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虽有嘉肴翻译
1、(2019年内蒙古中考真题)
2、文章开头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8)“自强”,意思是自己努力。“强”,竭力,尽力。
4、你认为“大同”社会会实现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5、(10)“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6、明白道理。所以。首先。表推测语气,大概。说。(1)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2)始终如一地想着要以学习为主。
7、虽有/嘉肴(yáo),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qiǎng)也。故曰:教学/相长》(zhǎng)也。《兑(yuè)命》曰:“学(xiào)/学(xué)半。”其/此之谓乎?出自《礼记》。别名是虽有佳肴
8、教与学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9、2021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第8篇:出师表
10、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1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2、①运用类比,引出论点,层层递进论证论点。开篇举出嘉肴不食而不知其味,引出至道不学不知其善,进而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层层推进,终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教学相长。使得论证严谨、有条理。
13、《虽有嘉肴》是《礼记·学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有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14、(20品至预测)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6~9题。(共10分)
15、嘉肴(yáo)自强(qiǎng)
16、⑷文学特色:用短小生动的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严谨,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17、(课后题)多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试从两篇中各举一例加以分析。
18、即使有美味的鱼肉,如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就不知道他的好处。因此,只有先去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知识的缺乏,只有教了别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对知识还理解不清。认识到了自己知识的不足,然后才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了自己对有些知识还理解不通,然后才能自己努力。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尚书·兑命》上说的:”教别人,一半也是增长自己的知识。“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19、翻译下面的句子。
20、①是故:因此。②谋:奸诈之心。③兴:兴起。④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乱,指作乱。贼,指害人。作,兴起。⑤故:所以。⑥外户:从外面把门带上。
二、虽有嘉肴翻译及原文拼音
1、虽有嘉肴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翻译。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虽然有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2、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3、请写出一句同本文意思相近的诗句。
4、“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自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5、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
6、划出下列句子的停顿。4分
7、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即“教”与“学”互相推动、互相促进,“教”是“学”的另一种形式。作者用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先以“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然后,再对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后引用《尚书》中的话印证观点。全文语言精练,逻辑严密。
8、①选自《礼记正义》。《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9、解释带点的词意思:10分
10、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11、先以“善学者”与“不善学者”对比,强调善学者自我努力的重要性;再以“攻坚木”设喻,强调善问者发问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12、古义:甘美。今义:意义
13、《学记》是《》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系统性的论文。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如“因材施教”“”等。
14、“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强调了什么问题?
15、①“教学相长”是文中表达的观点,在指导我们如何看待教与学的关系以及教与学的效用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6、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17、同时展示戒尺,来约束他们的仪容举止;〔学生春季入学,教官〕没有占卜而大祭就不去考查学生,使学生内心从容不迫;时时观察却不说,让问题在学生的心中积聚;年幼的学生只听老师讲解而不随便发问,学习不逾越难度。
18、①虽有②嘉肴,弗食,不知③其④旨也;虽有⑤至道,弗学,不知其⑥善也。⑦是故
19、●九下语文必背课文(教材要求)
20、(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三、虽有嘉肴翻译一句一译
1、②一方面,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另一方面,“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2、2021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第1篇:《论语》十二章
3、出自《礼记•学记》虽有精美的食物,如果不吃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美;虽有很好的道理,不学它,就不知道它的高妙。这句话强调重在实践,重在参与,重在学习,重在汲取。在当今这样的信息时代,资源是丰富的,你不去学习就得不到。旨:味美。
4、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知识点+图文解读汇总
5、⑴本节选自《学礼》。(《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
6、因此(家家户户)门都从外面带上而不关闭。这就是理想中“大同”的境界。
7、大学施教的方法,在学生的错误没有发生时就加以防止,叫做预防;在受教育的好时机进行教育,叫做及时;不超越受教育者的才能和年龄特征而进行教育,叫做循序渐进;互相取长补短,叫做观摩。这四点,是教学成功的经验。
8、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9、佳“虽有佳肴”,“虽”,连词,虽然。“佳肴”,美味的鱼肉。“佳”美好。“肴”,做熟的鱼肉等。出自于《礼记·学记》,大意是: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纵使有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
10、即使甘美好的道理所以不通,理解不了反省自我勉励教人增长(或促进)
11、“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12、知道困惑,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13、《虽有嘉肴》出自《礼记》之中的学记《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
14、兑命(yuè)学学半(xiào)
15、(甲)文: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知自己理解不透。知道了自己欠缺,然后才能自己刻苦地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16、《虽有嘉肴》“故曰”之前,全都是对偶句。第一组,以“虽有……,弗……,不知……”的句式类比论证,导出议题;第二组,用两个“……然后知……”的句式,构成对比,说明“学”与“教”的两种困境;第三组,用两个“知……,然后能……”的句式,进一步论证“学”与“教”的情境。这种句式,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连用铺排,强化了类比说理的效果。
1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8、(20品至预测)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0~13题。(共10分)
19、本文是从哪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20、(2)故曰:教学相长也。
四、虽有嘉肴翻译简短
1、同“说”,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yuè)
2、中考语文答题知识点及模块汇总
3、《虽有嘉肴》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4、而不闭。①是②谓③大同。
5、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作为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
6、原文:《礼记·学记》:“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译文: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7、(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8、虽有嘉肴一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文章表示出‘教’和‘学’是息息相关的。
9、(7)“自反”,意思是反过来要求自己。
10、答:以类比论证的方法,文章首先以“嘉肴,弗食,不知其旨”引出“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强调要学习,要实践。然后说到教和学中存在的“不足”和“困”等问题,进而提出解决的方法“自反”“自强”,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为了增强这一结论的说服力,又引用《兑命》中的名言加以强调说明。全文论证严密,结构浑然一体。
11、多用对偶,朗朗上口
12、B.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13、第一年考查学生断句分章、弄清经文旨意的能力,第三年考查学生是否专心学习和亲近同学,第五年考查学生是否广泛学习和亲近老师,第七年考查学生讨论学业是非和识别朋友的能力,〔这一阶段学习合格〕叫“小成”。
14、对以上两段选文相关知识的分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D)(2分)
15、2021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第7篇:邹忌讽齐王纳谏
16、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了对全社会的关爱。
17、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18、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19、2020中考必背文言文23篇‖《北冥有鱼》
20、虽有嘉肴有什么道理?重视实践,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于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参考: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纵使有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五、虽有嘉肴翻译简短越短越好
1、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1)君子已经知道教育之所以兴盛的方法,(2)引导而不牵制能使师生关系融洽,劝勉而不压制能使学生学习时容易接受,启发而不说尽能使学生思考。
3、C.然后/能自反也D.常/以净衣易之
4、⑧[学(xiào)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前一个“学”同“敩(xiào)”教导。
5、(9)自强:自我勉励。强:勉励。
6、①“天下为公”,这是说政权(也可以把社会财富包括进来)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
7、逻辑严密,有条有理,且言简意赅,浅显易懂。
8、古代设学施放,每二十五家的"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五百家的"党"有自己的学校叫"庠",每一万二千五百家的一"术"有自己的学校叫"序",在天子的王城或诸侯的国都设立有太学。〔太学〕每年招收学生入学,每隔一年对学生考查一次。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以“嘉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亲身学习的重要性,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使说理浅显易懂。(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11、(20齐齐哈尔)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5题。(共12分)
12、(2)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13、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
14、①弃:丢弃。②必:一定。③藏:私藏。
15、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③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④以解;不善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16、(9)“故”,连词,所以。
17、③“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要讲求诚信以消除欺诈,要崇尚和睦以止息争斗,使社会保持和平安定。
18、礼记第一篇教育学(或教育、教学活动)教学相长
19、请结合你的学习经历,举一个例子,谈谈对“教学相长”的理解。
20、读了这篇短文,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谈一点你的学习体会
六、虽有嘉肴翻译
1、③[至道]好的道理。
2、(4)教学相长也相长:互相促进。
3、(11)兑通“说”,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
4、(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5、尽管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尽管有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然后能自我检查。知道困惑,然后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兑命》上说:“教是学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6、《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小戴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7、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3)也;虽有至道弗(5)学,不知其善也。是故(6)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8)也;知困,然后能自强(9)也。故曰:"教学相长(10)也。《兑命》(11)"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8、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9、(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10、大学开学的时候,〔天子或官吏〕穿着礼服,备有祭菜来祭祀先哲,表示尊师重道,学生要吟诵《诗经·小雅》中〔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篇〔叙述君臣和睦〕的诗,在一开学就用做官事上的道理勉励学生;入学授课之前,先击鼓召集学生,整齐威仪,然后打开书箱。
11、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12、(甲)译文:君子已经知道了教育获得成功的原因,又知道了教育失败的原因,然后才可以作别人的老师。所以君子教育和诱导学生,靠的是引导而不是强迫服从,是勉励而不是压制,是启发而不是全部讲解。引导而不是强迫,就会使师生关系和谐;勉励而不是压制,学习就容易成功;启发而不是全部讲解,学生就会善于思考。能使师生关系和谐,使学习容易成功,使学生善于思考,就可以说是善于诱导了。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