毕其一生心血,从69岁开始动笔写作,在其逝世前才完成的一部史论。它借引司马光《资治通鉴》所载史实,系统地评论自泰至玉代之间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分析历代成败兴亡,盛哀得失,褒队物,总结经验,引才鉴今.探求历史发展进化规律,寻求民族复兴的大免全书约60余万字,分为50卷,每卷之中,以朝代为别;每代之中,以帝王之号为目,共船目,目下又分作一个个专题;另在“卷末”附有“叙论”四篇。该书文采飞扬,议论纵横,新见选出,论点精到,堪称传统史论中系统、精彩的杰作,同时也全面地反映了王夫之进步的历史现和政治思想倾向。“推本得失之原,立一成之型”《读通鉴论》是明末清初卓越思想家王夫之有关古史评论的代表作之一。

11、太宗说:“玄龄协助我一起取得了天下,历经百战,九死一生,所以体会到创业的艰难,魏征协助我一起安定天下,常常担心在富贵的时候滋生骄奢,疏忽的时候发生祸乱,所以懂得保持成就的艰难。但是创业的艰难已经过去;保持成就的艰难,正应该和大家谨慎对待。”

12、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13、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认为,“霍光不学无术,不了解至为明显的正大道理,为了保护妻子,把女儿送去当皇后”,批评霍氏家族“沉溺在日益满盈的无穷欲望之中,加速覆亡的灾难”。

14、远流董事长王荣文先生就定一九九三年三月七日为“柏杨日”。那天,在台北诚品书店举行庆祝酒会,为庆祝父亲柏杨的生日,也为庆祝《柏杨版资治通鉴》全书问世。上午时分我跟弟弟本垣就到了现场,我们前去跟陆铿先生、孙观汉先生握手致意,再跟小牛、丽真寒暄时,听到致辞的蒋纬国将军,极有风度地说,他要代表老哥向“柏老”致歉,并走下讲台,两人双手紧握,令在座百位嘉宾为之动容。

15、(注)将军薄昭杀了汉朝廷的使者,文帝不忍以国法杀他。司马光对此事发表执法要严格,不分亲疏的意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严格执法不分亲疏,刑可以上大夫。在社会生活中,任何人不能超越法律之上,不管什么人,不管职位多高,都必须遵法守法,违法必究应该成为执政者的为政之道。

16、《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被视为君臣士人的必修教科书,即使在现当代,也有重大影响。今天,特摘选其中10句名言佳品供大家品读。

17、据媒体报道,毛伟人早年在延安时曾公开说过:“现在谈爱国,那是爱谁的国?蒋介石的国吧?”“少数人的国,他们少数人去爱吧”,“一个不是人民选举出来的政府,有什么脸面代表这个国家?爱这样的国家,就是对祖国的背叛”。

18、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末节也。夫务战胜,穷武事者,未有不悔者也。

19、《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耗时近20年主编的一部极其重要的史书。从周威烈王写到五代后周世宗,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论其地位,可用清人王鸣盛的一句话来概括:“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据说这书被读了17遍。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历史地位有多么崇高。

20、{评论}汉武帝刘彻临死前,将皇位传给自己八岁的儿子刘弗陵,并托孤给自己信得过的三位亲近大臣。三位大臣分别是霍光、金日磾和上官桀。若按近代清朝的称呼,这三人就是所谓的“顾命大臣”。

四、资治通鉴翻译版全文在线阅读

1、值得欣喜的是,现代人已经逐渐觉悟和认识到爱国与爱“人”的区别。人们意识到,自己真正所爱的国、真正要爱的国,应当是生自己、养自己,并有着自己父老乡亲的这片土地——祖国,而并非某个阶段性政权所统治下的国,更非某个类似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那样的“独裁者”或者由他们所代表的“国”!(2022年01月22日)

2、战火过后的镐京遍地瓦砾,民不聊生,就连平王都没有像样儿的屋子居住。百姓没办法生产,大臣、国王的日子也是很不好过。加上来自镐京西部、北部野蛮部落的严重威胁,平王只好把首都迁到镐京东边的洛邑洛阳。

3、“鉴于往事,资于治道”,意思是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

4、无纾目前之虞,或兴意外之变。人者,邦之本也。财者,人之心也。其心伤则其本伤,其本伤则枝干颠瘁矣。

5、首先,我们先对周朝的情况做个简略的了解。

6、应当说,三位“顾命大臣”,刘彻确实选得其人,他们着实不辱使命,基本完成了刘彻的“托付”。然而三位“顾命大臣”个人的结局,却令人唏嘘不已。

7、谭其骧(1911年2月25日―1992年8月28日),出生于浙江嘉兴,历史地理学家。

8、(2){历史}“顾命大臣”

9、《通鉴》成书后,元丰八年,范祖禹、司马康、黄庭坚、张舜民等奉命重行校定,元祐元年(1086)校定完毕,送往杭州雕版,元祐七年刊印行世。今元祐本已不可见。

10、这一点,应当说,司马光先生的评价确实还算公允。秦始皇托孤奸佞赵高,导致秦王朝二世而亡。刘彻则托孤霍光、金日磾等一帮忠臣,并不惜将有可能在未来会形成外戚干政隐患、而且自己正百般宠爱的妃子——钩弋夫人提前处死,使得西汉一朝又向下传了七代。在这一点上来说,刘彻即使不是在识人用人上比秦始皇有过人之处,起码也比秦始皇要冷静、慎重、缜密得多。

11、而柏杨先生作为当代学者,其对刘彻的评价则完全是站在知识分子的立场之上,经“横”(即中外)、“竖”(即历代)比较之后得出的“专家级”评论。柏杨先生首先认为,刘彻作为一代帝王,其对中国及中华民族影响之深厚、意义之深远,直到两千年后的今天仍一直存在,因此,历史上能够与之相媲美的帝王可谓凤毛麟角。

12、重用有真才实学的人,是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与有识之士齐心协力地处理政事,也并不例外。但以往在任用贤才的时候,掌权的并非不具备知人善任的见地,之所以存在很多弊病,是由于过多地考虑情面的缘故。

13、皇帝与普通人一样的地方在于他们也有七情六欲、饮食男女,而不一样的地方则在于,普罗大众大多需要通过“奋斗”——也即吃苦耐劳——才能换得一点点这方面的满足和欢娱。而皇帝们,只要用用他们手中的权力,就不仅可以实现,而且还要远超他们的期望值之上。比如在饮食男女方面,底层百姓“一夫一妻”已属奢望,“齐人之福”更是梦想,而皇帝却可以“三宫六院七十二妃”。秦始皇的阿房宫里,美女更是多到三十六年都用不完(“有不见者,三十六年”——《阿房宫赋》)。

14、而著名史学家司马迁之所以遭受惨无人道的“腐刑”,正是因为这起事件。——他在汉武帝面前仗义执言,替自己好友李陵说情,坚定认为李陵被俘是迫不得已,“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因此而惹恼汉武帝刘彻,被判施宫刑。

15、因此,皇帝们的思维与我们普罗大众的思维就不尽相同。他们一切一切的关注焦点和“奋斗”目标,就是争取权力、捍卫权力、用好权力。他们并不是什么为民谋,也不是什么为国谋,更不是什么为民族、为政声而谋,他们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能牢牢坐在皇帝那个宝座上。只要是为了这个目标,他们就会无所不用其极。

16、编年体:按在世皇帝的年号记载(即按年代顺序记载)历史事件。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是编写历史早用的也是简便的方法。

17、透过《资治通鉴》,可以看出我们所处的历史位置,和面对的祸福命运,也可看出统治阶层的心态和行事轨迹,用来作为对他们的评鉴标准。《资治通鉴》是十一世纪知识分子使用的文言文,对二十世纪的我们来说,明显地过度生涩艰深。从前,人们生活单纯,知识分子可以把全部生命投入经史,而现今社会节奏迅速,对这佶屈聱牙的文字,谁有这种闲工夫嗑牙?

18、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19、信誉是君主至高无上的法宝。国家靠人民来保卫,人民靠信誉来保护;不讲信誉无法使人民服从,没有人民便无法维持国家。所以古代成就王道者不欺骗天下,建立霸业者不欺骗四方邻国,善于治国者不欺骗人民,善于治家者不欺骗亲人,只有蠢人才反其道而行之…

20、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本奇书,让后世无数英雄顶礼膜拜、受益无穷。

五、资治通鉴翻译版全文下载

1、雪地与冰天,穷困十九年。

2、(译文)法律是天下共同遵守的准绳,只有善于运用法律的人,不分关系亲疏,严格执法,无所回避,这样才能使所有的人都不敢依仗权势而触犯法律。

3、而霍光和上官桀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其中,首先“倒霉”的是上官桀。

4、对于佛教、道教的起源、发展,以及儒、佛、道之间的斗争也有叙述。对西汉以来经学的发展,典籍的校理,石经的刻立,九经的雕印及流传,都有较系统的陈述。著名的文人学士及其作品也有记载。

5、问题是,霍光有一个致命缺陷或不足,那就是律己尚可,但治家无方。尤其是他那个名叫“显”的老婆,为了能让自己女儿嫁给皇帝当皇后,从而获得更大的家族权力和势力,竟利令智昏、胆大包天,趁着现皇后——皇帝结发妻子生产之际,残酷设计将其活活毒死!而霍光得知内情后,竟无动于衷、一味包庇,为此给整个家族埋下了一颗原子弹级别的定时炸弹!

6、每当忧虑自司马迁、班固以来,(著史)文字繁多,布衣士人,不能读尽;何况对于皇上来说,日理万机,哪有空闲时间都看?

7、《资治通鉴》可谓代表中国古代史学的高成就,是认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经典读物。不过,《通鉴》又不同于一般的史籍,是一部以“资治”为目的,讲述治国理政之道,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的政治史典籍,其影响远远超出传统意义上的史学领域。司马光生前曾多次为皇帝讲读《通鉴》;从北宋到清朝,《通鉴》一直是帝王经筵上经常使用的历史教材,因而被梁启超称为“皇帝教科书”。时至今日,《资治通鉴》仍然是一部值得重读的经典。今日之中国,距离司马光修《通鉴》的时代几近千载,告别帝制已逾百年。《通鉴》事君的价值,早已光芒不再。但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历史作品也因时代不同而需要不断反思和解读。今天重读《通鉴》,

8、三人中,数金日磾结果好,因为就在接受托孤任务第二年,这位老兄就一命呜呼、先走了一步。而因其在世时,就律己甚谨、治家甚苛,所以,他死之后,他的家人、后代就此偃旗息鼓,远离权力核心,此后再也没看到相关“东山再起”的历史记载。因此也可以说,金日磾及其整个家族(人)实现了“安全着陆”。

9、《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10、司马光是为了巩固当时的封建政权,才编写《资治通鉴》,这就决定了此书的内容主要是政治史。因此,在编纂《资治通鉴》时,在继承前人的同时,又有所发展。他把历史的君主根据他们的才能分为创业、守成、陵夷、中兴、乱亡五类。

11、“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亡战必危。”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末节也。夫务战胜,穷武事者,未有不悔者也。

12、不过,司马光毕竟也是一代史学名家,他在批判、谴责刘彻的同时,也对刘彻作出了比较公允的定论:“秦政府终于灭亡,而汉王朝却没有事,原因何在?在于刘彻能遵守先王的圣道,知道克制,接受忠告,厌恶被人欺骗蒙蔽,喜好贤能的人,赏罚严明。到了晚年,发现过去的错误,幡然改过,而又托孤得人。这可能就是‘有嬴政之暴,而无嬴政之祸’的缘故吧。”

13、以过分的节俭朴素来约束自己是可以的,但用这标准来限制别人,或许就会出现许多失误。

14、春秋战国是一个悲惨的时代,因为这个时代连年争战,民众可以说是真的处在了水深火热之中。春秋战国也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是中华文明的孕育期。「诸子百家」就是这个时代的结晶,各种不同的思想喷薄而出。

15、《资治通鉴》是司马光编著的编年体史书。古人记史,是为了寻找规律,找出朝代兴替的规则,以提供给当代的高统治者使用。“资”,给,提供。“治”,治理。“通”,全面的,通用的。“鉴”,镜子,对照镜子,可以体察自身的过错。所以“资治通鉴”的意思就是“用来给帝王统治参考的前代历史事实”。《史记》是西汉司马迁的纪传体史书。这个名字就简单了,“史记”,倒过来就是“记录历史”。司马迁虽然是史官,但是他写这本书并非简单为帝王提供参考,而是要“成一家之言”,寻找历史发展、英雄起落、朝代兴替的规律,要“立一家之论”。所谓“文章两司马”,是指司马相如、司马迁,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文学性不如前两位司马。

上一篇上一篇:踏莎行闲游翻译(精选文案132句)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foo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